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生死無界

生死無界08.21.2017元始道長
在道教的傳統裡,一直宣導要慎終追遠、事死如生,因為鬼是逝者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並影響著我們的命運。
韓詩外傳鬼者,歸也禮記祭義說:「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鬼只是生命的回歸,回歸並不等於終結,而是回到未有生命之前的寂靜和暗湧。
既然相信存在著另一個世界,而這個異度空間與現世空間,竟能在某一個時刻交匯重疊,那麼,人們對於先人的哀思與追憶,以某種儀式或法會的形式,進行跨界的救濟和普度,也便顯得合乎情理。
如今,在民間的敘述裡,七月半、中元節、盂蘭盆節,有另一個更加通俗的名字鬼節。傳說在這一天,鬼門大開,百鬼亂竄,生死無界,人鬼同途,儼然是陰陽兩個世界的交疊時刻。正如臺灣歌手萬芳在歌姬祭鬼中唱的那樣:「七月半,生死無界,熱鬧紛紛,孤魂野鬼,笑阮人生殘夢…」也是基於這種古老認知,在全國各地,乃至日本等國,民間都有著各種形式的儀式以及禁忌。
在廣西東部,中元節是清明節後的另一重要祭祀時節。其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清明節往往聚族而祭,中元節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如冥紙、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琳琅滿目。自初十日開始,家家戶戶便要將廳堂打掃乾淨,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酒肴饌品連日供奉,以迎故祖。
家人不許吵鬧、不許赤身露體,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鳥等一列不能打死,並且要焚香燒紙,說這些東西極有可能是祖先變化的。
到了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奠新逝的長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紙寫上祖先的名諱,在戶外焚燒以祭奠故祖。燒紙錢是不能只獨給自己的亡親,也要給無後人的亡靈燒一點,否則難免他們不會在陰間為難自家故祖,於是這便有了十五日夜為孤鬼燒孤衣傳統。
廣東陽山人則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多殺鴨祭祖,當天路上沒有行人,名為躲鬼。
河南商丘中元節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則是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燒紙錢以祭拜祖先。
陝西臨潼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榆林一帶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叫田幡。
晉南人則習慣用紙做燈,焚燒於墳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滿三年者,兒女們要在這一天脫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稱換孝。
晉北上墳祭奠祖宗,喜歡用饃饃,麵粉製作,圓形,中間點一個紅點。擺完供,燒完紙,回家時要從地裡挽幾棵穀子和麻,用綠色紙條纏繞,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節後移置房頂,根朝裡,穀穗露在外面,稱為揀麻穀。民間流行的說法是保佑五穀豐登。然而供奉面人的儀規,這似乎是早期人殉習俗的遺跡。
江蘇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地府閻羅王,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
江蘇東縣鄉民于此日吃餛飩,是一種以麵粉和糖做成畚箕形的食品。
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
四川省俗以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夜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囉!」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台灣祭拜中元節都是在七月十五日下午三點到六點之間,祭拜的對象是孤魂野鬼,祭拜完則會放鞭炮驅趕鬼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