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術03.13.2025元始道長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大家都爾孰能祥,三國演義裡豐富了這小細節,說劉備在每次拜訪孔明前都會焚香盥洗,以示慎重。
焚香盥洗,既是道的呈現,也是術的運用,其核心在於透過儀式感正心正念,為後續的法和術鋪路。而法和術的展開,又最終服務於道,形成一個不斷強化的循環系統。
從道的層面看,焚香盥洗是劉備仁義信念的外化。他以復興漢室為志,這份虔誠需要儀式來沉澱內心,洗去浮躁,確保自己帶著純粹的動機去求賢。這是他對自己使命的鄭重承諾,也是對諸葛亮才華的敬畏。
從術的角度看,這行為又是一種細膩的手段,他經由整肅儀容、點燃清香,不僅調整自身狀態,還傳遞出誠懇與尊重,感染身邊的關張,甚至可能透過童子傳到諸葛亮耳中,為拜訪增添情感籌碼。
而這看似簡單的準備,又為法和術的實施奠定基礎。
法:禮賢下士的策略,在這份正念中得以強化,讓他三次撲空仍不改初心。
術:靈活的應對和細節的把控,因這份虔誠而更顯真摯。
最終,法和術的成果:請出諸葛亮、成就蜀漢大業,又反過來印證並壯大道的力量。
這個循環往復的增強系統裡:道賦予初衷,法提供框架,術開啟行動,三者相互滋養、不斷深化。
劉備焚香盥洗,既是起點,也是助推,讓整個求賢過程在信念、策略和技巧間流轉,最終彙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這像不像我們考試前深呼吸、面試前整理衣服的小習慣?它既是給自己打氣,也是對外示好。一個小動作,串起信念、策略和行動,最終再繞回初心。
什麼是道?初心即是道。
以現代理論而言,道、法、術本質上是一套「三位一體」的治理模型:道為基因(仁德信仰)、法為骨架(人才策略)、術為血肉(行為符號)。三者構成動態閉環:落地的法和術不斷強化道的純度,而道的深化又催生更恰當的法與術。三者缺一不可:無道則法虛,無法則術亂,無術則道法空懸。這種思維框架可以運用於方方面面,比如:人際交往、商業合作、企業管理乃至國家外交。
什麼是道?第一性原理也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自己是信奉主觀的人,道是心念,一念起,萬念生。如果是信奉客觀的人,道是萬物,天地萬物皆為道。如果自己既主觀又客觀,道是心念和萬物的平衡。如果既不主觀又不客觀,那…要麼是器要麼是神,非人所能及。
道不同,法不同,術亦不同。
勿忘初心,求同存異,和而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