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天師道音樂

天師道音樂09.01.2018
正一天師道音樂,又稱天師仙樂,發韌於張天師世家,歷經1800餘年的不斷豐富,形成了今天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虎山天師道音樂展演曲目。天師道音樂能使人澡雪精神、淨化心靈、延年益壽。
東漢順帝(126-144)年間,張道陵創立天師道。天師道最早的科儀及其音樂當首推張道陵製作的旨教齋。其次是張魯創制了塗炭齋。道教頌經禮懺是天師道音樂文化的土壤,道士所唱誦的咒文是天師道音樂的一種展示。
北魏寇謙之創作的八胤樂,推動了天師道音樂由俗變雅,音樂的通神功能得到強調。南朝陸修靜編撰九齋十二法,從理論上將音樂、儀式和修道術結合為一個體系。
隋唐時期,龍虎山天師道音樂融合了寇謙之及陸修靜的道教音樂成果,推動了龍虎山天師道音樂得以繼續發展,並顯露了其獨特風格和韻味。
宋元明時期,龍虎山天師道被視為道教正宗,皇室對天師道非常推崇和信奉,並對其大力扶植。這一時期龍虎山天師道音樂吸收了皇家宮廷的精華,進一步得以發展,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天師道音樂代代相傳。第十六代天師張應韶,善吹鐵笛,數裡外聞之;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作大道歌虛空歌為後代傳誦;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輯有大梵隱語無量音內音玉訣等;另外,天師弟子,清代高道婁近垣有隔凡青鸞舞等曲譜傳世。1991年以來,天師世家第六十五代傳人張金濤大法師整理了天師道音樂曲譜一百三十餘首,是正一天師道音樂傳承人。
天師道音樂有悅人、治世、和天地的功用。天師道音樂隨天師道齋醮儀式的舉行而產生。龍虎山地處江南吳楚之間,屬東西文化交匯之點。該地民間音樂豐富,受吳歌和西曲交互影響。
明代江西弋陽腔在全國的風行,與當地民間音樂的繁盛有著密切關係。在如此豐富的民間音樂土壤基礎上,龍虎山歷代高道秉承天師道包容兼蓄的精神,不斷推動天師道音樂與時代共舞,由此造就了現在內容豐富的天師道音樂。
常用經韻曲目如下:
請水文,澄清韻,迎請師尊贊,安龍奠土宣意偈子,步虛(太極贊),淨穢咒,中央安鎮贊,金光咒,符使贊,迎三寶贊,三大聖贊,蕩穢咒,迎請高真贊,大羅三境天尊贊,三寶贊,瑤壇贊,垂廉贊,三皈依贊、孤魂贊,和斗章,歌斗章,念斗章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