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2日 星期日

彝族火把節


彝族火把節07.15.2017
雷祖的信仰興盛於北宋時期,與崇尚雷法的道教神霄、清微諸派的活動相關密切。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正當大暑節氣的第三候大雨時行:在酷熱的暑天會突發雷雨天氣,並且是疾風驟雨,所以六月二十四日為雷祖誕辰,又是雷祖的現示之日,這並非只是神學上的命題,而是有著豐富的現實經驗基礎的。
火把節又稱星回節,星回一詞源自白語,即柴火的意思;漢語中的星回有天文學的喻意。
火把節由來傳說不一。一說天神與地神鬥爭,人們用火把助地神滅蟲戰勝天神。一說出自南詔野史滇系。這兩書記載:南詔首領皮羅閣企圖併吞另五詔,將會五詔首領集會於松明樓而焚殺,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而被殺,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對丈夫執著的愛戀,找到丈夫的屍體並順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視火把節為紀念民眾與惡魔鬥爭勝利的節日;武定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穀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在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大小涼山,關於火把節由來的傳說很多。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鬥敗天神惡魔,團結民眾與邪惡和災害抗爭的故事。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天上有六個太陽和七個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曬,晚上有強光照耀,土地荒蕪,妖魔橫行,世間萬物面臨著滅頂之災。就在這個時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龍射死了灼熱的五個太陽和六個月亮,馴服了剩下的最後一個太陽和最後一個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滅了殘害人間的各種妖魔。
但是,統治天地萬物的天神恩體古孜看到人間如此繁榮富足,心懷不滿,於是年年派他的兒子大力神斯熱阿比率天兵到人間徵收苛捐雜稅。後來支格阿龍的故鄉出了個彝族英雄叫黑體拉巴,他力大無窮,智慧超人。一天,黑體拉巴上山打獵,高亢的歌喉引來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揚婉轉的歌聲。
早就對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熱阿比聽說了兩人的戀情,心裡交織著憤恨和嫉妒。沒過多久,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熱阿比便下凡挑戰,想與黑體拉巴摔跤決鬥。結果在摔跤決鬥中,被彝族民間英雄黑體拉巴摔死,天神為此大怒,便放出鋪天蓋地的天蟲(蝗蟲)到人間毀滅成熟的莊稼。
妮璋阿芝翻山越嶺,找到了天邊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畢摩(祭司),畢摩翻看了天書,告訴妮璋阿芝:消滅蝗蟲,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體拉巴帶領民眾上山紮蒿杆火把,紮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燒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終於燒死了所有的天蟲,保住了莊稼。
看到這情景,體古孜使用法力將勞累過度的黑體拉巴變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著這一切,傷心欲絕,痛不欲生,在大畢摩的祈禱聲中,捨身化作滿山遍野美麗的索瑪花盛開在黑體拉巴變成的那座高山上。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六月二十四。
從此,彝族人為了紀念這一天,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這天,便要以傳統方式擊打燧石點燃聖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風調雨順、來年豐收。
關於火把節的完整記載始見於元代李京的雲南志略:「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縛火炬照明」,與現代彝族的火把節活動一致。屬於少數民族的火把節,與源於漢族道教信仰的雷祖聖誕處於同一天,這僅是巧合還是另有玄機呢?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是道教信仰中最重要的神祇之一,由玉清真王南極長生大帝之化生,為雷部最高天神,有雷祖之稱。雷祖手持金光如意,法相莊嚴,總司五雷,統領三十六天內院中司、東西華台、玄館妙閣、四府六院及諸有司,各分曹局,麾下九天雷公將軍、五方雷公將軍、八方雲雷將軍、五方蠻雷使者、雷部兵使者諸雷將,以雷霆之威天統御三界十方。雷聲普化天尊有主司「萬物生殺枯榮、善惡賞罰、行雲布雨、斬妖伏魔等事;上照天心大道,下濟幽冥群苦」的神聖職能和威力,以至合婚廣嗣、驅災滅瘟、掃除奸盜等無所不能,因而受到廣泛的信仰和崇拜。在雷祖信仰背後,還反映了中國古人對於雷這一自然現象的人文解讀與宗教崇拜。
道教認為雷霆的產生,是由於陰陽兩氣相互激蕩而成,是萬物生殺之機,所以雷祖不僅是掌握殺伐的大神,也是主宰生機的神明。與此同時,道教雷祖信仰中也反映了與太陽相關聯的文化內涵。道經雷霆玉經記載雷聲普化天尊由南極長生大帝化生。南極長生大帝又稱玉清真王南極長生大帝,依據傳統的五行觀念,南方屬火,可以推測南極長生大帝的神性與火有關聯。道經玉清真王紫書大法云:「南極長生大帝任高上神雷玉清王,職太陽九炁玉賢君、玉清保仙王…太陽之日帝九陽扶桑君者,積炁成神霄真王也。又領南極之職,與韓司陶鑄天民,咸證九天,乃得神霄禁文天篆雲章,克日升霄。」可以看出南極長生大帝,本身具有太陽神與火神的神性,雷祖由南極長生大帝化生,自然與太陽神、火神有著先天的密切關係。
而關於彝族火把節的產生,雖然有眾多美麗的傳說,但在本質上和彝族先民,對火的崇拜及本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關聯。有學者考證,彝族等南方少數民族多以炎帝神農為始祖,炎帝一系大都居南方、主火,且多為火神、雷神或太陽神。在火把節期間,彝族人民利用對火的崇拜來進行祭歲和祈年等一系列的節日活動。彝族的火把節至今仍保留以火驅鬼除祟、逐疫去災、滅蟲保苗、祈求豐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宗教寓意;雲南紅河區的彝族在火把節期間,還有未婚男女約會的習俗以興旺人丁。這些文化寓意和道教信仰中雷祖主司萬物生長、掃蕩黑暗、祛鬼除祟、驅災滅瘟以及合婚求嗣的宗教內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二者內在的相通性,為其相互影響、融合溝通奠定了理論基礎。
大約在東漢末期,彝族地區已有道教傳入,在唐代由於南詔王室的極力宣導,道教在彝族地區的傳播進一步發展擴大,到元、明、清時期,道教已在彝區普遍流傳並融入到彝族人民的社會與宗教生活中。在雲南南華縣的彝族地區建有老君廟;哀牢山彝族將斗姆元君請為自己的祖先神,稱之為南詔王細奴邏之母沙壹;彝族撒梅人崇奉的西波教,在本族宗教的基礎上融合了道教信仰和部分神仙譜系,尊奉太上老君為最高神,並自稱是老君的門徒;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還保留著明萬曆年間所建的靈官橋等等。道教在彝族地區的深刻影響,為雷祖信仰和火把節活動的溝通融合提供了現實的可能。
根據史料查詢,關於火把節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的最早記載見於元朝,明顯晚於道教雷祖信仰興起的北宋。在文化交流和交通不便的古代,來自外部的零散史料,並不能為二者的相互影響提供完備無誤的證明。但值得肯定的,正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之下,道教的文化信仰,依舊可以突破地域條件的限制,融入到了彝族人民的宗教社會生活中。在這一背景下,道教的雷祖信仰和彝族的火把節,反映出的宗教文化內涵則是一致的:當彝族人民點燃火把驅離黑暗、迎接新一年的豐收、祛災迎祥的時候,同樣的美好願景也展現在人們對雷祖的虔誠信仰之中
如果這僅是巧合,那一定是巧妙的天作之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