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道教03.17.2014
道教包容的東西很多,思想文化體系也很複雜,當然,最吸引人的莫過於道術。從小說電影裡面的各種玄奇,無論是封神榜還是西遊記,無論是影視劇還是網路小說,對道教有一種神化和美化,神仙人物大多都與道教有關。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個修仙夢這句話可能真的沒錯,我們小時候就幻想自己跟孫悟空一樣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跟劉伯溫一樣神機妙算,見了穿著道袍的人,也會十分崇拜。
民間有句話叫做寧打和尚不罵道士,原因是啥呢?是因為潛意識裡,認為道士會不會有獨特的技能呢?會不會法術呢?會不會對我畫圈圈呢?神秘包裹下,有對道術的追求和好奇,更有畏懼,正是好奇與畏懼作用在我們內心深處不斷交織,讓我們的文學作品一邊是美化道士,一邊是醜化道士,好像道士就不是正常人,不是申公豹就是姜子牙,不是瓊樓玉宇便是深淵地獄。
口稱神仙,是種尊敬,也是種敬畏,也就造成了疏遠,因為疏遠,就產生了不瞭解;因為不瞭解,對道教的一些術數就產生了神秘感,因為神秘感,所以太多人被吸引被騙。
舉個真實的例子。
微博上有人問:道長,我們這裡幾十年前有個道士,會一種神通,用竹簍背水,你會嗎?你可以教我嗎?我能練成嗎?在貧道看來,哪怕存在這種神通,必然也會有代價的,可能需要花費幾年甚至十幾年去修煉,還可能修練不成,同時,如果能修煉成,修煉的意義是什麼呢?是為了炫耀竹簍背水還是為了背水?如果去炫耀,這種炫耀沒有任何意義,除了宣揚玄奇迷信之外,沒有太大價值;如果為了背水,還不如花幾十塊錢買個塑膠桶更方便。
目前很多打著道教旗號騙人的,打著玄學名義騙人的,歸根究底,還是利用人的好奇心;貧道不否認道教玄學的存在,但是,絕對不贊成玄學作為道教的全部。
竹簍背水和背水的目的,歸根究底是為了背水,哪怕道教術數能竹簍背水,目的還是為了背水,捨棄簡單的方法,去尋求艱難的方法,究竟是傻還是蠢呢?吸引人的,無非是竹簍背水,而不是背水。廣義上來說,吸引他的不是道教的文化或者思想,是這種玄奇與神秘,是他對未知事物的不瞭解。因為不瞭解,因為神秘,所以更容易被騙;玄學方面可以更好的利用神秘性,但是太多走江湖的所謂術士,只不過是三流魔術師而已。
距離產生美,有人就會利用這種美來欺騙人,就如同網路交友一樣,您不知道這個人是不是經過了包裝,您不知道這個人真實的狀態是如何;看上去很美可以給人一種好感,但是真正要瞭解,是必須去理性看待的。
玄學有神秘的部分,也註定了可能的高深,有對玄學非常精神的,但是,不可能大師遍地走、神仙多如狗;您隨意網上遇到的或者街頭遇到的,是一個玄學大師的可能性極小。
院士不少吧?甚至一定意義上比真正掌握了玄學的大師還要多,您在街頭,遇到院士的幾率有多大?網上各種玄學各種法術,都會被披上華麗的外衣,利用人的好奇心,但是,99%都經不起推敲。
看待玄學,我們應該如同看待科學一樣的態度。學會求證,學會多方面衡量思考,不要聽信所謂大師的高深理論,首先證實對方的身份,然後,瞭解背後的真相,多探討。
類似山醫命相卜這樣的,很多公開的資料,也有成套的體系,無論是不是大師,熟悉了陰陽五行理論,都可以忽悠兩句,利用好網路,就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偽大師了。
這些我們可以接觸到的玄學的東西,貧道建議適當瞭解下,不求您去學習,不求您去認知,但求您能少被騙。如果別人說個金生木,都能把您忽悠住,那說明您的常識太低了;玄學方面,因為大家不瞭解,才造成了一些人肆意妄為,才造成了各種大師的存在。更進一步的玄學,增加更多外殼,增加宗教色彩,強調各種宗教儀軌或者修煉方式,這種或許難以辨別,但是,請記住,任何現世的教祖都是不存在的,目前崇拜活人為神的宗教都是邪教。
這些玄學,實際上已經不是山醫命相卜的體係了,而是參雜了迷信和功利,已經不是單純的了,他們會增加很多的道教經典,說錯,他說有經典,說對,其實是借雞生蛋。
認識這一類的騙子,需要的是多問多看,可能正宗傳承的也會利用這種玄學,邪教最愛的就是這種手段,因為看起來比較正統比較嚴謹。
再下一步玄學,就是神通、法術、開天眼等等玄之又玄的東西了。當然,還有丹道、修仙、隱世門派等等,這種騙成年人可能難一點,但是對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殺傷力。此類評判有一句話:網上修不了仙,也開不了天眼,不是繳費就能成仙的。何況,不是任何人都具有資格開天眼的。
我們認識道教,應該不迷信玄學,不迷信神通,不因為看上去的美對道教無限嚮往,不因為接觸後看到的醜而喪失尋道的勇氣。
當我們對道教有了好感,那麼,可能就急於瞭解道教的一切,巴不得一天之內瞭解道教的所有經典所有規則。因為道士少見,所以見到一個道士,就問什麼是道?什麼是天地?什麼是丹道?怎麼成仙?這樣的問題,一生都回答不完,想剛一接觸就能全部瞭解,可能嗎?
瞭解是慢慢深入的,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修行也是與人相處的過程,也是自己慢慢進步的過程,修道,切忌貪功冒進。到了道觀,首先是感受道觀的生活氛圍和人情世故,體會自己心境的變化,學會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而不是到了道觀就要立刻學習什麼東西。
道教把這個過程叫做磨性,磨練自己的心情,在磨練的同時,去掉心靈的偽裝,達到真正的自我。當然,磨性的過程中,也要有明智的心,哪些是偽裝?哪些是真我?很大程度上要自己衡量。
磨性不是讓您做千篇一律的人,而是發現您自己,從內心觀照您自己。發現之後,才能知道自己要走的路,復歸於嬰兒才能達到真正的道法自然。我們的生活中一樣是磨性,人的精神從來都不是一瞬間昇華的,而是逐步完善的,只有經過一定的磨練,才能夠改善。
我們面對很多人很多事情,我們學會在一定規則下包容學習,讓更多人能夠不討厭自己。這種學習就是種修行的過程,也是相處的過程。
當然生活中,也是要學習,也是要認知,也需要從別人身上學習,別人有優缺點,我們也有優缺點,都是學習的過程,所以就有了講課的規則。
講課的時候,貧道一直提醒大家自覺的發言,十年下來,絕大部分朋友都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學會了聆聽與發現問題,我們可以用全員禁言,但是一直沒有這樣做,最大的原因也是大家在修行,學會聆聽,學會分享。這裡學會聆聽,能夠約束好自己,就可以潛意識裡貫徹到自己生活中。學會發現問題,表示您能預先溫習課程。
道是道,也不是道,道不是道,也是道,處處是道,處處也不是道。
學習道教的態度,應該是真正舒服的態度,真正從容無礙的態度,是約束自己不是束縛自己,是尋求真理不是被玄奇迷惑;不要刻意追尋太玄奇的認知,從身邊做起,從最簡單的地方做起,不要把道看的太神秘,不要讓自己修行的神神叨叨。
包括以後道教的弘揚和發展,可能會更多的借助網路的管道,我們在嘗試讓大家以這種方式瞭解道教,希望的是給大家提供一個公平自在的修道環境,對於某些人可能不公平,但是,我們做到的是盡可能對大家都公平些,這個平衡也是道。
在這種體悟中感受自己的內心。道不一定是書本形式的,也不一定是高貴有錢的,但是一定要是適合我們的,如果我們不喜歡,如果我們有障礙,可以尋求改善或者變通的方式。
我們從來不缺少道教的經典,缺乏的是以我們自己的方式詮釋認知世界,缺乏讓道教經典煥發時代活力的勇氣。做真實的自我,就是尋找信仰最根本的態度,也是瞭解道教的必備心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