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綱論06.21.2012元始道長
玄綱論由唐代著名的道士吳筠所撰寫。吳筠,字貞節(一作正節),後人尊稱他為宗玄先生,因而這篇文章全稱為宗玄先生玄綱論,被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
宗玄先生年少即通經,善屬文。性情高潔,不隨俗流。他與著名詩人李白、孔巢父等人交好,常與之相酬和。唐玄宗聞其名,曾遣使召見於大同殿,令待詔翰林。玄宗曾問以道法,宗玄先生答曰:「道法之精,無如五千言,其諸枝詞蔓說,徒費紙劄耳。」舊唐書本傳說:「然詞理宏通,文彩煥發,每制一篇,人皆傳寫,雖李白之放蕩,杜甫之壯麗,能兼之者,其唯筠乎!」
此文章本是宗玄先生給玄宗皇帝上的表文,宗玄先生認為:「以重玄深而難賾其奧,三洞秘而罕窺其門,使向風之流,浩蕩而無據,遂總括樞要,謂之玄綱。」這段話的意思是,他認為重玄的理論深奧而晦澀難懂,三洞的經文則秘不示人而難以讓人窺其門徑,所以它們就像一場大風吹來,讓人能感受到其中的力量,卻抓不到它擁有力量的依據。所以要總結出這些經典的中心思想,而把這些統稱為玄綱。(唐朝編寫的三洞瓊綱據說有五千七百多卷,與道德經的五千文相比,想想確實不好下手入門。)
玄綱論全文三十三章,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明道德,分道德、元氣、真精、天察、性情、超動靜、同有無、化時俗、明本末,一共九章。上篇宣導修真悟道之士,應內懷道德,以純樸為先,戒除奸巧是非之心;同時,也強調天地人物、靈仙鬼神,皆以道德為生成之本。
中篇辨法教,述學道成仙之要旨,分神道設教、學則有序、陽勝則仙、虛明合元等十五章。這一部分論述學道修真的原理及怎樣體察天道與證道的方法,集中解釋世俗人對修道的各種疑慮。
這一部分,號召慧眼修士,悟道要勇猛進精,以「至靜為宗,精思為用,齋戒為務,慈惠為先。」次則吐納導引,恰神潤骨,以陽煉陰,陽盛陰消,柔和慈善,虛明清貞,方可成仙。
下篇析疑滯,設問答解釋對修煉成仙之種種疑滯,分會天理、畏至道、長生可貴等九章。以問答形式,對於世俗人常不能理解,有關學道成仙的各種問題,分章進行解釋,對怎樣返心於清虛?如何理解老莊明言仙道?等問題都進行富有哲理地回答。
下篇認為修真首要志道精專,絕俗勤久。其指出「道在於人也,不煉而為凡」,「自古至忠、至孝、至貞、至廉、有大功及物者,皆有所得,不同常流。」由此宗玄先生明確指出學仙有大功大德,濟世利人之舉者,便能終得道果。
「道者何也?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無外,其微無內,浩曠無端,杳冥無對。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靜無心而品物有方。混漠無形,寂寥無聲。萬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極,成者必虧,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謂道也。」
玄綱論開篇就先對什麼是道做最完整的概述,緊接著便又對德開始概述:「德者何也?天地所稟,陰陽所資,經以五行,緯以四時,牧之以君,訓之以師,幽明動植,咸暢其宜,澤流無窮,群生不知謝其功,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此之謂德也。然則通而生之之謂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之謂德,德固無稱焉。」
可見玄綱論是堅實地立足於老子的道德經之上,其以什麼是道、什麼是德作為開篇的中心點,宛如道德經分成道篇與德篇一樣。
之後,他緊接著說:「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見其終,探奧索隱,莫窺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朕,謂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
簡而言之,他認為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都是因道與德的相互影響而生成的,而這種生成的規律,就是自然。這種自然規律是長久不變的,也是天地之間的不變之綱。
道德經第十五章裡說:「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莊子也說:「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至德者耶?」
這說明道是深奧而難被人所識的,但是,道能透過萬物的生息呈現出來,透過神明的啟示、道之化物,讓我們有所感知。這些被呈現能夠描述的東西就是德。從學道和修持的角度而言,道教徒的行為就是道的呈現。一個有道之士的行為,就是德行。
「以一人之心,兼累聖之道,神疲形倦,莫究其微。故周覽以絕疑,約行以取妙,則不虧於修習,無廢於閑和。道在至精,靡求其博爾。」這就像是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裡常說的那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人的精力本就是有限的,而知識和想要知道的求知欲都是無限的。所以可以多瞭解以解除疑惑,但最後做出選擇時,還是只能選最好的和最適合自己的。道德經也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抱一即守一,一即道。
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有「清身守一法」、「守一明之法」、「守一長存訣」、「守一法」等,稱守一為長壽之根也。雲笈七籤稱:「凡守一者,身神常安。」韓愈的勸學也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因此唯有專精至道,如此才能神仙可期。
後面二十九章,則說的更詳細:自古學仙的人很多,而得道的人很少,這是為什麼呢?常人學道如果有一千人,真正知道的人也就一個,比率不過千分之一。而知道的一千個人中,能有志於修道的也就一個。
有志於修道的一千個人中,專精的也就一個。而專精的一千個人中,能勤久的也就一個。所以學者的人多,但成道的人少。然而,如果知道的人能絕掉俗念,加以立志,再專精去修,並持之以恆,沒有學不成的。
隨後,文章則詳細地告訴讀者,神仙可學,學則有序。陰與陽相混,從而產生人,魂是陽神,魄為陰靈。在人受胎之後,氣周遊全身,而形成形體,但如此並不是俱全的,因為俱全了,就返歸到先天。如果陰氣過旺則會陽竭而死,陽氣旺則將陰氣消而成仙。
陽的性質是柔和、慈善、貞清的,而陰是剛狠、嫉惡、淫濁的。如果心思淡泊,則能陽和;如果焦躁而發洩欲望,則陰氣會產生破壞作用。這二者的控制其實都在於自己,陽勝則陰伏,便能慢慢長生,此稱為長生之漸,漸是修道的開始,也是不死的最初階梯。
大道雖然沒有固定的形態結構,但是學道卻是有順序的。修道者應該先學正一,然後學洞神,再學靈寶,最後學洞真。凡學的過程中,皆是以靜為宗旨,精誠存思為用,並必要配合齋戒,以仁和的方式對待眾人。
這是因為不經由至靜,神無法凝;不經由精思,則感應不徹底;不經由齋戒,則諸真不會回應;不以仁和待人,則沒有效果。只有神凝,感應徹底,諸真有應,施功有成,這才達到初仙之階。
在此基礎之上,人們吐納導引,使體太和;誦讀寶章,使神清氣爽;進而還要潤骨。這些都是有師口訣傳承,只要認真研究其奧妙之處,自然就能氣液通暢,形與神合。
如果這樣做了,不需要外服金丹玉芝,也可修煉有成。如果僅僅以噓吸為用、以肢體動作強身,以藥餌來培元固氣,以各種雜術而取有利,那麼那樣即便是壽與龜鶴一樣長久,也終究不能成就神仙之道。
這樣做只能養形,卻忽視神,所以應該以含元和、抱淳一、吐故納新、屈伸導引、精思靜默、瀟灑無欲,一陽來靈煉革除陰滯之氣,使得內外虛白,洞合至真。久久為之,成仙怎麼還會遠呢?
同時,玄綱論告誡修士們:道不遠人,人自遠之。道不輕傳,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能被傳以大道呢?這至少要做到兩點:其一要立志修道、心性堅定,其二應尊師重道、孝敬父母、忠厚仁義。
原因何在?無非在於:如果不是這樣,所傳非人。非人或能學到法,卻學不了道。如此便形同未傳,所以必須這樣做。而對常人來說,只要自己堅心求道,總會有機緣走上正道。
很多人把這個順序弄反了,以至於終求而不得。非道遠人,而是人自遠也。就如道德經第二十八章說的:「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物自道生,道無棄物。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無用的有時反而才會有大用。
正如同醒世恒言卷三八所言:「神仙本是凡人做,只為凡人不肯修。」如今諸位都走在通往無上混元大道的路上,如果已經走了九十九步,因種種原因就差那臨門一腳而放棄,難道不覺得太可惜了嗎?最後祝諸位專精至道,神仙可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