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入氣穴02.11.1999元始道長
覆命篇曰:太陽移在月明中。
白玉蟾曰:只要凝神入氣穴。
此正心氣下交也,謂之驅龍就虎,運汞投鉛,凝、非凝聚也,神者至靈至妙,潛天潛地,如何凝聚得他,所謂凝神者,蓋息念而返神於心耳,神返於心,而不外馳,則氣返於身,漸漸沉入氣穴去矣。
問氣穴果有穴乎?此穴正在何處?
胡混成曰:在兩腎之間。
葆真子曰:夫!人之既生,則元陽真炁散於四肢百骸之間,為視聽言動之用,豈有區區藏於一穴之理,若真有此一穴,則此一穴,比於五臟尤為要緊,黃帝醫經、煙蘿子內景圖、華陀內照圖何故不錄?今人元氣不足者,何不用藥補此一穴耶?此皆旁門小道,妄指身中一處,令人注想於此,以為凝神入氣穴,人或不悟而從之,其終必至於疾。此凝神入氣穴,所以誤人之由也,夫!氣穴何也,即華池也。華池何也,即腎也。
正陽祖師云:華池在氣海內是也。金丹大道,借腎為發生之地,以其為氣之會,故喻曰氣海,以其深而在下,故喻曰氣穴,以其為金華所生,故喻曰華池耳。作丹只要氣沉到此處,非用意注想之謂也。
邱長春曰:有所在則有所不在,無所在則無所不在,金丹乃無中生有,今不求其機於無,而反在有上生枝節,不亦謬耶。
迴光返照
元太虛曰:凝神入氣穴之法無他,只是收視返觀:回光內照而已。
崔真人入藥鏡曰:身之神如薪之火,火不出則薪常存,神不出則身常存。火發外明者,薪之盡也,神智外馳,樸之散也。俞玉吾曰:神仙修煉之法,使人回光內照,呼吸太和,蓋將反本還原,而復歸於生身受氣之初也。
夫!回光內照者?非是執著鄞鄂所在,而用意觀照之也,不過虛靜以返神於內耳,蓋凡人之心,每日只在外面馳鶩,凡外面許多機變巧捷,俱是神之光影,可見此神一向只照了外邊,自己一個身子卻反不曾管顧,如今不用旁求遠覓,只將照外邊這個神收拾回來,放下外邊許多機巧,一意斂藏歸內去,屏除許多雜思慮,這個便是反觀內照,其實觀無所觀,照無所照,則亦未嘗不觀照。通人身中只是一個元氣,無心肝脾肺腎之別,但常人為根塵所役,此氣都浮游耗散在外邊了。作丹無他巧,只要迴光返照,將此氣收斂,沉到極深處,久之其中自有造化。
迴光返照下手之功
道德經曰:專氣致柔,能嬰兒。
邱真人曰:只是一靈無雜念,如嬰兒之無外想耳。
葆真子曰:專氣致柔在乎忘情識,忘情識捷徑之功,在乎心息相依,若心息常相依,則情識不待忘而自忘矣。
何仙姑曰:命之蒂,在乎真息者也。
上清玉書胎息篇曰:人之未生也,居母之腹,隨母呼吸,無視無聽,唯有一息存焉,及其生也,剪去臍帶,則一點真元之氣聚於臍下,日復一日,神出氣移,遂不復再守,胎中之一息矣。
傳道集曰:所呼者,自己之元氣,從中而出。所吸者,天地之正氣,從外而入。若其根源牢固,元氣不損,則呼吸之間,尚可奪天地之正氣,苟或根源不固,精竭氣弱,上則元氣已泄:下則本宮無補,所吸天地之正氣,隨呼而出,身中之元氣,不為己之所有,而反為天地之所奪。
胎息論曰:呼而不得神宰,則一息不全,吸而不得神宰,亦一息不全。
俞玉吾曰:於一日十二時中,但使心常馭氣,氣與神合,形乃常存。又曰:要在心與息常相依,神與炁常相守。又曰:作丹之法,以乾陽下交於坤陰,使呼吸相含,剛柔相當,配為夫婦,打成一片,則神炁歸根,性命合一。而至藥孕於其中。又曰:究而言之,不過心息相依,而陰陽內感,神炁交結耳。金丹四百字曰:迨夫!神炁之入乎其根也,閉極則失於急,縱放則失於蕩,惟使其綿綿續續,勿令間斷,然後神久自凝,息久自定。
指元篇曰:但能息息常相顧,換盡形骸玉液流。
陳虛白曰:息息歸根,金丹之母。
葆真子陽道生巵談曰:夫!息出入有聲謂之縱,出入不盡謂之滯,往來頻促謂之喘。不縱不滯不喘,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謂之息。縱則散,滯則結,喘則勞,守息則定,所謂調者,皆欲其不縱不滯不喘而已。調息乃初機之功。凡人心念依著事物已久,一旦離境則不能自立,雖暫能離,未久復散亂,所以用心息相依法拴系此心,由粗人細,才得此心離境,便可恁虛無去,更不用調息矣,得至無天無地,無我無人境界,更有何息可調,此法最捷徑最容易最無病,與其他守丹田、守中黃等不同,可依而行之。
性空禪師曰:上機之士,念苟不起,連息亦不必照,但覺念起,只用調息略照一照,無念即止,不可太著意也。
劉秋潭真訣曰:漸漸專氣以致其柔,才覺炁息柔和,便是歸根,謂歸元海也,覺其歸元矣,又將忘之,忘而不忘,以意照之。
圜一子曰:但用意,即是不忘,但忘,即不能以意照,然而二者不可兼乎。
日中峰本禪師曰:心無不存之謂照,欲無不泯之謂忘,忘與照,一而二,二而一,當忘之時,其心湛然,未嘗不照,當照之時,纖毫不立,未嘗不忘,是真忘真照也。
但說以意照之,則其累照者多矣,或隨照而昏散,是虛極也,篤也,危也,須防靜,則萬物並作。
圜一子曰:虛極者,言人平昔,千思萬慮,紛亂之甚,宅舍無主,若空虛然,一旦驟然收拾,把持不定,未能貼然,故隨照隨亂也,夫!如是,豈特昏散而已,此念頭一放,且無所不至,故曰萬物並作,治之之法,才覺妄動,即融妄歸真,歸之不過忘照,這功夫正是動靜之機,神一出便收回之。說到這裡,只恐自不惺惺著。照之或不勝,又以應事造之,應事既已,又將忘之。
圜一子曰:言萬物並作之時,治以覺照固是矣,若紛散太盛,覺照之力不能勝之,於此而強制之,則愈不寧貼,自可便作方便,且去應事一回,俟其漸自安定可也。只如心家坐禪之餘,禮神念經,經行皆是,蓋降伏不宜太急,須少寬之,緩急得中,使徐得所,然後可耳。然應事時,不隨動而流,即是降伏處,稍得乎和,又將忘之照之矣。但於四威儀中,若存若亡,綿綿續續,神炁相依,於太極之先,不相間斷。
圜一子曰:四威儀者,行往坐臥也。若存若亡者,意得中也。神炁相依於太極之先者,即父母未生以前胞胎中模樣,無情無識,純純全全,到此處方才認得也。處中以致和,欲不能遷,則炁抱神矣。
圜一子曰:只這中字,最難形容,不是有個中處,其實只要此處不搖不斷,湛然寂然,自然致和,而不遷矣,這個功夫謂之抱元守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