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星占星與星命推演01.23.2014元始道長
觀星的最初目的何在?星象和圖騰有何關聯?星官和星圖如何形成?星象和占星有何關聯?占星術如何使用?東西方占星術有何異同?西方星座學說,如何參考中國星座設計出的星命學?
一、宏觀微觀:通幽洞微
夜觀星空,浩瀚無垠的星空襯托出人的渺小,但人的可貴之處,正是試圖以渺小的個體來探索浩瀚的宇宙,以短暫的生命來追尋無限的意義。天地能生人,盤古是巨人,觀測者是小人,則兩者實有共同之處。周易.繫辭說伏羲畫八卦,「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因而盤古以身化世界與萬物,這巨人宇宙本源是一個宏大的生命體,人類雖然局限於觀測的技術與視野,卻也不用妄自菲薄。只因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微縮的宇宙模型,蘊含著宇宙的秘密,可以與宏觀宇宙對照,這就是所謂的近取諸身,此等觀照之法稱為通幽洞微。以微觀之術通宏觀之理,與理而言,大小不論,本為一理。神話宇宙與內丹練氣之法,都可以視為陰陽八卦的演變。
二、圖騰象徵:映照諸天
山海經記載的上古部族圖騰與星空產生關聯,原來每一個部族圖騰在神話中都化為日月星辰,不斷新生、點亮、暗淡乃至死亡。當人們仰望星空,也因這血緣和圖騰,與星空產生遙遠而親近的共鳴。因有神性,星辰構成星宿;因有人性,星宿成為星官。諸多星官位列星空之中,形成天庭。星官的圖騰形象因信仰之力而發光,形成映照諸天的神話場景。
在創世神話中,盤古的眼睛變成日月,頭髮變成星星。星星有恒星和行星之分,恒星保持在相對固定的位置,在漫長的歷史中雖有輕微的變動,作為時間座標卻已經足夠。行星以五大行星為代表,與日月構成七曜。在天圓地方的神話宇宙中,天穹在不斷旋轉,日月東升西落。
觀星的巫師以星空為圖紙,以想像和信仰為筆,給星星取名並連線鉤勒,形成不同的星區,因而有三垣、四象、十二星次、二十八宿的概念。這些星星又和地理、國家聯繫起來,透過分野與分星的對照,形成星官、星宿,進而形成天上的朝廷與江湖。天空並非一片和諧,也有帝位與圖騰勢力的更迭,也有戰爭與融合,因而就此有占星之術,可對國家與個人的命運進行預測。
三、天庭三垣:眾星拱北
本文參考的星圖為中國傳統星官全天蓋圖,此星圖是基於北半球的觀星所得,所處緯度大概在北緯三十五度左右,因而對南半球的星空不免有遺漏。因星空的無限,所繪星星基本為肉眼可見,更多的星星隱藏於幽暗之中,正如我們永遠難以實現對未知的徹底認識。恒星的位置並非永恆不變,其亮度也會有變化,行星運行的軌跡也會產生變化,因而數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星圖總有所不同。另外還有偶爾經過的彗星,以及突然爆發或消失的客星,更令觀星者心存畏懼。
在星空之中作畫,因位置和材料的稀缺性,只能是大地文明一種簡單的映射。星空大致可以分為三垣和二十八宿。星空的中心是北極星,代表天帝,拱衛北極星的中心區稱為拱極星區。三垣的組成可參考都城的城市結構。圍繞北極星的是紫微垣,代表宮廷的內部權力體系,紫微垣的範圍基本與拱極星區重合空。紫微垣內的星座多以皇家貴胄命名,如天皇大帝、太子、太尊等。
宮廷週邊是太微垣和天市垣,分別代表朝廷和市井。太微垣多以大臣官職命名,如三公、九卿、虎賁、從官、幸臣等。天市垣多以市井商賈命名,如斗、斛、肆、樓等。天市垣可視為商業的需要,與政治互相補充。三垣之外的二十八宿,可視為守衛都城的二十八部族勢力。二十八宿之外,還有一些更週邊的勢力,比如諸多以國家命名的星座等。
四、四象四神:鎮守四方
陰陽交替形成四象,即少陰、少陽、太陽、太陰,對應四時,即春、夏、秋、冬。以觀星者的視野,天穹旋轉到不同的位置,意味著不同季節的到來,因此有了二十四節氣,可以指導農事和生活。四象映射到星空之上,就按照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劃分三垣周圍的星空為四個部分,對應四大神獸,最為人熟知的為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如果中央也設置一種神獸,則可湊為五行之數。星空中央的神獸對應不同的星座,有多種說法,比如黃龍、黃熊、麒麟、騰蛇等。
四神之說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漸形成,期間也經歷多種說法。如周禮·考工記提及造車時借鑒星空四象,「軫之方也,以象地也。蓋之圜也,以象天也。輪輻三十,以象日月也。蓋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龍旗九斿,以象大火也。鳥旟七斿,以象鶉火也。熊旗六斿,以象伐也。龜蛇四斿,以象營室也。」
其中四象之名,乃為龍、鳥、熊、龜蛇。大火、鶉火屬於十二星次。伐星屬參宿,指參宿中間一字斜排的三顆星。營室為室宿和壁宿。而龍數九,鳥數七,熊數六,龜蛇數四,應與八卦之數有關聯。值得注意的是鶉鳥代替朱雀,而神話中也有鶉鳥化為鳳凰之說。虎不曾出現,而為熊取代。龜蛇組合成玄武。神話中有五方神龍、四方鳳凰,其後則逐漸融合在一起,中央黃龍和東方青龍有了重疊,擁有鳳凰特徵的朱雀則居於南方。熊則退出四神的序列。
周禮·夏官司馬中記載當時所實行的九旗制度,即九種不同旗幟代表不同身份:「王載大常,諸侯載旂,軍吏載旗,師都載旜,鄉遂載物,郊野載旐,百官載旟」,司常掌管九旗,「日月為常,交龍為旂,通帛為旜,雜帛為物,熊虎為旗,鳥隼為旟,龜蛇為旐,全羽為旞,析羽為旌。」按此說,四方神為交龍、熊虎、鳥隼、龜蛇。交龍指兩條龍纏繞在一起,而熊虎則一起出現,表明熊與虎曾經一度並列為西方圖騰。
上博藏郭店楚簡容成氏記載:「禹然始為之號旗,以辨其左右,使民毋惑。東方之旗以日,西方之旗以月,南方之旗以蛇,中正之旗以熊,北方之旗以鳥。」此中把熊放在中間位置,與大禹繼承有熊氏勢力有關。
五、二十八宿:星宿列張
星象、星宿、星官構成星圖,星圖可視為一種為天下人認可的封神榜。只有對文明影響深遠的部族,才有資格把圖騰畫在星空上,並用詩歌進行傳頌和流傳。如以作畫的順序而論,當是先有四象,而後有二十八宿。按照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四方神每一個統領七宿,共計二十八宿。濮陽西水坡遺址發現的蚌塑龍虎屬於仰紹文化晚期,距今約六千年。湖北省隨縣出土的二十八宿漆箱蓋,以四象配二十八宿,距今約二千四百多年。陝西長安城遺址出土的四神瓦當,完整地呈現四神獸的面貌,距今約二千多年。
呂氏春秋、禮記.月令、周禮提及二十八宿,但名稱則有所差異。史記·天官書記載的比較詳盡,「東方蒼龍之象,含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南方朱雀之象,含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西方白虎之象,含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北方玄武之象,含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
二十八宿可視為日月與五大行星的旅舍,供休憩之用,本質則是作為觀星的標誌。有些星圖繪製在墓室的穹頂上,比如西安出土的西漢壁畫、陝西靖邊縣楊橋畔鎮出土的漢代壁畫、河北宣化出土的遼代晚期張世卿墓中的壁畫等。在穹頂壁畫中,一般會對星圖做簡化處理,只保留三垣中的代表星宿以及周圍的二十八宿。比較壁畫和其他流傳下來的星圖,在星宿的連線和形狀上還是有一些差異,或許是因為觀測點不同或訛傳所致。而二十八宿繪製成同樣大小,而且圍成一個完美的圓形,與實際星圖是不符的。
六、十二星次:歲月輪迴
二十八宿的觀星體系之外,還有一套十二星次的觀星體系,主要用來標識木星運行的位置。十二星次初見於左傳、國語、爾雅等書,據說創始於黃帝。劉昭補漢志曰:「黃帝定星次,即今爾雅所記十二次,與二十八舍之度,皆自黃帝創之也。」新唐書.曆志則曰:「故三代之興,皆揆測天行,考正星次,為一代之制。」三代一般指夏、商、週三個朝代。
據漢書.律曆志記載,十二星次是按黃道等分的,和二十四節氣有聯繫,分別為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樑、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在觀星體系的形成過程中,可能原來只有散落的星座名稱和代表圖騰,後來經過官方的整理,方可形成完整的系統。鶉火、大火之名與四神之說有重合,而玄枵、娵訾、實沈都源自部落之名稱。十二星次的體系源頭可能比二十八宿出現的還要早。
十二星次對黃道進行十二等分,而廿八宿的廣狹則不同,因而有些星宿跨越相鄰的星次。十二星次與物候相關聯,就有二十四節氣。湖南長沙子彈庫遺址出土的楚帛書十二月神圖記載的十二月神既有星宿之名,也有星次之名,本人曾進行系統的考釋,可以從很大程度上揭開十二星次的本意和來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文脈可追溯到黃河和長江兩大派系,後面則形成了地域和政治的不同,由此導致兩種文明的碰撞與融合。從易經的角度而言,黃河文明以五為基數,因四時可轉化為五行,中間虛而為五,也可以插入南與西之間。黃河從西流向東,統領西方白虎、中方黃龍、東方青龍。長江文明以六為基數,以四時化為六位,可借指易經的六爻,四方也可變為十二牧。長江從南流向北,統領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因而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可視為奇與偶、陽與陰的關係,其融合的模型可參見河圖。
七、步天歌謠:群神交輝
步天歌以詩歌形式介紹中國古代全天星官,系統地描述全天星官的名稱、星數和相對位置。步天歌最早出現在唐代,是中國古人研習天文、掌握星象知識的首選教材。它以三垣二十八宿為主體,介紹每區包含的星官、描述恒星數目與其位置。北宋歐陽修等人認為作者為唐代開元年間的王希明,但鄭樵通志.天文略則說此歌乃為隋朝一位號曰丹元子的隱者所著,因而也稱為丹元子步天歌。
陳卓在西晉初年,將甘德、石申夫和巫咸三家星的舊說進行匯總,形成對星空的全新分類。他將星空分為二百八十三個星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這一工作被稱為陳卓定紀。這種分類為後來的步天歌提供基礎。而南朝劉宋天文學家錢樂,則在星圖上採用三種不同的顏色來表現三家星,其中石申夫用紅色,甘德用黑色,巫咸用白色。今日所見有些星圖上用不同顏色的來標記星星,顏色並無特別的含義。
八、占星之術:命隨星移
占星之術以星座比喻人,以星運推演人之命運,其諸多例子可見於開元占經。但如果分析占星案例,就會發現占星和易經一樣,本源於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主角都是肉眼可見的星辰,比如下凡的星宿,再如帝座、文曲星、伐星代表天帝、狀元、將軍,而黃帝是北斗天樞星所化,少昊則是太白金星之子。就是牛郎、織女,代表的其實也是部族的首領。
占星的故事以宮廷、朝廷、國家之間的爭鬥為主,往往涉及國運,基本與個體的微觀敘事無關。周易的革新之處在於,把這些原本宏大的案例編排入六十四卦,以隱喻來寫成卦辭,演變成一套為人處世的學問,也適合個體來進行演算和推演。如果按照周易這種革新之法,占星之術同樣可以把主角的宏大敘事轉化為個體的微觀敘事。下面試圖就星命做一些個人理論推測。
人既生於天地之間,本無多大的差別。王侯將相甯有種乎?如果每個人都有本命星辰,即每個人的命格與氣運都是某個星辰的投射,則本質並無不同,只是在這個特定的天地舞臺上,有了大小、遠近和明暗的區別。步天歌所描述的星辰,不過一千多顆,眾人關注的焦點,往往是集中於中央三垣區的主角星辰。
這也是社會與歷史的現實,絕大多數人渺不可見,只是被簡單地劃分為已知的區域或政治勢力中,作為主角乃至次要角色的陪襯和背景。但以實力而論,渺茫的諸多星辰遠比日月和五星還要大,還要亮,因而個人的潛力是無窮的,擁有多種可能性,不用妄自菲薄。因個體具有混沌、陰陽、四象、五行、八卦的屬性,星辰之間相互影響,人際關係也不例外。因日月與五星在不斷運行,也會對個體施加較大的影響。
星命學之說,可歸結為本命星辰如何識別?屬於何種星宿?如何受到時間的影響?如何受到日月與五星的影響?尤其在異常天象時,如何處之?恒星也並非一成不變,也有明暗的週期,星辰投射的個體並非一直是命運之子,也會隨歷史的大勢輪迴更替。考慮到個體的本源屬性,以及在時空上的變動,以星盤加以推演,這個函數變數以日月及五星為主,但終究是不收斂的。宇宙星空變化的大勢,也非人力所能及,卻也可以順勢而為,明哲保身。
十、中為西用:星命推演
元朝時,馬可波羅將中國的星象學帶回西方,依據中國的星相學才發展出西方占星術,他是透過占卜對象的出生月份、日期、時間和地點的天體位置來預測運勢,主要涉及到黃道十二宮的劃分,後期則加入心理學的概念。下面借中國的星象學鑒此方法,嘗試對星命學作一番模型推演。
以二十四節氣為主要時間點,結合二十八宿來確定個人的本命星宿。二十四節氣四等份,每份為六個節氣。二十八宿四等份,每份代表四神,各自統領七個星宿。把每四神交接的處的兩個星宿合二為一,則可以得簡化後的二十四宿,恰與二十四節氣對應。這是一種對應方法。
另一種考慮中央三垣的星宿,選擇三垣中的主要星宿,必須是四的倍數,比如四、八、十二、十六、二十、二十四,按照方位再均勻分佈於二十節氣中。根據出生的時間可以確定星圖上的個體本命星宿,並對應方位、圖騰、五行屬性等。加上出生時日月與五星的位置,可以就日後的變動進行推算。而個體的圖騰屬性反應到社交上,則是圖騰代表自然力量的相生相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