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氣的要領12.27.2002元始道長
關於行氣的要領,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吸氣曰納,出氣曰吐。
吐故納新即吐出碳氣,吸納新鮮氧氣。納時深吸至於丹田,然後徐徐吐出廢氣。吐氣有吹、呼、唏、呵、噓、呬六種方法。養性延命錄記載:「凡行氣以鼻內(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呼吸之法要細、長、深、勻。吸氣時要細微徐緩,不可聞聲,葛洪所謂以鴻毛著鼻口上而鴻毛不動。深者謂吸氣深入達于臍下丹田。勻謂呼吸要勻稱。細微、徐緩、深長、勻稱,此即道家所謂綿綿若存。
二、行氣宜在早上林間,空氣清新的地方鍛煉。古人稱:「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司馬承禎謂:「凡導引當以醜後卯前,天氣清和時為之。」(導引論)
三、導引行氣是把肢體運動、乾浴、按摩與氣功,內外結合起來。導引經說清旦起來,叩齒、閉目握固、調息、導引正是講的內外功的結合。
四、行氣要節食,不宜過飽。養性延命錄記載:「行氣之法,少食自節,動其形,和其氣。」
五、行氣要注意意念活動,要把調息練氣與練心(思想、意念)結合起來。意念活動在道教稱為存思、存想、存神。
1.老君存思圖記載:「為學之基,以存思為首。」(雲笈七籤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名凝神,神定則氣住,練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關,在道書中又稱守一。抱樸子•地真記載:「思一至饑,一與之糧。」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諸神等說,其實就是使精神專一,凝神聚氣。道家以耳為精竅,目為神竅,口為氣竅。意動形搖則傷氣;目動心搖則傷神;邪思精搖則傷精。
故莊子記載:「勿搖汝精,乃可長生。」(在宥)意念專一則耳不聞,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氣;目不視,可以保神。心靜守一則氣平,氣平則息勻,息勻則氣聚,氣聚則凝神,神氣合一,性命歸根。所以存思的要點在排除雜念,閉目內視,所謂智靜神凝,除欲中淨。(老君存思圖)神仙絕谷食氣經記載:「諸行氣皆無令意中有忿怒愁憂。忿怒愁憂,則氣亂;氣亂則逆。思一,則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則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則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長;鼻息微長,則五臟安;五臟安,則氣各順理。如法為,長生久壽。」(雲笈七籤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氣功要精神上輕鬆愉快,心情安靜,排除一切煩惱和雜念,常保心氣和平,這樣練功持之以恆,自可健康長壽。清靜經曰:「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欲則心平氣和,心靜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專一,是行氣功的前提條件。
概括而言,導引行氣就是現在的氣功、保健按摩、柔軟體操、武術鍛煉等結合起來的一套保健強身之術。導引行氣如能長期堅持鍛煉,無疑能夠增強體質,防病治病,可以卻老延年。但道教認為可以長生不死,顯然是妄誕的。漢代的王充就批判過道家以為導氣養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虛妄。(見論衡•道虛)
葛洪認為行氣導引「可令內疾不起,風濕不犯」,「可以延年遲死耳,不得仙也。」(抱樸子•極言)行氣重視意念活動,意念活動是心理衛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與生理密切結合起來,說明古人在長期的實踐經驗中對人的心理與生理的關係上已有較深的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