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02.11.2017元始道長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節。此節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天官、地官、水官,認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
按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還有出門賞月、猜燈謎、舞龍、舞獅子、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台灣近年來更在台北縣平溪鄉舉辦放天燈的活動。
特別是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最為普遍,元宵最早叫浮圓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南方叫湯圓。這些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美滿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餡有豆沙、白糖、山楂、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棗泥等,先是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骰子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沾水在粉成面的米粉裡像雪球般滾動成了元宵。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
起源自漢武帝每年在農曆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於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一個獨特習俗。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據隋書‧音樂志記載:元宵慶典甚為隆重,處處張燈結綵,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餘眾,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臺有八里之長,遊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
元宵節是春節後第一個重要節日,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好。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送花燈: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3舞龍燈: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4舞獅子: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5猜燈謎: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6踩高蹺: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除此之外,古代民間過元宵節,還有把楊柳樹枝插在門戶上方祭門祭戶,元宵夜婦女相約出遊走百病祈健康,迎廁神紫姑、逐鼠等習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