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2日 星期一

道家道教道學

道家道學道教07.30.2024元始道長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存在著兩座高聳的學術峻嶺,皆被稱作道。其一是以老子、莊子為頂點的道家,他們超逸脫俗,推崇自然;其二是以程頤、程顥兄弟和朱熹為根基的理學,也稱為道學,他們深沉內蘊,一心探索宇宙的理。

理學,身為儒學發展中一顆耀眼的珍寶,之所以和關係密切,緣由在於其學者把道視作理的具象,也就是宇宙中萬事萬物的根基。他們憑藉此點,構築起一套精妙無比的思想架構。然而,道學與道家雖都冠以道之名,實則差異巨大。道學雖吸收道家對於道的部分認知,但其所追尋的道並非虛幻難測,而是由仁、義、禮、智等儒家核心要義所鑄就,意在把儒家的道德準則抬高到宇宙本源的層級

相比而言,道家的道屬於一種超脫凡俗的空無,它涵蓋一切,卻又不歸於任何特定事物。它純淨且自然,和儒家所提倡的禮制與道義形成鮮明反差,宛如一道清澈的溪流在混沌的世態中獨自蜿蜒。道家與道學,二者儘管都在探索道的奧秘,然而所行進的路徑卻全然不同,內容的界限明晰且確切,不容混同。

道家的起源,可以回溯至春秋時期的智者老子。老子及其擁躉被稱作道家,是因為他們對道這一深奧概念的敬重與闡釋。道,起初指行走的路徑,然而在道家看來,其更是宇宙中所有規律與真諦的象徵。道家彷若夜空中的北斗星,引領著人們於繁雜的世間尋覓那份寧靜與智慧。

漢書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此說不虛,道家的學者大多出自朝廷的史官,他們熟知歷史的興衰,明瞭世事的變遷。他們借由記錄歷史的成敗得失,萃取治國安邦的智慧,成為君主的有力助手。不過,和儒家積極投身世間的態度有別,道家提倡無為而治,超脫塵世的紛擾,將政治的舞臺讓與儒家。儒家原本是和祖先神靈交流的使者,現今卻致力於改變現實,與君主一同謀劃國家大事;而道家則期望人們回歸自然,這種轉變頗為引人深思。

道家所宣導的無為而治,並非表示與世無爭、消極避世。恰恰相反,無為實則是一種高超的治國方略。在歷史上,此方略曾有兩次大放光芒。西漢初期,文帝劉桓採用黃老之術,施行休養生息的政策,讓國家迅速恢復活力;唐朝初期,太宗李世民尤為推崇道家思想,推行相容並包的開明政治,並且將老子視作先祖。到唐玄宗李隆基時代,老子更是被尊為玄元皇帝,李隆基還親自為老子作注,並宣告天下。這種來自官方的尊崇,即便是孔子也未曾得到。

這兩次無為而治的施行,都發生在天下大亂之後。西漢初年,秦末以及楚漢爭霸的戰火剛剛止息;唐朝初年,南北朝以及隋末的群雄紛爭剛剛結束。在這兩個關鍵的時刻,道家的無為策略迅速療愈戰爭的創傷,使國家重回繁榮與穩定,分別造就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昌盛局面。

黃老之術到底是什麼?其背後蘊含著道家深沉的思想內涵與智慧。它不但是道家治國策略的核心要義,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珍寶。道家思想的演進恰似一幅雄渾壯闊的長卷,先後經歷三個璀璨時期:先秦的深邃、兩漢的交融以及魏晉的玄妙。讓我們靜心領略這些時期所蘊含的哲學珍寶。

先秦道家,彷若一顆耀眼的明珠,由老子與莊子這兩位璀璨之星引領前行。他們與關伊、列禦寇(列子)、楊朱、宋鈃、尹文、彭蒙、田駢、慎到等學者一道,共同鑄就道家思想的廣闊天地。莊子傳承老子的學說,他們的理論被稱作老莊學派,彷若雙翅齊展,一同在思想的天際翱翔。而其他學者雖與老子淵源深厚,但各自的思想取向恰似繁星璀璨,獨具特色,構建出道家思想的多元態勢,像楊朱學派、宋尹學派等,均散發著獨有的光輝。

道家所追求的是人的天然本真,嚮往寬鬆、自由的社會氛圍。然而,先秦時期的社會現實卻恰似陰霾密佈,冷酷嚴苛。道家學者以筆作鋒,批判現狀,揭示人的非自然、非自主之態,探尋導致這一切的根源。他們經由描繪古代社會以及聖人、真人、至人等理想形象,為世人展現一個美好的理想國度。在他們眼中,人性的淪喪,皆因人為活動(有為)偏離自然之道。道家宣導人們回歸自然,追求無為而治,使生命在自然的懷抱中盡情綻放。

兩漢道家,恰似一條寬闊的江河,彙聚黃老帛書淮南子兩部巨著的精粹。黃老之術將黃帝與老子的思想加以融合,以天地的無私為起點,注重人的無私以及順應自然。這一時期的道家學者,不但提出無為而治的觀念,更強調贏取民心的關鍵意義。這種轉變與實踐緊密相連,因為黃老之術並非單純的學術理論,而是治國理政的實用學問。正如蕭規曹隨的典故所表明的那樣,無為並非消極放棄,而是在實踐中持續總結經驗,順應民心,以達成國家的長治久安。

魏晉玄學,恰似一座高聳的山峰,矗立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代表人物王弼、何晏、向秀、郭象等人,以老子所言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為導向,探尋著有與無的奧秘。玄學雖被指責為清談、怪異,但其內裡卻蘊含著道、儒兩家思想的交融。在戰亂頻繁、生活動盪的魏晉時期,人們期盼一個既寬鬆又有序的社會環境。玄學就此應運而生,成為這一時代的思想主流。它既非純粹的道家,亦非純粹的儒家,而是二者的融合。這一時期的學者經由對老子莊子周易等經典的注解和闡釋,用道家思想糅合儒家經義,構建出獨特的玄學體系。他們推崇自然、提倡無為,但同時也主張道德倫理和秩序。這種思想在當時的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伴隨著歷史的推進,自宋代往後,道家思想開始吸納外學的精粹,呈現出道、外思想融合的態勢。這時的道家不再是士人的專屬學問,轉而成為道士的學問,宗教色彩極為濃郁。此情形意味著道家向道教的轉變,為後世留存珍貴的文化遺產。

道教,彷若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於東漢末年在張道陵道長的引領下生根發芽,穩穩地紮根於華夏大地。它尊崇三清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清道德天尊便是眾人熟知的老子,民間敬稱為太上老君,而其餘兩尊宛如神話裡的幻影,飄忽於想像之間。至於莊子,也被世人敬稱為南華真人,其智慧與道家的理念相輔相成。

道教以老子提出的作為核心,繼承道家思想的要義。老子這部著作被稱作道德真經,恰似一座智慧的明燈,引領著人們探尋生命的真義;而莊子則被視為南華真經,它的思想彷若翩翩起舞的蝴蝶,輕盈且深刻。

道教和道家,雖係出同源,卻各具特色。道教作為一種信仰體系,敬奉神靈,具備嚴密的組織架構和禮儀規範,這些特點是道家所沒有的。道家思想,猶如一條涓涓流淌的溪流,在中華傳統文化的長河中潺潺流動,與儒家思想相互碰撞,構成獨特的文化景觀。道家提倡柔弱,恰似女子的溫柔婉約,儒家強調剛強,彷若男子的堅毅剛直。這種剛柔相濟的文化現象,恰如陰陽相依,共同塑造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儒家致力於構建社會秩序,經由制度和規範來約束人的行為,保障社會的平穩運行。而道家則追求自然與無為,反對以社會規則來限制人的本性與自由。一方立足於,追求秩序與和諧;一方立足於,追求自由與解放。社會的正常運轉需要秩序作為基礎,但過度的規則會抑制人的創造力,導致社會變得僵化。所以,道家的解構作用極為關鍵,猶如破冰的利器,為新的構建開闢路徑。

然而,道家在完成解構之後,給出清晰的構建方向,太過艱鉅難以達成。他們渴望回歸那個已然遠去的氏族社會,可時光無法回溯,古代社會的天然與美好難以重現。面對未來和新秩序,道家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世人的貪圖名利,致無法提出更具有建設性的主張。這也是道家只能成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主流的一個重要因素。即便如此,道家對於自然、自由和人性的追尋,依舊為中華文化增添獨特的活力與魅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