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人迎氣口診脈法


人迎氣口診脈法03.08.2010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整本傷寒論都是以這種體例書寫,沿著文意讀下來便是:如果一個人得了太陽病,同時又表現出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則這個人的處方就是桂枝湯,思路簡潔易懂。但問題是張仲景並沒有告訴我們,怎麼知道這個人病在太陽,雖然太陽病有提綱證,但是很多太陽病人沒有提綱證的表現,透過提綱證無法辨別六經病。那如何準確知道病在哪一經便是六經辨證的首要問題。
幸運的是內經中提到的人迎氣口脈法詳細記錄了如何明確辨明六經病,或許是因為內經裡已經詳細記載了怎麼辨六經,故而張仲景書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經。
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素問六節藏象論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靈樞經終始
從經文看很簡單吧!內經是用如此簡單的方法便輕易區分出了六經病內經說:「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動脈與太淵穴所在位置的動脈比較,就可以很容易區分出六經病。這種脈法操作起來並不比獨取寸口的脈法複雜,但是為何古人卻不用呢?其實只要試過幾個病人答案自然就會揭曉。因為這套脈法不正確。懂點西醫常識的人都知道,人迎脈實際是頸總動脈,寸口脈實際是橈動脈,頸總動脈的寬度大於橈動脈許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診脈,人迎脈永遠大於寸口脈,兩個粗細相似的脈管可以相互比較,相差如此懸殊的頸動脈與橈動脈如何比較?因此以人迎穴與太淵穴的動脈對比方法不能診斷六經病。
我從梳理出不同的臟器與藏象理論並確立從藏象理論入手開始,人迎氣口脈法就一直困擾著我,經過痛苦的三年學習才突破這個瓶頸。這期間不停地看書,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弄通了這套脈法,那時我欣喜若狂,鬱堵多年的能量一下子全釋放出來了,學習到的大量知識重新有條理地排列起來,對以前很多看不上眼的醫論都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如果沒有親歷過痛苦的思考,無論我怎麼強調這套脈法的重要性你都不會有感覺,但當你真的掌握了這套脈法,就可以輕鬆準確地判斷六經病的病位,臨床療效便有了質的飛躍。
脈法贊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魂、魄、殼、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順男,右大順女。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神門決斷,兩在關後。人無二脈,病死不愈。諸經損減,各隨其部。察按陰陽,誰與先後。陰病治官,陽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審而知者,針入病癒。」(脈經兩手六脈所主五臟六腑陰陽逆順
真的太感謝王叔和了,如果沒有他,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人迎與氣口的位置,也永遠不會真正弄懂人迎氣口脈法。在這裡,不禁要為王叔和抱不平:後世醫家在注解傷寒論時,只要解釋不通,就把責任推到王叔和身上,說是王叔和亂改導致後世看不懂傷寒論。其實仔細閱讀脈經就可以知道王叔和對文獻的收錄很重視原貌,脈經中可以看到很多古樸的文字,這些文字未經潤色,從此可知王叔和更不會亂改張仲景的文字。
王叔和對中醫的貢獻非常大,他在脈經中收錄了大量失傳的古脈法。很多脈法由於年代久遠,失於傳承,基本定義已不可知,很難應用於臨床。在脈經中,有一篇失傳了的脈法贊,從文字上看,很古樸,類似這種古樸的文字在內經裡很多見,故可知脈法贊的成書很早,這篇文獻對人迎與氣口的定位記載是: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
現在明白了人迎、氣口位置,便很容易分出陽病與陰病:左右手關前一分比較,左手脈大就是陽病,右手脈大就是陰病。
下面解釋一下何為一盛、二盛、三盛:盛字下為皿字,為器皿之意,上為象形,代表高高聳起的穀物,其原始意思為器皿中放滿了滿溢的穀物等祭祀用品,後來演變成一種計量單位。一盛、二盛、三盛即是脈搏小、中、大三種衡量標準,透過關前一分的大小判斷病在哪一經。
如果關前一分很小就是少陽病或厥陰病;關前一分中等大小就是太陽病或少陰病;關前一分特別大就是陽明病或太陰病。
這麼理解的話問題又出現了:人有高低胖瘦之分,針灸取穴所用尺寸的長度因人而異,關前一分的盛數如何因人而異?究竟關前一分多大是標準的一盛大?
這個問題,在經典中沒有找到答案,帶著這個疑問上臨床,提出過無數種假設,否定了很多想法,最終找到了答案:關脈的大小為標準的兩盛。
如果關前一分明顯小於關脈則為一盛;關前一分與關脈差不多大則為二盛;關前一分明顯大於關脈則為三盛。
下面詳細說一下,人迎氣口脈法的具體操作細節。
以高骨定關,高骨到腕有一個很大的缺口,這個缺口長度為一寸,因此叫寸口。一寸分十份,只要過了高骨,剛到缺口的位置便是關前一分。
診脈時先透過左右手關前一分大小的對比,判斷病人是在陽病還是在陰病,如果左手脈大就是陽病,如果右手脈大就是陰病。
然後將盛的一側關前一分與關脈比較,判斷病人具體病變所在。
以左手脈大而言,如同時左手關前一分明顯小於關,則病在少陽;
如同時左手關前一分與關大小差不多,則病在太陽;
如同時左手關前一分明顯大於關,則病在陽明。
以右手脈大而言,如同時右手關前一分明顯小於關,則病在厥陰;
如同時右手關前一分與關大小差不多,則病在少陰;
如同時右手關前一分明顯大於關,則病在太陰。
可以畫一個脈形圖來表示,每一對中,上為寸下為尺,左為左手脈,右為右手脈。
根據這套脈法,臨床便可精確判斷六經病,無論病人將自己的病訴說得多麼複雜,只要摸到了這個脈象,再有相應的症狀作為判斷依據,便可以對病情掌握得很清楚、處方多半可以一劑知,數劑已。假設來了個病人,主訴頭暈,一摸脈,整體脈弦,並且人迎一盛,初步可以判斷為少陽病,就可以按照這個方向進行問診,可以問是否兼有口苦、胸脅支滿等,但見一證便是,就可放膽開小柴胡湯,並根據病人具體病情適當加減。
如果病人主訴為頭暈,一摸脈整體脈也是弦脈,但同時氣口二盛,我們便可初步判斷為少陰病,再進行方向性的問診如是否沒精神、怕冷等,如果證狀又能證明是少陰病,則就可以應用真武東加減。
將人迎氣口診法應用于臨床時,療效有了質的飛躍。後來再翻看後世醫家的書,真是後悔自己的眼睛被知識蒙蔽了太長時間。以前看到的金元四大家的醫書與現在看到的完全不同,李東垣、朱丹溪都用人迎氣口脈法,而且人迎氣口的定位都在關前一分,只是以前看到他們寫的書時,總想對他們做一下評價,或從他們的醫學體系中抽出部分對自己有用的醫論,而不是真正想深入完整地學習,因此對這些人迎氣口的記載都持批判態度或觀望態度。有了這種臨床的實際體驗,更加堅定了學習經典的信心,下面我們要做的是繼續放空自己,繼續讀經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