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6日 星期六

篆隸楷行草的來歷一

篆隸楷行草的來歷07.14.2017
中國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
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
瞭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
一、篆書
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
()大篆
1.甲骨文
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時期,先民們預測凶吉禍福,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刻在龜骨、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在歷史上曾經失傳過。直到西元1899年才在中藥龍骨中被學者發現,以後在河南安陽古殷都廢墟中,陸續大量發掘出來,共有十多萬片,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辨識了一千七百多個。
2.鐘鼎文
是在青銅器時代的商周,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為金文,鐘代表樂器,鼎代表禮器。周宣王時有位姓籀的太史對當時的文字進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鐘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3.石鼓文
是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十個,形似鼓狀,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
()小篆
早期文字處在初創階段,尤其是甲骨文還不規範,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較多,如其中的馬字。
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小篆的寫法就統一了。小篆字的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勻稱,用筆中鋒圓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被稱為玉箸篆,象玉質的筷子。
相傳在秦朝時篆字就有若干種。有鳥、蟲、蛇頭篆,這些篆書的起筆處畫有鳥、蟲、蛇頭的形狀。書法藝術不是具象的再現客觀事物,而是抽象的藝術。因此,這類書體只能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不能成為真正的書法藝術。就篆書的藝術而言鐘鼎文、石鼓文結構奇古,融入了先民質樸的美,更受後人所喜愛。周宣王時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銘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盤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