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成全08.10.2025元始道長
真正長遠的關係,是相互成全。
論語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認知水準有別,位置角色各異,選擇決定也就不同。求同存異,是最佳的相處之道;和而不同,是最好的交往狀態;相互成全,才是真正長遠的關係。
一、即使觀點不同,也能互相尊重
口沫飛濺,對別人大做價值評判,層次很低。人,一旦真正瞭解自己,恐怕就沒有勇氣去評價別人,瞭解自己的自私狹隘、矛盾分裂、身不由己,怎麼還能對別人求全責備呢?
一個有格局的人,能透過事物的表面看到本質,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不同。北宋新舊黨爭中,王安石為新黨領袖,蘇軾則被認為是舊党中堅,由於政見不同,兩人恩怨糾纏數十載,期間大小爭鬥無數,然而,蘇軾被貶黃州時,卻特地繞道江寧,探望早已退隱田園的王安石。兩人在江寧府談天說地、暢聊詩文,相逢一笑泯恩仇。蘇軾寫道: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王安石也忍不住讚歎: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至此,宦海恩怨盡,文壇佳話傳。
孟子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嘗試理解別人,其實就是在尊重自己,人間百態,悲歡雖不能相通,但感情卻能共融。懂得相互尊重,才能換位思考,理解那些無法感同身受的悲歡,體諒那些從未體驗過的艱難。
二、允許別人做別人,允許自己做自己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同的,無關好壞,無關對錯,只是各自的頻率不同,產生不同的磁場,呈現不同的狀態,做出不同的選擇。所以要允許自己做自己,也要允許別人做別人。真正好的關係,不是盲目迎合,而是既能尊重不同,又能相互欣賞。懂得理解各人差異,既不執著改變別人,也不違心改變自己。
世說新語有這樣一則故事:桓公少與殷侯齊名,常有競心。桓問殷:卿何如我?殷云: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桓溫年輕的時候,與殷浩齊名,但他一直有一個心結,那就是與殷浩一較高下。
有一天,桓溫終於逮到機會,遇見殷浩,他問殷浩:你我相比,你認為哪一個更強一些呢?殷浩面對桓溫咄咄逼人的問題,回答說: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意思是:我與自己打交道多一些,我還是寧願當我自己。
任何一段關係,強求認可,相互制約和牽制,最終只能是分道揚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妨礙對方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也不要強迫自己做另外一個他人。允許自己與他人不同,讓我們與眾不同;允許他人與自己不同,讓我們百川成海。
三、真正長遠的關係,是相互成全
古語有云:雲映日而成霞,泉掛岩而成瀑。意思是說,沒有太陽照耀,雲便無法變成絢爛彩霞;沒有山崖托舉,泉水便難以成為壯麗的瀑布。
物與物之間尚且如此,人與人之間也是這樣,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係,都是彼此付出,相互成全,需要你贈我一尺,我還你一丈。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在袁紹的手下,智囊團可謂人才濟濟,田豐、沮授、許攸、逢紀、郭圖、審配、荀諶、辛毗等人,都是大名鼎鼎。但除了袁紹本人優柔寡斷、不能知人善用之外,那些謀士之間互相內鬥、互相拆臺,這成為袁紹失敗的重要原因,而那些謀士的結局,也都特別悲慘。反觀曹操、劉備、孫權三家,都是人才之間惺惺相惜,互相舉薦,大家眾志成城,齊心協力,最終都輔佐主公雄霸一方,自己也成就一番事業。
漢代賈誼新書有云: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人生,無非就是你今天幫我一次,明天我拉你一把。
真正長遠的關係,不應該是犧牲,將就,打擊或傷害,而是去接受、欣賞、鼓勵,然後互相成全。
成全別人,就是成全自己;利他,就是利己的最高形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