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命論註譯08.28.2024元始道長
辨命論,一作辯命論,南朝梁代劉峻(孝標)的代表文章之一。約成於梁天監八年(509)或稍後,蕭統將其收錄於文選.卷五十四論一類、唐姚思廉梁書本傳、羅國威劉孝標集校注。
劉峻偶然聽到梁武帝蕭衍對管輅有奇才而位不達的議論,於是接過話題,洋洋灑灑寫成辨命論一文。
劉峻認為前人的辨命存在著許多不足,如王充只是論其末卻蔽其原,司馬遷辨惑而終為惑所蔽,李康論其本而不暢其源,郭象能語其流而未詳其本。
劉峻本著「仕而不易,則謂之命。命也者,自天之命也。」的角度,逐一予以辨蔽。其主旨是說明人的窮通都由天命決定,既非人事,也不是鬼神所能影響的。
辯命論 劉峻
辯命論.並序
劉璠梁典曰。峻字孝標。辯命論蓋以自喻云。孝標植根淄右。流寓魏庭。冒履艱危。僅至江左。負材矜地。自謂坐致雲霄。豈圖逡巡十稔。而榮慙一命。因茲著論。故辭多激憤。雖義越典謨。而足杜浮競也。
正文
主上嘗與諸名賢言及管輅,歎其有奇才而位不達。時有在赤墀之下豫聞斯議,歸以告余。
余謂士之窮通,無非命也。故謹述天旨,因言其致云。
譯文
皇上曾經和幾位有才有名的人談及管輅,感歎他有超眾的才華卻沒當上大官。當時有人在皇宮的臺階之下,聽到這一議論,回來後告訴我。
我認為文人的窮困與通達,只不過是命運的安排而已。所以試著論述天的意志,鋪陳其大略於下。
原文
臣觀管輅,天才英偉,珪璋特秀,實海內之名傑,豈日者卜祝之流乎?而官止少府丞,年終四十八,天之報施,何其寡與?然則高才而無貴仕,饕餮而居大位,自古所歎,焉獨公明而已哉!
譯文
我看管輅,有天生的才華,長相英俊,品質像珪、璋一樣高美,實在是人間的英傑,絕非是算卦、巫祝之流。而官只做到少府丞,死時只有四十八歲。上天對他的報答與施捨,怎麼會這樣寡薄?不過才華出眾的人沒有做高貴的官,像饕餮一樣貪吃、兇險的人卻居在重要位置上,這是古今所同歎,不是只有管輅才這樣呀。
原文
故性命之道,窮通之數,夭閼紛綸,莫知其辯。仲任蔽其源,子長闡其惑。至於鶡冠甕牖,必以懸天有期;鼎貴高門,則曰唯人所召。譊譊讙咋,異端斯起。蕭遠論其本而不暢其流,子玄語其流而未詳其本。
譯文
所以本性與命運的關係,窮困與通達的道理,彼此違反各不相同,難以瞭解其中奧妙。王充試圖概括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司馬遷也想闡發它的疑惑。而那些隱士和貧寒的儒生,則認為命有一定的先天性;新貴和富貴者認為命運聽人使喚。爭辯吵鬧,各種見解都出來了。李康(李蕭遠)在運命論中討論命運的本源,而沒有疏通它的流變;郭象(郭子玄)在致命由己論中論述命運的流變,但沒有詳述它的本源(不得其要領)。
原文
嘗試言之曰:夫!通生萬物,則謂之道;生而無主,謂之自然。自然者,物見其然,不知所以然,同焉皆得,不知所以得。鼓動陶鑄而不為功,庶類混成而非其力。生之無亭毒之心,死之豈虔劉之志。墜之淵泉非其怒,升之霄漢非其悅。
譯文
我姑且來論說它:能化生出萬物,成為萬物來源的就稱為道,不知其產生的原因和源頭的東西,那就是自然。自然有一種自有主性,就是能看得見是什麼樣子,但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相同的都能得到,但不知為什麼會得到。它不依靠依附於其它東西。所以,它的生,沒有品相;它的死,不是由於外物所傷、所感。它引發萬物的運動,使萬物各有一定的形式,又不是它的作用。萬物的混合生成,也不是它的力量。存在的時候沒有安定的心,消失後也不是因為有殺害的志向。它墜入深淵並不是因為它發怒,它飛升雲霄也不是由於它高興。
原文
蕩乎大乎,萬寶以之化;確乎純乎,一化而不易。化而不易,則謂之命。命也者,自天之命也。定於冥兆,終然不變。
鬼神莫能預,聖哲不能謀,觸山之力無以抗,倒日之誠弗能感。短則不可緩之於寸陰,長則不可急之於箭漏。
命運好寬好大啊,萬物隨之變化;多精確純真啊,萬物都是變化而有規律的。變化而不更改,就稱為命運。命運就是來自上天的命令。人未出生時就已註定,並終生不變。自然這東西是世間一切的本原,世間一切無非源出於它。人的命數,最終極的本原,正是這自然二字,當然也就不是世間任何外物所能改變和影響的。
譯文
鬼和神不能預測,聖人哲士不能謀劃。有共工氏用頭觸斷不周山的力量也難以和命運抗衡,能使太陽倒著轉的誠心也不能感動到它。短不能有一寸光陰的延長,長不能有更漏一刻的縮短。
原文
至德未能逾,上智所不免。是以放勳之世,浩浩襄陵;天乙之時,焦金流石。文公嚔其尾,宣尼絕其糧。顏回敗其叢蘭,冉耕歌其芣苡。夷叔斃淑媛之言,子輿困臧倉之訴。聖賢且猶若此,而況庸庸者乎?
譯文
道德修養達到極點的人也不能超越它,特別聰明的人也免不了它的限制。所以帝堯的時候,洪水漫過了山,商湯的時候,天大旱,金石都要融化。周文王進退兩難,孔子也遇過沒有飯吃。顏回短命,像蘭花被風吹敗,冉耕有德行的人也染上了惡疾。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不吃周朝的糧米,靠野菜維持生命,一個婦女說:野菜也是周朝的呀!於是伯夷、叔齊絕食餓死。孟子因為臧倉而喪失機遇。聖賢尚且如此,更何況平庸的人呢!
原文
至乃伍員浮屍於江流,三閭沈骸於湘渚。賈大夫沮志於長沙,馮都尉皓髮於郎署。君山鴻漸,鎩羽儀於高雲;敬通鳳起,摧迅翮於風穴。此豈才不足而行有遺哉?
譯文
以至於伍子胥屍體浮在江中;屈原在汩羅湘水自殺;賈誼被排擠鬱悶於長沙,降為長河王太傅;馮唐到老還是個郎官;桓譚一時對答不稱旨,遭到光武帝的貶黜,猶如羽毛被翦,鴻漸於陸;馮衍(馮敬通)不被漢明帝待見,終老於家,猶如鳳凰被風所阻,屈居於洞穴。這些人物,又有哪一個是才華不好而做錯了事的?
原文
近世有沛國劉瓛,瓛弟璡,並一時之秀士也。瓛則關西孔子,通涉六經,循循善誘,服膺儒行。璡則志烈秋霜,心貞昆玉,亭亭高竦,不雜風塵。皆毓德於衡門,並馳聲於天地。而官有微於侍郎,位不登於執戟,相次殂落,宗祀無饗。
譯文
近代沛國的劉瓛、劉璡兩兄弟,都是當時有名的優秀學者。劉瓛號為關西孔子,明習六經(五經加上樂為六經) 。循循善誘,為儒林所公推。劉璡的志向剛烈如秋霜,心地貞潔如崑崙山上的白玉,才行之高潔聳立世間,不沾染塵世的俗念。兄弟倆都在卑陋的門戶裡修到高尚的道德修養,天地間留下了好的聲名,然而官位卻比侍郎還低微,還不如持戟宿衛殿門的郎中,兄弟倆先後早早死了,宗祖無人祭祀。
原文
因斯兩賢以言古,則昔之玉質金相,英髦秀達,皆擯斥於當年,韞奇才而莫用,徼草木以共雕,與麋鹿而同死,膏塗平原,骨填川穀,堙滅而無聞者,豈可勝道哉!此則宰衡之與皂隸,容彭之與殤子,猗頓之與黔婁,陽文之與敦洽。咸得之於自然,不假道於才智。
譯文
由這兩位賢才來論說古人,那麼過去一些具有玉的品質、金的相貌、英俊秀美的人,在當時都受到排斥,蘊藏著超人的才華而不被重用,像草木一樣凋謝,像麋鹿一樣死亡。肉拋在地上,屍骨埋入山谷大川,被埋沒而沒有聲息的,又怎麼說得完呢!這就是說宰相、阿衡與衙門裡差役的差別,容成子和彭祖這樣的長壽者與短命的人的差別,猗頓這樣的富人與黔婁這樣貧窮的隱士的差別,陽文這樣的美人與敦洽這樣的醜人的差別,都是自然造成的,而不是憑藉個人的才智形成的。生死貴賤美醜,都源於自然,與才華無關。所以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是至理名言!
原文
然命體周流,變化非一,或先號後笑,或始吉終凶,或不召自來,或因人以濟。交錯糾紛,回還倚伏,非可以一理征,非可以一途驗。而其道密微,寂寥忽慌,無形可以見,無聲可以聞。必禦物以效靈,亦憑人而成象;譬天王之冕旒,任百官以司職。而或者睹湯武之龍躍,謂龕亂在神功;聞孔墨之挺生,謂英睿擅奇響;視彭韓之豹變,謂鷙猛致人爵;見張桓之朱紱,謂明經拾青紫。豈知有力者運之而趨乎?
故言而非命,有六蔽焉爾。請陳其梗褱:
譯文
人的命數雖源出於唯一的自然,卻又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形式。有先哭後笑,有先吉後凶,有不召自來,有因人成事。錯綜複雜,循環往復,福隱藏著禍,禍也能變成福,不能用一種理論來證明,也不能用一條途徑來驗證。而命的影響周密細微,疏而不漏,沒有形狀可以看見,沒有聲音可以聽到,一定要表現在實物上才能顯示靈驗,也可以通過人來顯示形象。比如帝王的冕旒,任百官的職位。
這些形式其實源出於神秘的天意,而不是現世的什麼敲門磚。有人看到商湯、周武的成功,認為要發達就要進行革命。有人看到孔子、墨子的成功,認為要發達就要建立學說。有人看到彭越、韓信的成功,認為要發達就要從事於軍事。有人看到張禹、桓榮的成功,認為要發達就要學習五經。這類觀點,在如下六個方面認識不清,請讓我陳述一下大意。
原文
夫!靡顏膩理,哆噅顣頞,形之異也。朝秀晨終,龜鵠千歲,年之殊也。聞言如響,智昏菽麥,神之辨也。同知三者定乎造化,榮辱之境,獨曰由人,是知二五而未識於十。其蔽一也。
譯文
有人容貌美麗身體柔滑,有人口大而歪,鼻樑多皺紋,這是容貌上的差別。有的事物白天生機旺盛,第二天清晨便衰亡了,龜、鵠卻能活上千年,這是壽命上的差別。有人聽別人說話就知道用意,有人糊塗分不清稻和麥,這是智力上的差別。已經知道人的容貌、壽命、智商這三樣都決定於天生命數而獨以為榮辱決定於人,這就象只知道二乘以五,卻不知道十這個答案。這是否定命運的第一個弊端。
原文
龍犀日角,帝王之表;河目龜文,公侯之相。撫鏡知其將刑,壓紐顯其膺錄。星虹樞電,昭聖德之符;夜哭聚雲,郁興王之瑞。皆兆發於前期,渙汗於後葉。若謂驅貔虎,奮尺劍。入紫微,升帝道,則未達窅冥之情,未測神明之數。其蔽二也。
譯文
額上有龍紋、眼中有日影是做帝王的相貌,眼睛平正又長,腳底有龜紋,是做王公宰相的相貌。三國時蜀漢的張裕懂相術,常照鏡子看自己的面貌,自以為要受刑而死;春秋時楚恭王要在五子中選一人做太子,把玉璧埋在地上,誰壓在璧上就當選為太子。少昊出生時,有顆星像彩虹一樣流逝,黃帝生時,有大電繞樞照耀郊野,這是顯示大德的符瑞;劉邦斬蛇後,有一老婦人在晚上哭,說赤帝子殺死白帝子,而劉邦所居的地方,上面常有雲彩,這是表明要做君王的祥瑞。都是開始只是一些徵兆,到後期這些符瑞就像流汗一樣逐漸散開。如果說驅逐貔虎、拔劍斬蛇,靠人力取得皇帝的位子,就與玄冥的情形不符,顯示不了神明的作用。這是否定命運的第二個弊端。
原文
空桑之里,變成洪川;歷陽之都,化為魚鱉。楚師屠漢卒,睢河鯁其流;秦人坑趙士,沸聲若雷震。火炎昆嶽,礫石與琬琰俱焚;嚴霜夜零,蕭艾與芝蘭共盡。雖游夏之英才伊顏之殆庶,焉能抗之哉?其蔽三也。
譯文
伊尹的家鄉變成大河;歷陽縣被水淹沒變成湖泊。楚漢睢水之戰,項羽在睢水上大破漢軍,殺死很多漢兵,以至於死屍阻斷睢河。秦趙長平之戰,秦將白起坑殺趙卒四十萬,流血成河,其哭聲猶如雷聲。尚書有火炎昆岡。玉石俱焚之說。崑崙山著火,礫石和琬圭、琰圭都被燒掉;寒霜夜間降臨,蒿艾和芝蘭一起都凋零,雖有冉游、子夏的才華,伊尹、顏回不同於庶人,怎麼能抗拒它呢?這是否定命運的第三個弊端。
原文
或曰明月之珠,不能無纇;夏後之璜,不能無考。故亭伯死於縣長,相如卒於園令。才非不傑也,主非不明也,而碎結綠之鴻輝,殘懸黎之夜色,抑尺之量有短哉?若然者,主父偃公孫弘對策不升第,歷說而不入,牧豕淄原,見棄州部。設令忽如過隙,溘死霜露,其為詬恥,豈崔馬之流乎?及至開東合,列五鼎,電照風行,聲馳海外,寧前愚而後智,先非而終是?將榮悴有定數,天命有至極,而謬生妍蚩。其蔽四也。
譯文
有的說:雖然珍珠像明月一樣明亮,難免有瑕疵;像夏後的璜玉,也會有不平滑的地方。所以崔鈒在縣令的職位上死去,司馬相如死時是孝文園令。才華不是不傑出,君主不是不聖明。那也不能總是事事順心。然而打破結綠的光輝,殘碎懸黎的夜光,難道是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嗎?如果是這樣,主父偃和公孫弘,論對策不能升官,憑遊說不能入仕,在平原上養豬,被地方官所擯棄。假如他們像奔馬過隙一樣快,像霜花、露水一樣短就死了,造成羞憤恥辱,難道還能和崔鈒、司馬相如是同類嗎?等到公孫弘做了丞相,開闢東閣招收儒士,主父偃吃飯時排列五個鼎的食物,像電一樣耀眼,像風一樣流行,聲名傳遍海外。到底是先愚笨而後智慧,先錯了而後來對了呢,還是榮耀、羞辱有一定的氣數,命運有極限呢?使得美好與醜惡顛倒,這是否定天命的第四個弊端。
原文
夫!虎嘯風馳,龍興雲屬,故重華立而元凱升,辛受生而飛廉進。然則天下善人少,惡人多,闇主眾,明君寡。而熏蕕不同器,梟鸞不接翼,是使渾敦檮杌踵武於雲台之上,仲容庭堅耕耘於岩石之下。橫謂廢興在我,無繫於天。其蔽五也。
譯文
猛虎長聲吼叫樹風也停下來,蛟龍抬起頭,雲便聚集起來。所以舜為王時八元八凱得到提升,商紂上臺時,飛廉受到重用。然而天下終究是好人少,壞人多;明君少,暴君多。而香草和臭草不能共處一個花盆中,梟鳥和鸞鳳不會比翼齊飛。好人又不願意與壞人同流合污,所以世上壞人當權,好人流落民間。因此渾沌、杌這樣不才兇惡的人相繼在高位上耀武揚威;像仲容、庭堅那樣有才的賢良就只好在岩石下耕田種地。面對這種現實,怎能說命運由自己掌握,與天意無關?無理地說興起和廢除都是由人決定,與天無關,這是否定天命的第五個弊端。
原文
彼戎狄者,人面獸心,宴安鴆毒,以誅殺為道德,以蒸報為仁義,雖大風立於青丘,鑿齒奮於華野,比於狼戾,曾何足喻?自金行不競,天地板蕩,左帶沸唇,乘間電發,遂覆瀍洛,傾五都,居先王之桑梓,竊名號於中縣,與三皇競其萌黎,五帝角其區宇,種落繁熾,充仞神州。嗚呼!福善禍淫,徒虛言耳!豈非否泰相傾,盈縮遞運,而汩之以人?其蔽六也。
譯文
那些戎狄未開化的民族,長著人臉,藏著獸心,設宴招待,卻在酒菜裡放毒藥。把誅殺當作道德,把淫亂當作仁義。雖有大風這樣的鷙鳥站在山丘上,鑿齒這樣的惡獸在曠野裡奔跑,但和狼的嚎叫相比,怎麼能相提並論呢。自從晉朝衰弱,天地廢壞,北方左衽的野蠻民族,乘機像閃電一樣南下,於是攻佔洛陽,踏平五都,佔領了父兄的故鄉,在中原地區建樹名號,與三皇的子孫爭奪百姓,同五帝的後代搶佔居所。五胡亂華,夷狄居然霸佔中原,竊取名號。亡國滅種的紛亂充滿神州大地。噯!福、禍、善、淫,只是一句空話罷了。難道不是太平與紛亂相互更替,長與短互相取代嗎?一切變化都是自然的,假若認為人力可以左右,那就錯了。說什麼上天保佑好人,懲罰壞人。那純粹是空話!這是否認天命的第六大弊端。
原文
然所謂命者,死生焉,貴賤焉,貧富焉,治亂焉,禍福焉。此十者,天之所賦也。
愚智善惡,此四者,人之所行也。
夫!神非舜禹,心異朱均,才絓中庸,在於所習。是以素絲無恒,玄黃代起,鮑魚芳蘭,入而自變。
故季路學於仲尼,厲風霜之節;楚穆謀於潘崇,成殺逆之禍。而商臣之惡,盛業光於後嗣;仲由之善,不能息其結纓。斯則邪正由於人,吉凶在乎命。
譯文
然而所說的命,不過是生與死、貴與賤、貧與富、治與亂、禍與福,這十個因素,都是上天給予的。愚蠢、聰慧、善良、醜惡,這四個因素,是人的行為表現出來的。舜和禹不是神,他們的兒子丹朱和商均的心也不一樣,才幹與平常人相同,都是學習的結果。所以白色的絲不會總是不變,而會變成黑色或黃色,進入鮑魚行中就會變臭,走到芳蘭室中就能變香。所以季路向孔子學習,磨礪出風霜一樣的氣節。楚穆王向潘崇求計,幹出殺父篡位的禍亂。商臣雖惡,卻能讓他的後人繼承大業;仲由雖善,不能免於戰死。這說明成為好人還是壞人,可以由人力所決定。但是,命運的吉還是凶,確實是由天意決定。這就是邪惡與正直是人決定的,而吉利與兇險則是命決定的。
原文
或以鬼神害盈,皇天輔德。故宋公一言,法星三徙,殷帝自翦,千里來雲。若使善惡無征,未洽斯義。且於公高門以待封,嚴母掃墓以望喪,此君子所以自強不息也。如使仁而無報,奚為修善立名乎?斯徑廷之辭也。
譯文
有人認為鬼神能讓人驕傲自滿,上天能輔佐德行,幫助好人。所以宋景公說一句話,熒惑星後退三舍,商湯剪下白頭發求雨祭天,天便下大雨。如果說善與惡沒有一定的徵兆,那就和這裡所講的不符合。再說於公曾經昭雪不少的冤案,不冤枉好人,自認為陰德很好,讓人加高院門,等待子孫受封。嚴延年的母親見他殺戮囚徒,便說:你太殘忍了,不久會遭刑戮,我回老家替你掃除墳地吧!過了一年多,嚴延年果然被處死刑。這是君子不停地自己努力向上。假如仁慈沒有好報,誰還願意行善事、立名節呢?這是不近情理的說法。
原文
夫!聖人之言顯而晦,微而婉,幽遠而難聞,河漢而不測。或立教以進庸怠,或言命以窮性靈,積善餘慶,立教也;鳳鳥不至,言命也。今以其片言辯其要趣,何異乎夕死之類而論春秋之變哉。且荊昭德音,丹雲不卷;周宣祈雨,珪璧斯罄;於叟種德,不逮勳華之高;延年殘獷,未甚東陵之酷。為善一,為惡均,而禍福異其流,廢興殊其跡,蕩蕩上帝,豈如是乎?
詩云: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故善人為善。焉有息哉?
譯文
聖人的話,既明顯又隱晦,既微妙又委婉,幽深遙遠難得聽到,意義深遠,廣如河漢無際無涯。有時創立教化以促進平庸懶惰的人,有時論述命運尋求性、靈的盡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是創立教化;鳳鳥不來,這是論說命運。現在用它的幾句話,去辯論它的基本意義與趨向,跟向晚上就死去的人論說春季、秋季的變化有什麼兩樣呢?楚昭王說過有德行的話,紅色的雲彩也沒有收卷;周宣王求雨,王圭璧已經用完了,雨還沒下來。於公積下陰德,不如勳華的陰德高;嚴延年殘忍粗獷,不會比盜蹠死在東陵更殘酷。行善都一樣,作惡也差不多,福與禍顯出不同的流向,興趣與廢棄呈現不同的軌跡。廣闊無邊的上天,怎麼會這樣呢?詩經說:世道昏暗如長夜,百姓被迫去偷去搶。所以善良的人做好事,哪裡有停止呢?
原文
夫!食稻粱,進芻豢,衣狐貉,襲冰紈,觀窈眇之奇鳷,聽雲和之琴瑟,此生人之所急,非有求而為也。修道德,習仁義,敦孝悌,立忠貞,漸禮樂之腴潤,蹈先王之盛則,此君子之所急,非有求而為也。然則君子居正體道,樂天知命,明其無可奈何,識其不由智力,逝而不召,來而不距,生而不喜,死而不戚。瑤台夏屋,不能悅其神;土室編蓬,未足憂其慮。不充詘於富貴,不遑遑於所欲。豈有史公董相不遇之文乎?
譯文
吃大米、高粱和家畜的肉,穿狐狸、貉的皮衣或潔白的絹衣,看美妙的舞蹈,聽雲和山的音樂,這些都是活著的人所必需的,並不是有一定的目的才做的。修研人道和德性,學習仁與義,敦化孝與悌,樹立忠與貞,受到禮樂的洗禮,遵守先王制定的規則,這是君子必須做到的,不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才做的。不過君子行為端正,體察人道,敬天認命,知道那是沒有辦法的事,懂得不是人的智慧和力量所能決定的。走了就不留,來了就不拒,活著時不過分喜悅,死了也不憂戚。高屋大廈,不能讓他的心情喜悅;土造的房子、蓬做的門戶也不能讓他思慮憂鬱。在富貴面前不屈氣節,不被自身的欲望弄得不安寧。怎會有司馬遷的悲不遇賦、董仲舒的士不遇賦呢?
議論
據梁書本傳載,武帝蕭衍曾延攬文學之士,高才者多被提拔。劉峻由於率性而動,不能隨眾浮沉,屢被擯黜,遭到冷遇。他感慨萬端,揮筆寫就辨命論,論述人的一切都由命運所主宰,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秣陵縣令劉沼,讀後不以為然,不盡同意劉峻的觀點,曾往來致書詰難,認為不由命,由人自行。兩人書來信往,多次辯駁。劉峻一一作答。
過了很久,劉沼最後一封答書尚未寄出,就與世長辭。而劉峻值兒子病死內心戚戚惶惶,不能前去相訪。有人在劉沼家裡發現遺文,於是拿覆信給劉峻,並言及這是劉沼於病中寫成,只是因為死未及發出。
劉峻面對劉沼遺文,如睹故人,不勝悲悼,於是摛翰振藻,寫了這篇辭氣紛紜而又哀婉動人的名作追答劉沼書以相吊。
該書只是借典實來說明劉峻的相哀相念之情。
附:追答劉秣陵沼書
劉侯既重有斯難,值余有天倫之戚,竟未之致也。尋而此君長逝,化為異物,緒言餘論,蘊而莫傳。或有自其家得而示余者,余悲其音徽未沫,而其人已亡;青簡尚新,宿草將列,泫然不知涕之無從也。
雖隙駟不留,尺波電謝,而秋菊春蘭,英華靡絕。故存其梗概,更酬其旨。若使墨翟之言無爽,宣室之談有征,冀東平之樹,望咸陽而西靡;蓋山之泉,聞弦歌而赴節,但懸劍空壟,有恨如何!
絮語
這篇小品全文僅百四十八字,若與那些纖毫畢露、萬象森羅的鴻篇巨制相比,自然微不足道。然而篇幅雖小,容量卻大,含蓄蘊藉,神理俱在。它不僅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抒發深切的悼亡之意,感歎時光的轉瞬即逝,而且評價遺文的辭采內涵,向死者表白自己懸劍空壟的千古遺憾,臻於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謝榛四溟詩話)的境地。
按照常理,既然是回信,就必須涉及所要回答的問題,而作者卻匠心獨運,偏偏隻字不提,全從來函未致而故友長眠這一點生發出無限的感慨,字字銜悲,聲聲飲恨,在一唱三歎之中,把對亡友哀惋不已的繾綣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劉沼重有斯難,而作者當時正值天倫之戚,其兄孝慶,染疾身亡,因此答書竟未之致,這是一可悲也;不久,劉沼本人又化為異物,致使其緒言餘論,蘊而莫傳,這是二可悲也;再有青簡尚新,而宿草將列,使人觸景生情、睹物傷懷,不禁潸然淚下,這是三可悲也;還有幾經波折,得到遺文,並且援筆奉覆,但可惜自己身無還魂之術,不能起死人而肉白骨,徒然像春秋時代的季劄,有著滿腔的遺憾,這是四可悲也。
這篇書劄性的祭文不啻是挽歌式的小品。它因事抒情,因情造境,情景相生,論與情符,將情、理、事、景熔於一爐,而又以情灌注全篇,把作者對亡友悲慟、哀憐、悵惘、惋惜的深厚感情,滲透在字裡行間。陸機文賦云:函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以此評之,亦非過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