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4日 星期五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02.03.2002元始道長

黃帝內經是一部集醫理、醫論、醫方於一體的綜合性著作。形式上採用黃帝和岐伯對話的形式。岐伯是誰?有人說岐伯是黃帝的臣子,有的說岐伯是世外高人,住在岐山下,黃帝曾經拜訪他。

後人將醫術稱作岐黃之術,可見岐伯是最主要的角色。擁有多項發明的黃帝,在這裡只是個求知者、提問者。

據說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等七篇著作,由於歷史的原因,至今我們能見到的只有一部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兩部分,各九卷,每卷九篇,合為一百六十二篇。從整體上看,其理論的來源不外乎陰陽五行和整體觀念兩大基本內容。天地渾然一體,頓分陰陽兩極,又化生出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實際上就是用自然界的五種基本物質來取類比象的一種思維方法。

黃帝內經還對中醫學的致病因素診斷方法治法治則預防養生運氣學說臟腑經絡針刺方藥等進行詳盡的闡述,洋洋灑灑幾十萬言,可謂中醫史上一大壯舉。黃帝內經是對中國古代哲學的具體應用和良好的詮釋,其中的哲學思想令世人感到盪氣迴腸。這部醫學著作,在很多其他方面都達到極高的學術水準,令人歎為觀止。

黃帝內經選讀

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取法於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養生的方法,使之達到正確的標準。飲食有所節制,作息有一定規律,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的房事,所以能夠形神俱旺,協調統一,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水漿,濫飲無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醉酒行房,因恣情縱欲而使陰精竭絕,因滿足嗜好而使真氣耗散,不知謹慎地保持精氣的充滿,不善於統馭精神,而專求心志的一時之快,違逆人生樂趣,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二、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釋文:我已經知道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是和氣的變化有關。大怒使氣向上逆行,大喜使氣渙散,大悲使氣消損,大恐使氣下沉,受驚使氣紊亂耗損,思慮過度使氣鬱結。

三、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釋文:所以聖人在疾病發生之前就進行治療預防,而不是治療已經生成的並。得病以後再去治病,那就好像感到口渴了採取挖井,要去戰鬥了才去打造武器,不就完了嗎?

四、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釋文:心臟蘊藏著人體的神,肺臟蘊藏著人體的氣,肝臟蘊藏著人體的血,脾臟蘊藏著人體的肉(),腎臟蘊藏著人體的志。五臟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機的人體。但人體只有精神暢快,氣血才能流通正常,並與內部的骨髓相聯繫,才能使五臟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協調,從而形成一個身心平衡的健康人體。五臟是人體的中心,五臟與身體各部分之間以及五臟之間的聯繫,都是由經脈運行氣血,使身體各部分之間發生聯繫,協調全身的功能。如果氣血的運行發生障礙,各種各樣的疾病就要產生了。所以,必須保持經脈的暢通無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