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

洗皿


洗皿01.23.2013
修行,從打掃自己開始。自己的身軀,宛如一個器皿,學道之先,欲使器皿清潔,道方能來居。隨著時代發展,各類學習、講座活動愈來愈多,但對於善信而言,猶如滿杯倒茶,即便是慈悲的高道大德來講學真諦,由於器皿未空、器皿未淨,最終,仍舊空歡喜一場。
過去,古人為尋訪一句口訣、為閱覽一部真經,往往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如今,我們幾個小時之內,飛機、高鐵、動車可以從一個城市到達另一個城市;日出至日暮之間,便可安榻於千里之外。往往幾千卷的道藏,過去秘藏在藏經閣中,如今,一個普通移動硬碟即可容納。海外的圖書、圖畫資料,也可不出戶而流覽。可是,無論交通和資訊怎麼便利,我們學道、行道的路卻似乎更加泥濘了,人心也越來越彷徨迷茫了,且付出上,更加辛苦、勞累了。因為人們貪多、貪遠,且信仰基礎不牢。每日,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微博帳號等信息鋪天蓋地。論道、釋道、傳道的人多,熙熙攘攘的。但我們發現,明白教義的人少,認真讀過經典的人少,實修的人更少。在一部經面前,能做到信受奉行的人更少。在道經師三寶面前,能做到皈身、皈神、皈命的微乎其微。甚至於三五年中,能踏踏實實行一個法門、一句經、一個聖號者,如沙裡淘金般難覓。看似隨著時代發展,教門有了興旺之勢,但是,是法外熱鬧。祖師爺腳下,其實依舊冷冷清清。甚至於,比以往更加淒冷。過去難,但正因為難,所以得之珍惜。翻山越嶺,首先是有赤誠,其次是有毅力和決心,其三是有行動、能捨除萬念,凡遇高賢,得之一句話便視為至言,細細咀嚼,若得之一卷經便愛如吾命,堅心不二、行持不怠。今人有這般信心和專誠者,有減而無增。古人修道者如鳳毛麟角,今人更稀一分。究其根本,在於福薄,且不知今生種福修善、培養根基,導致失道。既得人身、既生中土、既聞正法而不明正教,猶如登寶山而空手,豈不可惜?
軒轅黃帝齋戒三月,而後方問道廣成子。邱處機西行中,斡辰大王請其講道,邱曰:先齋戒而後可聞。河上公仙師在陝河之濱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聞道,先要掃淨器皿,虛心如谷,空空無載,整潔如案,明明無遮。齊整身心,方可進道。人心散漫多亂,是病根。人心專誠不二,是良藥。專誠,就是要洗皿。猶如一盞茶器,欲置新茶,先要除掉舊日積攢的剩茶髒水,再清洗污垢,器皿如有漏洞,或棄之或補之,明嶄如新,堅固可持,才能倒入新茶。
道學,猶如一棵參天大樹,法門、經典森列。花、果絢爛和嘗之鮮美,但終究不是自己身上長。樹幹粗糙而不美觀,但分叉、枝葉皆不離其身。然而,樹幹雖然是千萬叉枝之主,但仍有鋸伐、啃剝之災。唯其根深埋,人不可見,是道學真諦。但往往真諦,說出來無味、談論之無趣。這真諦,又非得實證方能體會,體會方可借言語而就實用處論辯。不能體會,談道就猶如談夢,無論多麼認真去思辨,也揣摩不得。這樹根處,即便大樹被斧鋸殘害,也傷它不到,遇春仍舊於樁上長出枝丫,再開花結果。
道學,又猶如一個圓盤。圓心,譬如道,圓盤周邊,是無數修道、行道的眾生。從圓盤周邊到達中心,只需要緊謹修持一門一法,就足夠三十年、五十年了。一生,哪需要把整個圓盤的學問都學了,哪需要把所有的法門都走一遍?講學的法師,需要通多部經典、瞭解道學分類,以宣暢正統道教門徑,方便後來。真實修持處,反而寂寞、平淡、不見喧鬧。甚至於,諸多的流派、經典、故事,未必耳聞過。
修行中,最緊要的,是基礎。而基礎的部分,無論什麼樣的道學講座,也代替不得。世俗的學問靠記憶、才華,道門的學問,靠的是根基和傳授。任憑有王安石的本領,在世間可以顯出名聲來,在道門卻什麼也顯不出來。離開了師授和體證,無論有多大的能耐和虔誠度,也學它不得。傳統的師徒傳授模式,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和作用。這種模式,有一大益處,就是給弟子洗皿,使之成為載道之器。而後,才敢自己出門雲遊參學。
今人多摒棄了洗皿的過程,只想著拿什麼、占什麼、記什麼、看什麼,卻不曾想,這些東西,是用來做什麼的,也不曾想,這些東西,打算留在心上何處?學道的過程,是去欲、去知的過程。道學,是幫助人們回歸自己精神家園的過程,不是另一種知識積累的過程。用知識來害道,不如研味清靜、獨守專一。一味尋求道學知識的積累,猶如莊子所喻的朝三暮四,只是換一種貪著的外相,枷鎖仍是枷鎖。以為在道學門內,其實,與大道相去甚遠。
西遊記中,孫悟空在爛桃山吃了七年桃子,才學得七十二般變化。這吃七年桃子的功夫,就是今人缺少的洗皿的過程。他從花果山獨自撐船駕舟,經過大海,才見到師父。他之所以歷盡千辛萬苦,只有一個專誠的目的:求長生不老之術。花果山中雖美,但好景不長,人在五行之中,難脫生死,不是真正的、永恆的美景。石猴在師父那裡,掃地、打柴、做飯燃火、鋤園、養花修樹、挑水運漿、習字、焚香、學語言禮貌、學應對規矩,每日不輟怠,七年時間,洗皿除垢。大家當石猴不想學仙?不,這就是學仙的第一步。大家當師父故意刁難,不想收留他?不,這就是在傳授學道的基礎功夫。洗皿乾淨,心性磨好,自然有人傳授道業。
道教仙經有規矩:道法不可斷絕,不可使三寶法筵阻塞。一切修道人,祖師皆暗中有照應;一切秉誠者,歷代師真皆暗中提攜。小有磨難,也是祖師設下的考題,助其增長智慧的。祖師,不會虧待任何一個真心修道的眾生;天地之間,不會忽視任何一個真心奉善的眾生。
傳統的學問,無不從口傳心授而來,有一個徒弟跟著師父,去諸垢、學規矩的過程,身教往往大於言教。言教,往往也基於身教的基礎,用於啟發身教,且因人而化、因時而導。孔聖人門下七十二賢,亦常追隨左右、侍奉起居。尹喜真人侍老子,亦如子侍父。妙行真人侍虛皇,亦然。學與身,並不分割。且生活細微之中、起居閑餘之時,皆有偶爾之提點。往往學問之精要,皆在靈光一現和不經意之中。師遇事而言,徒遇事而悟;徒隨機生疑,師隨機開導。且生活起居之間,蘊含著學問的行持和實踐,也是消禍積福、磨煉心性、祛除污垢、補缺漏洞之法。
看不見毛病,任憑知識積累,高處墜飾,屋舍可能還有大窟窿而未覺。徒弟追隨師父,其實也是一個自我暴露的過程,可以及時讓師父發現問題,修補自身漏洞。這是洗皿中,最關鍵的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