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抱一

抱一08.10.2019元始道長
養生理論與心性之學交互糾結的理論語境
黃老學著作所討論的一呈現出一種多重視境、多元思考與多元進路的特點,它廣泛出現於各種層次的理論語境中,包括:宇宙論、政治哲學(含倫理學)、心性論甚至養生理論等等,而一的思想邏輯體現了黃老理論的各個方面、各個層面,而且交互糾結,形成了異常複雜的思想脈絡。下面我們討論一下交互糾結於養生學與心性論理論語境中的抱一或摶一。
老子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老子10)
抱一表明了形神相合而不離的思想,魏源把抱一理解成形神相依,很有見地。這難道不正是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所暢論的定其形神嗎?上引老子10章文本,被莊子稱之為衛生之經加以轉述和詮釋: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莊子庚桑楚)
莊子不但以逍遙精神來詮釋衛生之經,更把它歸諸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徹志之勃,解心之謬的心性問題,而且還延伸到知止乎其所不知(庚桑楚)的知識語境中。我們可以在管子四篇(內業心術下)以及馬王堆黃老帛書(十六經)裡面,找到與上述引文一脈相承的文字:摶氣如神,萬物備存。能摶乎,能一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管子內業)
專於意,一於心,耳目端,知遠之證〈近〉,能專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問於人而自得之於己乎?故曰:思之,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氣之極也。(管子心術下)
能一乎?能止乎?能毋有己,能自擇而尊理乎?(黃老帛書十六經)
這裡反復提到的能專()乎,能一乎,簡單地說就是摶意於心,猶如通於神明。思之思之意味著訴諸心、智,所謂思索生知(內業);但是,思、知(包括智)和心總是囿於物,而且止於物,這就是思之而不通的思維困境,因為以思、謀、察、智為特徵的知性思維不能把握形而上的道,所謂莫之能思。值得注意的是,十六經在轉寫那段以治身為主旨的論述之末,尊理兩字十分觸目;黃老和法家卻通過理,來論證天道和人道中的秩序,所以說理的觀念是黃老和法家以天道推衍人事的重要環節。因此尊理兩字的出現有著重要意義,它意味著道心術聯繫於主術、心性論聯繫於政治哲學之端倪或萌芽。
重要的是,摶一、抱一概念出現於複雜的知識,養生、心性之理論語境,因為它指向了某種神秘體驗或實踐智慧。對此莊子中的黃老篇什的論述比較詳備,例如: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服物。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莊子天道)
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渾渾沌沌,終身不離)民有其親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堯之治天下,使民心親,民有為其親殺其殺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競…是以天下大駭,儒墨皆起。(莊子天運)
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於天倫。(莊子刻意)
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莊子知北遊)
可見政治哲學、養生理論和心性之學為雜糅、鑲嵌於一體的。莊子又說:官天地、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莊子德充符)
什麼是官天地、府萬物?郭象解釋說冥然無不體,可謂精確不磨;體自然是體道的體,即體驗性證悟,即直寓六骸,象似耳目的精神體驗。那麼,一知之所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舊注歧解紛紜,我認為,一知之一是動詞。一知之所知意味著透過紛亂的知(感性和知性所產生的知識),在神明來舍的精神狀態下,勘破物的表像,洞見道通為一的澄明之境,也就是說,它一方面將知提升為一知(即神明之能制,智也),同時也由此洞見萬物皆一的形而上真理。上引人間世「若一志」云云,正是這種一知之所知;管子用摶氣如神來描摹它,莊子用志不分,乃凝於神(莊子達生)來闡述它。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39),這段話表明了一的概念具有多維、多層次的涵義,可謂縱貫了天道與人道,既富於哲學—宇宙論意味,又顯示出強烈的政治哲學動機,還包含了養生理論和心性之學的展開向度,其多元思考和多維展開具有十分鮮明的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