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上巳節

上巳節03.30.2017元始道長
這是一個古老的節日。我國古代以干支紀年、紀月、紀日,上巳節的時間是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稱上巳節。但是,從干支紀日的特點來看,天干置於前、地支置於後,人們更習慣於,在簡稱的干支紀日中以天干表示日期。所以,上巳節似乎應該寫作上己節。稱上巳節而不稱上己節,大概有將錯就錯、習慣成自然的原因。
據考證,詩經鄭風溱洧,大概是最早寫上巳節的詩歌。詩云:「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芍藥。」
朱熹在詩集傳中傳此詩云:「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辰,采蘭水上以祓除不詳。…於是士女相與戲謔,且以芍藥相贈而結恩情之厚也。」這就是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上巳節就已經出現了。但是,那個時候還沒有上巳節這個名稱。上巳的名稱首見於漢代的古籍,名稱大概定於漢代。漢書禮儀志說:「三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漢代及以前雖已經把上巳定為正式節日,但農曆三月上巳每年都不固定,為了方便和統一起見,魏晉之後人們將上巳節定在三月初三日晉書禮志:「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晉中朝公卿以下至於庶人,皆禊洛水之側。」至此,上巳節已經不局限於巳日,但上巳的節名卻固定不變了。
關於上巳的起源,梁吳均的續齊諧記記載了晉代兩位元尚書郎摯虞、束皙在晉武帝面前的爭論故事。摯虞以為,上巳節源于漢章帝時平原徐肇亡女之事。據說平原徐肇,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全部亡故。一村人覺得很奇怪,於是紛紛相攜至水濱盥洗以驅除不祥,遂因水以泛觴,曲水之義起於此。束皙卻認為: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和秦昭王三日置酒河曲,見有金人出奉水心劍,這兩事才是本源。而二漢相緣,皆為盛集。大概是樸實的解釋更可信吧,爭論的結果,是摯虞得賜金五十斤,而束皙卻左遷為陽城令。宋書‧禮志二晉書束皙傳記載了相似的內容。宋書禮志二所記載的人物、時間、事件是舊說後漢有郭虞女。與續齊諧記的記載稍異。宋書禮志二進而又說「俗以為大忌。至此月此日,不敢止家,皆於東流水上為祈禳,自潔濯,謂之禊祠,分流行觴,遂成曲水。」不過,真正的起源有可能普通到沒有故事,僅僅是上古人們的一種習慣。
南齊書禮志上記載:「一說,三月三日,清明之節,將修事于水側,禱祀以祈豐年。」據此,小南一郎先生認為上巳節的禮俗意義或許可以說明,這一禮儀與農耕禮儀有關係。
根據宋書禮志二的記載,有人從更遠歷史背景中去尋找上巳節的源頭,認為:「此則其來甚久,非起郭虞之遺風、今日之度水也。」月令:「暮春,天子始乘舟。」蔡邕章句曰:「陽氣和暖,鮪魚時至,將取以薦寢廟,故因是乘舟禊於名川也。」論語:「暮春,浴乎沂。自上及下,古有此禮。今三月上巳,祓于水濱,蓋出此也。」邕之言然。張衡南都賦「祓于南濱又是也。」這就是說,三月上巳節可能與遠古時期巫(女巫)祠祭於河濱,以取悅於河神的儀式有關。因為從早期文獻記載來看,祓禊、祈禳等正是巫,特別是女巫的主要職責之一。周禮春官女巫記載:「女巫掌歲時袚除釁浴,旱暵則舞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歷史上初伏時期以狗禦蠱的記載。史記秦本紀載:「(德公)二年(西元前676),初伏,以狗禦蠱。」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門。」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對此作了解釋:「蠱者,熱毒惡氣為傷害人,故磔狗以禦之。」「磔,禳也。狗,陽畜也。以狗張磔于郭四門,禳卻熱毒氣也。」禦蠱就是逐除熱毒氣也。呂氏春秋‧季春紀載:「國人儺,九門磔禳,以畢春氣。」淮南子·時則記載:「(季春之月)令國儺,九門磔攘,以畢春氣。」高誘解釋說:「儺,散。宮室中區隅幽暗之處,擊鼓大呼,從逐不祥之氣,如今驅疫逐除是也。…磔犬,陽氣盡之,故曰以畢春氣。」風俗通義祀典對此做了另一種解釋:「俗說狗別賓主,善守禦,故著四門,以辟盜賊也。」「…不欲使死物見於生門,故獨於九門、殺犬、磔禳。者,金畜;者,也。抑金使不害春之時所生,令萬物遂成其性。火當受而長之,故曰以畢春氣。…今人殺白犬以血題門,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取法於此也。」風俗通義怪神說:「世間多有狗作變怪,樸殺之,以血塗門戶,然眾得咎殃。」所謂然眾得咎殃,清代有學者認為是筆誤所致:「或當作免。」這些記載和解釋告訴我們:磔禳(或磔攘)是的一部分或與同時進行的一種宗教禮儀;目的是厭勝邪氣,「辟除不祥」,確保節氣交替得以順利進行,使人們免受咎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古人心目中的三月初三上巳節,可能具有可以類比的意義和功能。這可能是這個節日最初的意義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