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真形圖07.23.2024元始道長
五嶽真形之圖起源頗早,據記載,「西王母與上元夫人降漢武帝,帝視其巾器中有小書,乞瞻覽。母曰:此五嶽真形圖也,乃三天太上所出,豈汝所宜佩乎?帝乞不已,與之,藏柏梁台。」
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恒山、南嶽衡山。五嶽來源於中國的五行思想與山嶽、以及對山神的崇拜。傳說盤古死後,頭和四肢化為五嶽。雖然五嶽不是中國最高的山,但由於高聳在平原或盆地上,故在古人眼中格外險峻。加上不少名人雅士的祭祀、修行和到訪,留下遺跡,大大增添五嶽之名聲。
五嶽起源於古代中國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國君對山神的祭祀聯繫在一起的。五嶽一詞始見於周禮的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禮記王制記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五嶽真形圖,是道教真形靈圖中的重要部分。
東晉葛洪祖師在抱樸子.遐覽篇就曾有過描述:「道書之重者,莫過於三皇文,五嶽真形圖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這時的五嶽真形圖,主要作用是護身保命之用,「能辟兵凶逆,人欲害之者,皆還反受其殃。」五嶽真形圖主要使用者是山中修行的道士:「道士欲求長生,持此書入山,辟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皆不敢近人。」「故世人能佩此圖渡江海、入山谷、夜行郊野、偶宿凶房,一切邪魔魑魅魍魎水怪山精,悉皆隱遁,不敢加害。家居供奉,橫惡不起禎祥永集雲。故此圖不獨用為佩軸,家居裱成畫圖,安奉亦可…。」
東晉末年,上清派的漢武帝內傳則進一步介紹五嶽真形圖的神奇妙用,稱「因山源之規矩,睹河嶽之盤曲,陵回阜轉,山高壟長,周旋委蛇,形似書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實之號,畫形秘於玄台,而出為靈真之信。諸仙佩之,皆如傳章」,成為神真的信物,傳道的神物。
五嶽真形圖可以家有蓄圖者,善神守護其家,眾邪惡鬼、災患疾病,皆自消滅也。
抱樸子:「凡修道之士棲隱山谷,須得五嶽真形圖佩之。其山中鬼魅精靈、蟲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
故世人能佩此圖渡江海、入山谷、夜行郊野、偶宿凶房,一切邪魔魑魅魍魎水怪山精,悉皆隱遁,不敢加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