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立秋的保養

立秋的保養08.10.2017元始道長
一、立秋諺語
立秋之日涼風至。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
立了秋,便把扇子丟。
立秋洗肚子,不長痱子拉肚子。
立秋十天遍地黃。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結頂。
立秋過後,「秋老虎」有一頭。
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
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
立秋處暑有陣頭,三秋天氣多雨水。
立秋無雨秋幹熱,立秋有雨秋落落。
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憂。
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
立秋響雷,百日見霜。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
時到立秋年過半,可能有澇也有旱。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
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立秋拿住手,還收三五斗。立秋種芝麻,老死不開花。
頭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種到立秋後。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二、立秋習俗
1.立秋節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在西曆每年8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後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並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2.摸秋
夏曆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這天夜裡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風俗,是夜瓜豆任人採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非難。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國以來仍流傳在民間。如在商洛竹林關一帶,中秋節夜裡,孩子們在月亮還未出來時,照例鑽進附近的秋田裡,摸一樣東西回家。如果摸到蔥,父母就認為這孩子長大後很聰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認為孩子將來不愁吃喝,事事順利。人們視「摸秋」為遊戲,不作偷盜行為論處。過了這一天,家長要約束孩子,不准到瓜田裡拿人家的一枝一葉。商南縣的居民,在中秋節的晚上,吃罷月餅後,要長不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沒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沒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聰明的人家去摸蔥。
3.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會期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4.秋收互助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群去田間,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他們手提竹籠,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著個兒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個撂一個。」而是搬一個放在籠子裡,然後放在地頭玉米穗堆子裡,最後用大車拉回家。頭茬先搬已經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來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樣的辦法去搬。最後撈空茬,把剩餘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齊搬回家中。看誰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給誰家搬,既不違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5.秋田娛樂
秋天,特別是秋忙前後,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餘歲的孩子,在包穀、穀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後,特別是包穀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裡正是他們玩耍、做戲的場所。他們把嫩包穀穗搬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囪,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灶,然後把嫩包穀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禾,包穀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一土窯的包穀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穀宴就在田間舉行。他們還上樹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鍋裡,燒制出來。有葷有素,百味俱全。他們還把打來的柿子,弄來的紅苕,放在土窯洞裡,溫燒一個時辰,就會變成香甜的柿子。這種秋田裡的樂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6.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7.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城裡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裡,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8.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三、結合傳統,放眼當今,立秋應該如何開運呢,今跟各位聊聊道教立秋如何旺運。
1.祭拜許願
過去在立秋節氣後,朝廷、民間都會擇吉日感謝上蒼和祖先,並舉行嘗新儀式,以慶祝五穀豐登,建議朋友們在不沖自己屬相的那一天去道觀燒香許願。
2.旺運桃花
未婚朋友可以外出去居住地的西方旅遊,以便旺自己桃花;也可在臥室西北方放一杯加糖的水,催旺命中桃花。已婚或者戀愛中的男女,建議你在自己的枕頭底下放一個同心結,能讓愛情更長久。
3.紅紙書寫
旺運首當其衝是健康,因此,根據傳統,建議朋友們用紅紙書寫「今日立秋,百病皆休」字樣,貼於牆上(入戶門一側的牆上即可),以起到預防疾病之目的。
4.避開方位
除了立秋當日要注意西南方外,只要進入農曆的七月,特別提醒朋友們就要注意正西方,因為農曆七月屬申,屬陽;又屬金,象徵堅守不變,與節令之交本有衝突。大體說來西方不要有大變化,金意本為堅守,中部屬土,土生金,因而不要有所變化。
5.避免悲傷
因為秋季人們受天氣影響,所以要做到少思念、少言語、少欲望、少生氣等,一定要心情平靜,否則會傷肺。秋季主金,金主肺之故。
6.其他習俗
中國幅員遼闊,有的地方習俗是立秋當日,婦女用紅布剪成葫蘆形,縫在兒童的衣服的背後,用以驅除病災。
四、古人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說,養生一定要順應四時,才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立秋後,小孩子最容易感染感冒發燒等症狀,年輕人最易出現咽喉炎,不少中老年人會感覺到關節疼等等,這些都與「秋燥」有關係。
道醫認為,秋季乾燥,五行屬金,對應人體的肺。氣燥傷肺,從而會引發肺炎、氣管炎、口乾咽燥、乾咳、皮膚乾燥過敏等疾病發生,因此,秋季養生的關鍵就是要防燥。
秋燥最傷人的肺,所以立秋後要多吃一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銀耳、藕等,少吃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
黃帝內經中指出,秋天養生的要領是「使之安寧,已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道醫理論認為,秋內應於肺,肺在志為悲(),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的耐受能力下降,易生悲憂之情緒。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要注意精神調養,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及時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1.立秋養生謹防「秋老虎」
今年立秋仍處在「三伏天」內,暑氣一時還很難消。玄妙道館道醫提示:「秋後一伏熱死人」,此時節,要密切注意天氣預報,一旦出現「秋老虎」,要注意防暑降溫。此時晝夜溫差逐漸變大,也要預防感冒著涼。
2.收斂陽氣
立秋後,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應當開始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
早睡可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到舒展。另外,早睡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可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生。
3.養肺護肝
道醫認為,肝為將軍之官,攘外平內全靠肝,相當於西醫的解毒、免疫功能。而「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一身之氣,皆出入於肺。攘外平內之後,就要治理。管理自身、養生不能不靠肺。
肺屬金,而秋季大地一遍金黃,故肺主秋季。另外秋季主收,燥為秋季之主氣,而肺為「嬌髒」不耐寒熱,故很容易被秋燥所傷,因此需要潤燥、養陰、潤肺。
而秋天屬金,金克木,所以秋天這種氣會抑制你的肝氣、肝血的生髮。肝開竅於目,所以這時候眼睛的視力就會有所下降。應該注意護肝早睡,早起。
4.精神調養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再不能像夏天一樣,激烈奔放、囂張開懷,應該收斂一下神氣。另外,心情也不要過度的悲傷、憂愁,因為過悲過憂的情緒會傷到肺,所以遇到傷感的事,應該主動予以排解。
5.起居調養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立秋後最晚應該在十點半睡覺,這樣才能與天地同步。
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立秋後也不要過早的添加衣物,應該適當「凍一凍」。因為人只有在體表微感涼的情況下,人體的陽氣才會更好地轉入收斂。
6.忌暴飲暴食
一般人到了秋季,由於氣候宜人,食物豐富,往往進食過多。攝入熱量過剩,會轉化成脂肪堆積,使人發胖。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不能放縱食欲,大吃大喝。
7.忌吃辛辣、生冷的食物
秋天還應當少吃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等。也要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積蓄,凡是帶有辛香氣味的食物,都有散發的功用,因此提倡吃辛香氣味的食物如芹菜。
8.忌吃油膩、煎炸的食物
油膩煎炸的食物不易消化,積聚在胃中,加重體內積滯的熱氣,不利於潤燥,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常在秋季復發或加重,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9.忌吃過燥的食物
道醫學認為,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秋季燥邪當令,肺為嬌髒,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復發或逐漸加重。
五、立秋後適宜吃些什麼
1.生地粥
配方:生地黃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許。
做法:生地黃(鮮品洗淨細切後,用適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約30分鐘後,潷出藥汁,再復煎煮一次,兩次藥液合併後濃縮至100毫升,備用。)將大米洗淨煮成白粥,趁熱加入生地汁攪勻,食用時加入適量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滋陰益胃,涼血生津。本方還可做肺結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2.黃精煨肘
配方:黃精9克,黨參9克,大棗5枚,豬肘750克,生薑15克,蔥適量。
做法:黃精切薄片,黨參切短節,裝紗布袋內,紮口;大棗洗淨待用;豬肘刮洗乾淨入沸水鍋內焯去血水,撈出待用;薑、蔥洗淨拍破待用。以上食物同放入沙鍋中,注入適量清水,置武火上燒沸,撇盡浮沫,改文火繼續煨至汁濃肘粘,去除藥包,肘、湯、大棗同時裝入碗內即成。
功效:補脾潤肺。對脾胃虛弱,飲食不振,肺虛咳嗽,病後體弱者尤為適宜。
3.五彩蜜珠果
配料:蘋果1個,梨1個,鳳梨半個,楊梅10粒,荸薺10粒,檸檬1個,白糖適量。
做法:蘋果、鴨梨、鳳梨洗淨去皮,分別用圓珠勺挖成圓珠,荸薺洗淨去皮,楊梅洗淨待用。將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於鍋內燒熱溶解,冷卻後加入檸檬汁,把五種水果擺成喜歡的圖案,食用時將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4.醋椒魚
配料:黃魚1條,香菜、蔥、薑、胡椒粉、黃酒、麻油、味精、鮮湯、白醋、鹽、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黃魚洗淨後剞成花刀紋備用,蔥、薑洗淨切絲;油鍋燒熱,魚下鍋兩面煎至見黃,撈出淋乾油;鍋內放少量油,熱後,將胡椒粉、薑絲入鍋略加煸炒,隨即加入鮮湯、酒、鹽、魚,燒至魚熟,撈起放入深盤內,散上蔥絲、香菜;鍋內湯汁燒開加入白醋、味精、麻油攪勻倒入魚盤內即可。
功效:健脾開胃,填精,益氣。
5.薑爆鴨
配料:鴨半片,薑,青椒,蔥,蒜,豆豉,辣椒醬,甜麵醬。
做法:鴨子剁塊,薑一小塊拍破,另外的全部切絲,青椒切絲;油熱後下蔥、薑、蒜炸香後放鴨子幹爆,直到把鴨子爆的干干的才可以;油8成熱,放豆豉,辣椒醬、甜麵醬炒香後放薑絲煸一會,最後放爆好的鴨子、白糖、青椒翻炒幾下即可。
功效:滋陰,補虛,養胃,利水。
食用:適宜糖尿病患者食用,適宜肝硬化腹水者食用,適宜肺結核患者食用,適宜慢性腎炎浮腫者食用。
6.糖醋小排骨
配料:小排骨、澱粉、青紅椒、薑、雞蛋。
做法:打散的雞蛋液加入適量鹽,雞精,和一點米酒拌勻,再加入排骨中拌勻,醃10分鐘入味;把醃好的排骨均勻沾上澱粉,並用手捏緊防止脫落;小火慢炸排骨至表面金黃,全熟時撈出;另起鍋,放少量油,放入薑片,青紅椒略炒;把已經炸熟的排骨回鍋快速翻炒一下,炒勻即可關火。
功效:豬排骨具有滋陰潤燥、益精補血的功效;適宜于氣血不足,陰虛納差者。
7.薑汁牛肉
配料:老薑數塊,鮮牛肉100150克。
做法:老薑榨汁,鮮牛肉100150克切碎,剁成肉泥狀,加入3040滴薑汁,再放些醬油、花生油拌勻。待燜米飯時,將薑汁肉倒入飯內蒸熟(15分鐘)即可食用。
主治:病後脾胃虛弱,神疲乏力大便溏泄,久瀉脫肛以及體虛浮腫(營養性浮腫)等。
8.粟米山藥大棗粥
配料:粟米30克,淮山藥15克,大棗5枚。
做法:上述三品煮粥食用。
主治:脾胃虛弱之瀉泄。
9.百合銀耳蓮子粥
配料:百合20克、銀耳40克、蓮子15克、糯米8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百合、銀耳、蓮子、糯米洗淨煮粥,熟時加入冰糖食用。
功效:其中百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銀耳潤肺生津、養胃提神,蓮子健脾止瀉、清心安神,粳米補中益氣、健脾益胃。
10.棗米藥糖粥
配料:紅棗10枚,薏米20克,山藥30克,乾薑3片,紅糖15克,糯米30克。
做法:按常法共煮作粥服食。

主治:慢性腹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