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

上元節暨齋醮燃燈

上元節暨齋醮燃燈02.15.2003元始道長
道教的三元說
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正月十五過節的習俗有多種說法,今天就介紹一些與道教有關的說法。
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正月十五之所以稱為上元節,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道教雲笈七籤中說:「夫!混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後成人倫,長養萬物。」
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各地的信眾為了祈福、拔罪和禳災,多分別在這三個日子舉辦上元會、中元會和下元會。
天官會在農曆正月十五日上元節到人間給人賜福。地官能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來到人間告誡人們不要犯罪。水官則是於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日,來到人間專門負責替人解除各種危難。
由於三官大帝與百姓的禍福命運息息相關,人們對三官的信仰非常普遍,各地道教宮觀大多設有三官殿,不少地方還建有專門供奉三官大帝的三官廟。至今,許多道觀都會在正月十五這天,適逢上元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聖誕之期,舉行三元朝科上香科儀撞鐘祈福等法會,歡迎十方善信參加,共沾法喜,同沐神恩。
上元節燃燈
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楚辭‧九歌東皇太乙為至尊之神,宋玉高唐賦說:「進純酒,禱璇室,醮諸神,禮太乙。」漢武帝祀太乙沿襲了先秦時期楚人的舊俗,為了求神仙,採納方士繆忌的建議,在甘泉宮修建太乙祠壇,祭祀太一神。所謂太一神即太陽神,就是道教的太乙真君
當時,正月十五的祭祀活動十分隆重,祭太一,要徹夜點上燈,並舉辦相應的祭祀儀式。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燈火通明,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特別是正月十五為天官賜福天尊的生日,張燈與慶祝天官生日關聯在一起,在天官賜福的口彩下,上元節更增添了歡樂氣氛。
道教齋醮科儀的燃燈
東漢早期道教並無有關燈儀的記載,將燈引進齋醮壇場約在南北朝時期。它以行儀的道士手持光輝朗明的燈為特徵,以象徵上照諸天,下照地府。
燈儀是道教齋醮中一種常見儀式,最初是獨立的儀式體,後來被包含在其他的儀式中。其作用是上照天庭、下徹地府、拔度亡靈,故人逝後必「法天象地,燃燈告符」,以期達到超出良難
南朝宋道士陸修靜在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述及醮壇執事就有侍燈之職,稱其職能為景臨西方,備辦燈具,依法安置,光滔火燃,恒使明朗。
北周武帝宇文邕編集的無上秘要述及三皇齋等各種齋法時,各有醮壇設燈的記載,例如,三皇齋設壇方二丈四尺,四方各列九燈,共三十六枚;金籙齋法在四季燃燈時數量各有不同,少則三燈,多則一千二百燈;太真上、中、下元品燃燈也有不同,其中,上元齋法燃燈上極九十燈,中可六十燈,下可三十燈,中下元齋法燃燈數略少,另外還須在太歲、年命上二處燃燈,令晝夜恒,餘燈則白日不須明,如逢天雨僅於齋堂燃太歲、本命二燈便足,餘者可缺。盟真齋「於家中庭,安一長燈,令高九尺,於一燈上燃九燈火,每令光明,上照九玄諸天福堂,下照九地無極世界」,以使「九幽之中,長徒餓鬼,責役死魂,身受光明,普見命根。」
由於在夜間舉行,壇場燈燭輝煌。元代馬祖常有詩云:「炬焰天無夜,熏焚樹有煙。」
黃籙類燈儀,就是為了呈現光照地府、拔度亡魂,解脫輪迴的願望。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描寫詩句數不勝數。唐代詩人張悅曾用詩贊道牶「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辛棄疾一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繪出了千古傳誦的元宵燃燈盛況。
正月十五,無論是普天同慶的元宵節的全家團圓全民狂歡,還是上元節的祈求天官賜福,都是祈願、希望家人新年裡全家平安喜樂。

道教文化與民俗文化相互融合,交會出獨有的過十五文化。萬盞燈火、一碗湯圓,祈願天下眾生都年年快樂、幸福地,度過這個祥和喜慶的節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