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如釘06.28.2015元始道長
西藏十二鎮魔寺的傳說
上世紀90年代,西藏文管會在羅布林卡的幽深庫房中,發現一幅神秘的唐卡西藏鎮魔圖。畫中描繪一位仰臥的羅刹魔女,她的心臟位於拉薩河谷,四肢舒展於青藏高原的群山之間,十二座佛寺如金剛杵般釘入其關節要害處,髣髴一場跨越千年的封印。
這幅唐卡的問世,將人們的視線拉回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連袂改寫雪域命運的傳奇:以佛寺為釘,將魔女的凶煞之軀釘入大地,讓釋法在高原生根。
時間追溯到西元七世紀。當時,尼泊爾的尺尊公主率先抵達拉薩,她選中內鄔塘一帶,欲建神廟供奉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松贊干布承諾尺尊公主,以戒指來作為選址的依據。也就是說,戒指落地的位置將成為佛殿所在地。巧合的是,戒指恰好落入臥塘湖,湖面隨即佈滿光芒,顯現出一座九層白塔的影像,於是便確定此地為神廟位址,隨後便開始建寺工程,並以山羊馱土,填平臥塘湖。然而修建的過程卻異常艱難,白天辛苦壘砌的牆體,入夜便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摧毀,日復一日,夜復一夜…。松贊干布認為此地暗藏凶煞之氣,遂請文成公主以中原堪輿術來破解這一困局。
文成公主根據八十種五行算觀察法勘測,發現西藏的地形儼然如羅刹魔女仰臥的形狀。拉薩臥塘湖為魔女心血聚集之地,紅山、藥王山、磨盤山三山構成心脈;藏北草原為魔女腹部,四肢則延伸至衛藏四茹(即吐蕃王朝劃分的四大行政區域)。
為破解魔女曬屍這一凶煞地脈,藏文古籍柱間史記載一套縝密的建寺方案:將鎮壓魔女的關鍵分為三層,鎮邊建四寺如鐵釘般刺入魔女四肢,鎮節建四寺則壓制肘、膝等關節要害,鎮翼建四寺覆蓋手足掌心。
松贊干布依計行事,除了建造兩座主寺(大昭寺和小昭寺)外,又命工匠在魔女十二要害處一一建造十二座寺廟。每座寺廟的選址均對應風水中的煞眼(地脈煞氣彙聚的節點),這一舉措堪稱吐蕃王朝改寫雪域風水的最強手筆。
一、鎮邊四寺:釘住四肢,縛其凶蠻。
昌珠寺(魔女左肩):位於山南乃東縣雅礱河東岸。相傳為松贊干布降魔填湖後所建。寺中珍藏的珍珠唐卡為重要文物。
噶澤寺(魔女右肩):位於拉薩以東墨竹工卡縣。據傳寺院建好後,松贊干布以藏文卅個字母的第一個字母命名為歐若料久拉康,意為中鎮不變佛殿。
仲巴江寺(魔女左足):或譯為仲巴傑、章巴炯,位於日喀則地區拉孜縣與彭措林交界處。
藏章寺(魔女右足):地處日喀則地區南木林縣雅魯藏布江北岸,前臨湍急江水,背靠陡峭山岩,極為險峻壯麗。
二、鎮節四寺:扼住關節,斷其反撲
洛紮拉康寺(魔女左肘):亦譯昆延寺,今名洛紮拉康。地處山南地區洛紮縣的夏曲河與怒曲河交匯處。
布曲寺(魔女右肘):位於林芝縣布久區。該寺在鐵虎年(1930年)大地震中遭到嚴重破壞,後被修復。
江紮東哲寺(魔女左膝):亦譯作頓拉康,位於日喀則仲巴縣境內。
降真格傑寺(魔女右膝):位於現今日喀則地區吉隆縣南部,靠近中尼邊界處。
三、鎮翼四寺:覆其手足,絕其生機
隆塘卓瑪寺(魔女左掌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原鄧柯縣(今四川石渠縣境內),據說是請西夏工匠建造。
朋塘吉曲寺(魔女右掌心):因此廟在朋塘吉曲河畔,故而得名。
蔡日喜鐃卓瑪寺(魔女左足心):位於拉達克地區境內。
倉巴弄倫寺(魔女右足心):位於藏北草原。
松贊干布為了進一步改變惡劣風水、完善八吉祥徵相,在魔女身上修建許多大小寺廟、佛塔。為對治地水火風四大災害,在東方修噶曲、岡曲、林曲三廟;在西方修谷郎、興昆二廟;在南方修涅之郎卓廟及林塘廟;在北方修格日、巴日二廟。同時,桑耶寺、紮耶巴等也都具有鎮懾作用,並結合佛塔、石獅、大自在天像、大鵬金翅鳥、白螺等標誌來鎮壓風水。
當十二座寺廟如星辰般落定,唯有臥塘湖的魔女心臟仍在跳動。松贊干布隨即命令繼續建造尺尊公主的佛殿,這便是著名的大昭寺。
大昭寺建成後,尺尊公主將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供奉於覺康大殿。文成公主則將從大唐帶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安放於小昭寺。兩束釋光交織成網,徹底壓住魔女最後的喘息,終使雪域地脈由凶煞轉為吉祥。吐蕃王朝也在這場鎮魔行動中,借助十二座佛寺的佈局,悄然瓦解凶煞之地,讓釋教沿著四茹的版圖生根、發展。
時光流轉,千年已過,鎮魔寺的傳說依然在民間流傳。當傳說中魔女仰臥的地形圖與衛星影像重疊,十二座鎮魔寺的座標,仍隱約指向喜馬拉雅山脈的溝壑。這場跨越千年的空間寓言,既是釋教征服雪域高原凶煞之地的見證,也是人類以信仰之筆在自然畫卷上刻下的永恆印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