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修道秘鑰

修道秘鑰12.19.2017元始道長
惟有大鵬,移境化形,淩漢絕空,真正超脫重重傷害、阻礙等一切世間的險惡,故有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之喻。以鯤魚比喻載道之大器,以圖南表明向道之大志,文意所表達的是大鵬鳥的修道出世。
道教思想的整個核心源于道祖老子的道德經和南華真人莊子的南華真經。道德論理南華闡義。逍遙游為南華真經內七篇之首,是莊子道學思想的靈魂,它呈現了獨立的個體意識是在中國思想史上的覺醒,而它所彰顯的則是一種非政治化的、卓偉超拔的個體生命的修道思想。逍遙遊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對方外逸人還是對方內修道之士而言,這種影響都是極其深厚的。
南華真人自喻學說為扭鼬之說、荒唐之論、無端雅之詞,實則將道家修道進道、出世入世、自度度人、教化世間、濟世行道的整個道學思想闡釋得淋漓盡致、躍然紙上。因此,本文之旨趣即在論述與闡析上達真人境界的修道思想。本文以南華真經逍遙遊為依據,以開篇的鵬鳥圖南到篇尾的無所可用為次第,以寓言中的三層境界為綱領,論述逍遙遊渾然一體的修道理念。因經旨深奧,然末學又粗陋性愚,未能探其旨歸,文淺而意不達理,不正之端,敬請教正。
史記云:「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字子休。周嘗為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莊子博學無所不窺,其旨要則歸於道祖老子之言,其著書立說以明老子之術。道祖主張虛心實腹、長生久視之道,身體力行並且修道有成。
史記本傳即言: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者也。
此言道祖所以長壽,乃因其修道養生之故。莊子可以說是老子思想最好的承繼者與闡發者。
唐代西華法師云:夫!莊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暢無為之恬淡,明獨化之杳冥,涼區中之至教,實象外之微言。
聖人即道祖老子所稱之有道者。莊子完全繼承老子了修道養生之說,其言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
莊子將修道養生區分為養形與養神,他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務勞汝形,務搖汝精,形將自正。」
養形與養神,皆是修道養生之重要內涵,然二者相比較,南華真人更重養神之道。養神之道又稱純素之道,而能體現純素之道者,則稱為真人:
「純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
莊子所謂真人。即體道合真之人,是全神保生能體純素之有道者,是惟神是守,不虧其神,與神為一的神人。
南華真人繼承了道祖老子道的思想,並發展了道,他通過個體的體驗和修養,使客觀的道內化為人生的境界。為了更完善地表達思想,他將道的概念轉變為天,他說天道運而無所積,天與道在莊子心目中的意義完全相同,都是指自然。他關注天與人之間的和諧,提出天人合一的主張。
莊子把天與人之間的這種和諧稱之為天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從而與人樂(與人和者,謂之人樂)區別開來。天與人的和諧是人擺脫了物累、人非,隨順自然之性,達到與天地萬物大通的至高境界。
所以,莊子一再強調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始于玄冥,反於大通道德經也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根、玄冥、大通指的是混沌的清虛大道,即是天人合一,回歸根、玄冥、大通,即是回歸混沌,回歸天人合一就能如經典所述歿身不殆
宋碧虛子陳景元莊子注序中言:「斯乃道家之業,務在長生久視,毀譽兩忘,而自信於道矣」是為肯切之論。
以物喻理、以理喻象、以象明道是整部南華真經的根本理念。
1.根性育養、天性猛醒是進道修道的基本前提:
逍遙遊中逍者,消也,過而忘也,忘其非本然的東西,越來越明;遙者,搖也,引而遠也,忘其非本然,心鏡空明,了無牽掛,方可遠也;遊者無心無己無物,無待於萬有之聲色而任化,以致於無窮。由逍而忘,由忘而遠,由遠才能無窮。
經文開篇就講:「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南華真人以寓言的方式,來比喻一個進道修道之人跳出塵網,頓棄世緣;窮天地之造化,悟大道之清虛;雖居眾下之卑,卻是大氣磅礴,這便是向道之人,大志之士出世的特點。因常人費解,故有鯤鵬之喻。所以逍遙遊開篇便呈現出一個世間不有之大物,氣貫宏宇、絕雲淩漢,上達九萬里高而橫空出世,冥域有鯤,鯤魚化鵬,鵬鳥努高飛,舉磅礴之大勢,上高遠之境界,頓然超脫世間之險惡,而後圖南。
這便是逍遙遊中鵬鳥的沖天之舉!其實這是用寓言形式喻指原本一個世間常人,經過根性的孕育、心性的啟化、意識的猛醒、天性的暴發,於是毅然決然,絕塵遺世而艱難啟步,昇華高遠境界,超脫世間一切傷害和阻礙的全過程。
自古以來一切得道聖真,都必是經歷了這一過程的。所以,逍遙遊這樣論述主要是強調:只有通過出世修道,達到高遠境界,才能超脫世間的一切傷害和阻礙。如原文:是有生有滅,非為大道。蚊蠅、雀鳥、乃至於鴻鳩、老鷹,皆因不高,而不能超脫來自於世間外物的重重傷害和阻礙,而無以到達南冥這陽明清虛之鄉。惟有大鵬,移境化形,淩漢絕空,真正超脫重重傷害、阻礙等一切世間的險惡,故有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之喻。
以鯤魚比喻載道之大器,以圖南表明向道之大志,以北冥南冥比喻天地陰陽的兩極,文意所表達的是大鵬鳥的修道出世。鯤鵬明天地陰陽之機,以天性的生發之氣由魚化而為鳥,北冥為根器的育養之地,所以靜極生動決然而起,摶風上九萬里之高空,天地之陰陽即人身之陰陽,水火由之以發源,性命資之以通化,無所不明,非視聽所能極,所以示鯤鵬之強名,使學道者能夠因物而明心忘形,去逐世流俗之妄念,毅然決然圖南冥清虛明朗無滯無累之境地。
逍遙遊僅是南華真經其中一篇,而其所闡釋的則是整部經典的思想核心,同時也是全經一個總的綱領。
2.大、化、怒、高是進道修道的必行徑路:
大,指鯤魚大,鵬鳥大,空絕世寰,惟冥域方能育養,惟世外方可任行。大的寓意是指根性,根性不大,則不足以載大道,喻指若要進道修道,必先把自己化成載道之大器。大的意義有以下四點
其一,言鯤鵬根性之大煛,大物必出自大處。人生在世,根性大小不同,先天稟賦各異,自古修道之人,不一定個個都為大根器之人,而是經過後天的不斷培育,好比一顆參天大樹,它植入地下的是根蒂,肯定也是自幼小樹苗時期不斷的培土,使大樹根基穩固,才能高筍如雲。修道者要以德行不斷培植自己的根性,使自己成為載道之大器。
其二,言環境造化之功大,大處方可育養大物。地域不大則不能培大物。北冥是無為的胎養之地,所以能夠育養大鵬鳥,此即謂之環境的造化之功大,大的寓意即是世間沒有。而冥域育養鵬鳥則主要是喻指心性靈根的開化,是內在精神的昇華,所以大物必出自大處。
其三,不大不足以絕空淩漢,不足以上達高遠之境界,更不能任天而行。只有到達了九萬里高空,才能超脫險惡機巧之害。
其四,言大與後文小大之辯設其一端;因世間人常說之理,常行之事,常見之物,常持之心,常懷之念,常抱之志,都很難闡明這種天然之理,若要明此理,必然要超世間一切事理,而產生一種理,這種理就是大鵬鳥,以大鵬鳥的理來說明天然之理,後文裡面學鳩小雀與大鵬鳥對比之理就是設其一端。
,一切無形降為有形,或有形返歸無形,一切天性習成秉性,或秉性複歸天性,無不因化而生變,無化則無大變,無變則一片死寂。是故萬有之變皆本於化。化的寓意,指心性,心性不化,則無以成大境界,喻指進道修道,必先醒悟,勘破萬相,然後心性境界逐漸開化,從而了明大道。
魚欲高飛,必先化為大鳥,大境界必始於大化。正如秋水所講河伯與海神的對話,在沒有見到大海之前,河伯以為天下之美盡得於己,等看到了時才知道自己的渺小,這就是進道的一種化。故而得意時且看殘花,當思嬌豔能多久;失意時,且思故人,方知榮辱盡灰煙。
,如同大夢方醒,頓生遺世棄累之心,世間萬物之理截然放下。魚因滯溺而遊四冥然終歸於滯。如若要歸至南冥,必須要翼,所以要化,此之為大夢方醒。古人云;丈夫立志,在乎猛醒,猛醒之後則壯志可酬。然不同的心性,不同的境遇,決定了不同的價值與不同的路徑,所以化境是生智根源,是慧劍威神。
,是指先天陽剛的爆發,是慧劍的應用,是天性之利韌,是大志之膽氣,有怒則酬志不難。怒的寓意指意志,意志不剛則不足以絕萬緣。怒是先天的本性,此性若發,萬堅不摧,並非後天所習成秉性的脾氣之怒,秉性之怒是脾氣,是逞強,能失去理智,溺是非,迷世俗,終而難成正道。
猛醒之後,盡棄塵緣而決意高飛,故怒。
是舉磅礴之大勢,上高遠之境界,背景則是寫鵬鳥起步的艱難,正因為艱難所以必須得怒。怒講的是出世修道之路的開端,從根基的育養到心性的啟化,化而怒立進道出世之大志。不怒不足以高舉垂天之大翼,而無以牽動有形之幻軀。
為志之氣,志為氣之本,有志則施怒成得,有怒則大志可酬。無志則大事不舉,無怒則大事不立。人志氣的堅定與否,都是內在的正氣,氣怒而發出,有志則有怒,有志而無怒,則志不能酬,大事不能立也。
,一切飛禽及至一切有形,均高不過萬丈,而大鵬鳥摶扶搖而上九萬里,稱器為至高無上,應該當之無愧。的寓意,指境界,境界不高,則難尋無為之路,又怎能到達南冥這無為之鄉,比喻:進道修道之士,只有智慧開化,不斷地提升,使境界高遠之後,方能徹底超脫塵緣萬象,人間的一切險惡是非,傷害阻礙,滯累迷惑,方能踏自然之途,行無為之路。
的條件則是前三者,即大、化、怒,而四者的核心是高,由大而化,化而怒,怒而高飛,自北冥而到南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