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7日 星期五

養神之道


養神之道07.15.2020元始道長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古時,先賢們在長期的修道證真的過程中,創立系統的養生理論,撰寫大量養生著作,形成了體系龐大、包羅萬象的道教養生學。道教養生學,堪稱中國傳統養生學的集大成者。
養神之道的上限極難確定。早在老子莊子黃帝內經中,就已提出專氣致柔的養神之道。老子中虛其心,實其腹、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等論述,原始道典太平經詳盡地論述守一、潛心靜養的方法,認為養神乃一切養生的基礎和前提。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張欲長生不死須恬愉澹泊、滌除嗜欲。魏晉時在上層社會中頗具影響的上清派,創建了較為系統的存思丹田之道。南北朝時的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滅惑論將清靜無為列為道教養生的最上乘等。但最為系統地論述道教養神之道的代表作,還要首推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據莊子大宗師記載的顏回坐忘觀而撰寫的坐忘論一書。
坐忘論認為,養神之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此提出安心坐忘之法的七階論:
一、信敬:「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則道可長,蒂固則德可茂。」強調欲養生則須心誠德正。
二、斷緣:此即要求去物欲,簡塵事,與一切有為俗事相隔絕,除去對物質利益的追求。
三、收心:物欲之起,皆因我之知覺、感覺及思維意識的存在,欲長生則必「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老子)
四、簡事:一切身外之物,皆「情欲之餘好,非益生之良藥」,唐代著名道士兼醫學家孫思邈認為多欲則志昏。故事養生者須簡斷事物,欲心不起,「必清必靜,無動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莊子在肴)
五、真觀:收心簡事之後,「日損有為,體靜心閑,方能觀見真理。」
六、泰定:收心之後,還要虛心安心。心不納外事,也不分心於外界,即「心無所定,而無所不定」,則致「心不著物,又得不動」的靜定,即能生慧、自明。
七、得道:至此達到處物而不染、處動而不散、本心不起、離乎萬境的道教養神之道的最佳境界。
司馬承禎在另一本著作天隱子中將修煉的具體方法分為齋戒、安處、存想、坐忘、神解五個過程。坐忘論的七階和天隱子五漸,使清靜無為的養心之道趨於完美和系統,成為後世道教徒養生的共同遵經。如稍後的著名道士吳藥撰守神篇專論此道。金代王重陽創立的全真教以明心見性、清心寡欲、「澄心定義,抱元守一」為內修的真功。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在謁見成吉思汗時所謂「有衛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藥」的衛生之道,主要就是清心寡欲,固守精神的養神之道。
(司馬承禎(647-735),唐代道士。字子微,法號道隱,自號白雲子,人稱白雲先生,河內溫縣人,今屬河南溫縣。晉宣帝司馬懿之弟司馬馗的後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因文學修養極深,司馬承禎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