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傷寒雜病論卷第十

傷寒雜病論卷第十

辨少陽病脈証並治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是也。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不可發汗,汗則讝語,煩躁,此屬胃不和也,和之則愈。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脈沉弦者,不可吐、下,與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人參三兩黃芩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陽病,氣上逆,今脅下痛,甚則嘔逆,此為膽氣不降也,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主之。

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方

柴胡八兩芍藥三兩枳實四枚()甘草三兩()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以吐、下,發汗,溫針,(言嚴)語,柴胡湯証罷者,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救之,柴胡湯不中與也。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此上焦不通故也,宜小柴胡湯。(方見前)

傷寒四五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者,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為欲已也。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辨太陰病脈証並治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啜熱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取汗,不汗再服。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理中、四逆輩。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大黃二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陰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太陰病,大便反鞕,腹中脹滿者,此脾氣不轉也,宜自術枳實乾薑白蜜湯,若不脹滿,反短氣者,黃芪五物湯加乾薑半夏主之。

白術枳實乾薑白蜜湯方

白術三兩枳實一兩半乾薑一兩白蜜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去滓,取三升,納白蜜烊消,溫服一升,日三服。

黃芪五物加乾薑半夏湯方

黃芪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乾薑三兩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再煎取三升,分溫三服。

太陰病,渴欲飲水,飲水即吐者,此為水在膈上,宜半夏茯苓湯。

半夏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茯苓四兩澤瀉二兩乾薑一兩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再服,小便利,則愈。

太陰病,下利,口渴,脈虛而微數者,此津液傷也,宜人參自術芍藥甘草湯。

人參白術芍藥甘草湯方

人參三兩自術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陰病,不下利、吐逆,但苦腹大而脹者,此脾氣實也,厚樸四物湯主之。

厚樸四物湯方

厚樸二兩()枳實三枚()半夏半升()橘皮一兩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陰病,不吐、不滿,但遺矢無度者,虛故也,理中加黃芪湯主之。

理中加黃芪湯方

人參三兩白術三兩乾薑三兩甘草三兩()黃芪三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陰病,欲吐不吐,下利時甚時疏,脈浮澀者,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方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茯苓三兩白術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陰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鳴下利,脈沉緊者,小柴胡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小柴胡加茯苓白術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甘草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茯苓三兩白術三兩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陰病,有宿食,脈滑而實者,可下之,宜承氣輩,若大便溏者,宜厚樸枳實白術甘草湯。

厚樸枳實白術甘草湯方

厚樸三兩枳實三兩白術二兩甘草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