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毛定律05.30.2016
元始道長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話,寫的是中國知識份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中國的知識份子就變成了毛。
毛是個什麼東西,為什麼有一股腥膻之味?堂堂乎文人雅士,怎麼會是毛?
秦之前,文人們曾經有過一段美好時光。他們負笈而行,周遊列國,天馬行空,十分浪漫。秦以後的文人,他們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經書和教義,他們整日誦詠的是別人思想的片斷。文人們沒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乾涸了。天馬沒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於皮上的隨風抖動的毛。
秦始皇時代,確實有過一些活的不耐煩的文人,他們執著於自成一家,不肯統一,後來都被秦始皇送到坑裡去了。自那以後,文人們都學了乖,知道坑的厲害,自覺地維護統一,不再鬧獨立性了。
如今的話,含有某種哲理。我們這麼大的國家,如果人人都固執己見,都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百人百個想法,眾說紛紜,豈不是亂了套?千人敲鑼,一錘定音。沒有這一錘定音,千面鑼只會敲出雜遝之音。
秦始皇統一中國,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統一了中國人的思想。不過,這件事的難度相當大。車同軌,書同文,做起來並不難。而要把這些十分固執的文人的思想統一起來,不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難奏其效。但秦始皇的做法過於血腥,後人詬病甚多,稱其為霸道。
到隋唐時代,使用的方法就先進得多,不再用霸道而改用王道。如果說秦始皇採用的是大棒政策,唐代以後則更多採用胡蘿蔔政策。應用科舉的方式,使那些出身於豪門或是寒門的士子們都有了進身之階。
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甚於焚書。說的就是這種胡蘿蔔政策的有效性和先進性。無論大棒還是胡蘿蔔,都只是外因。使知識份子變為毛的還有其內因。有人說知識份子是社會的良心。我以為這種說法並不準確,至少在我們中國不可以這樣說。如果要用社會的良心去定義知識份子,中國文人的大多數都會被排除在外。許多人不喜歡文人這個詞,甚至以為他是一個貶義詞。把文人的文去掉,他和普通的人就沒有甚麽大區別。一樣的有七情六欲,一樣的要食人間煙火。
治國者為文人們擺下了盛宴,有顏如玉、黃金屋、千盅粟,他們怎可拒絕?自然就會有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忠心。這是順理成章的。當然,文人與普通人還是有一點區別,他們的功利心比普通人更為強烈。這些都是文人變毛的內因。
在內因與外因的雙重作用下,中國的知識份子都變成了毛。這種變化緣於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以成為一種規律。這也是中國知識份子的宿命,千年不改,萬人一律,沒有哪個可以逃脫。
當然修道有成,靠的卻是皮毛相依。師父傾囊相授,弟子依歸而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