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5日 星期六

天隱子新譯

天隱子新譯06.12.2024元始道長

天隱子一書,據推測大約成書於南北朝末期至唐朝初期,全書共分為八個章節,詳細闡述修煉成仙的奧妙與路徑。首章深入探討神仙的本質與特性,為後人揭示神秘的神仙世界。次章則主張化繁為簡,提倡把複雜的事情變得簡單易懂,幫助讀者理清修仙的思路。第三章為後人指明入門的途徑,如何踏上修仙之路。第四章聚焦於吃齋與守戒的重要性,闡釋這兩者在修行中的關鍵作用。第五章則指導後人如何安心定居,為修行創造一個寧靜和諧的環境。第六章深入講解如何凝神冥想,幫助後人提升內心的專注與定力。第七章探討靜坐忘我的境界,教導後人如何在靜坐中達到物我兩忘的狀態。最後一章則闡述精神的解脫,即修仙的最高境界。

書中詳細記載修煉成神仙的法門,其核心理念是以追求長生不老為根本目標。而實現長生不老的關鍵,則在於養氣。人的生命力源於天地之間的精華,經由修煉,可以使身體內的陰陽二氣達到和諧平衡的狀態。當人的精神與虛空產生共鳴時,便形成所謂的心。這個心主宰著人的晝夜節律、覺醒與睡眠,構成人的魂魄。由此可見,人的身體與神仙之道其實並不遙遠。

天隱子不僅包含深奧的修仙秘訣,更蘊含著與老子、莊子思想相契合的哲學智慧。全書所宣導的修煉方法,旨在幫助人們保養身心,達到和諧虛靜的理想狀態。對於渴望長生不老、探尋生命奧秘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寶典。

一、神仙

人出生時秉承天地的虛靈之氣,如果生來就精明通達,學習沒有阻礙,那就被稱作神。若能把神安居在體內,並將其光輝照耀於外,自然就與普通人不同了,這樣的人就被稱為神仙。所以說,神仙其實也是人,關鍵在於修煉自己的虛靈之氣,不要被世俗的議論所影響;要順應自己的自然本性,不要被錯誤的見解所束縛,這樣才能修仙成功。(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種情緒是情的邪念;風、寒、暑、濕、饑、飽、勞、逸,這八種因素是氣的邪念。去除這些邪念,才能修煉成仙。)

神仙  原文

人生時稟得虛氣,精明通悟,學無滯塞,則謂之神。宅神於內、遺照於外,自然異於俗人,則謂之神仙。

故神仙亦人也。在於修我虛氣,勿為世俗所論折,遂我自然,勿為邪見所凝滯,則成功矣。

喜怒哀樂愛惡欲七者,情之邪也。風寒暑濕飢飽勞逸八者,氣之邪也。去此邪,成仙功也。

二、易簡

易經說:天地的法則,簡易而又容易理解,這是為什麼呢?天隱子解釋說:天地就在我們的頭頂之上、腳下之處,睜開眼睛就能完全看見,無需借助繁雜巧妙的語言來描述,所以說它簡易。簡易,簡是神仙的德行。(經典上說:最高的道並不複雜,最高境界的人無所作為。)但要用什麼方法來追求這個道呢?個人認為:沒有追求就無法瞭解,沒有正確的方法就無法成功。凡是學習修煉成神仙的人,首先要明白簡易的原則。如果說些奇怪詭異的話語,只會讓人執著迷惘而無法回歸根本,這不是後輩要學的。(世上有人學仙反而被仙迷惑,也有人學氣反而被氣所困擾。)

易簡  原文

易曰:天地之道易簡者,何也?

天隱子曰: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開目盡見,無假繁巧而言,故曰易簡。簡者,神仙之德也。經曰:至道不繁,至人無為。

然則以何道求之?曰:無求不能知,無道不能成。凡學神仙,先知易簡。苟言涉奇詭,適足使人執迷,無所歸本,此非吾學也。世人學仙,及為仙所迷者有矣,學炁反為炁所病者有矣。

三、漸門

易經中有漸卦,老子有玄妙的法門,人們修身養性達到通達,不能頓悟,必須逐漸推進,安然實行,所以要設立漸門。第一步是齋戒,第二步是安處,第三步是存想,第四步是坐忘,第五步是神解。什麼是齋戒?就是潔淨身心。什麼是安處?就是深居靜室。什麼是存想?就是收心養性。什麼是坐忘?就是忘卻形體和自我。什麼是神解?就是一切法則都與神通。所以學習這五個漸門的人,完成第一步就逐漸進入第二步;完成第二步就逐漸進入第三步;完成第三步就逐漸進入第四步;完成第四步就逐漸進入第五步,這樣神仙就修成了。

漸門  原文

易有漸卦,老氏有妙門。人之修真達性,不能頓悟,必須漸而進之,安而行之,故設漸門。

一曰齋戒,二曰安處,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

何謂齋戒?曰澡身虛心。何謂安處?曰深居靜室。何謂存想?曰收心復性。何謂坐忘?曰遺形忘我。何謂神解?曰萬法通神。

是故習此五漸之門者,了一則漸次至二,了二則漸次至三,了三則漸次至四,了四則漸次至五,神仙成矣。

四、齋戒

齋戒,並非僅僅指吃素食而已;潔淨身體,也並非只是洗澡去汙而已。它的方法主要在於節制飲食,調理中和,以及通過摩擦來使身體舒暢。人秉承著五行之氣,食用五行的物質,這是從胞胎形成有形之體開始的。呼吸精血,怎麼能不吃東西而追求長生不老呢?但是世人不知道暫時停止進食而服氣是道家的權宜之計,並非永遠斷絕食物的意思。飲食中有齋戒的規定,齋是潔淨身心的事務,戒是節制謹慎的稱謂。有饑餓感就吃飯,但不要吃得過飽,這就是所謂的調理中和。食物未熟透不要吃,五味太多不要吃,腐敗變質的食物不要吃,這些都應該戒掉。經常用手摩擦皮膚使身體溫熱,驅除體內的寒氣,這就是所謂的身體舒暢。長時間坐著、長時間站立、過度勞累都應該避免。這是調理身體的方法,形體堅實則氣息完全,因此齋戒被視為漸門的首要步驟。

齋戒  原文

齋戒者,非蔬茹飲食而已,澡身非湯浴去垢而已。

蓋其法在節食調中、磨擦暢外者也。夫!人稟五行之氣,而食五行之物,而實自胞胎有形也,呼吸精血、豈可去食而求長生。但世人不知休糧服氣,道家權宜,非永絕食粒之謂也。

食之有齋戒者,齋乃潔淨之務,戒乃節慎之稱。有飢即食,食勿令飽,此所謂調中也。

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大多勿食,腐敗閉氣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手常磨擦,皮膚溫熱,熨去冷氣,此所謂暢外也。久坐久立久勞役,皆宜戒也。此是調理形骸之法。形堅則氣全,是以齋戒為漸門之首矣。

五、安處

何謂安處?並不是說住在華美的廳堂、幽深的房屋裡,床鋪寬大、墊褥厚重。其實是指坐南朝北,睡覺時頭朝東,保持陰陽平衡,室內光線明暗各半。房屋不要太高,太高則陽氣過盛而光線太強;房屋也不要太低矮,太低則陰氣過盛而光線太暗。光線太強會傷魄,太暗會傷魂。人的魂屬陽而魄屬陰,如果光線明暗不當,就會導致疾病。這就是居住之處,房屋要設計成這樣,更何況天地之間的氣,有陽氣過盛傷害肌膚,陰氣過盛侵入體內的情況,怎麼能不防備呢!修煉的過程,如果不遵循這些原則,就不符合安處之道。有一種方法是:我所居住的房間四周都是窗戶,遇到風就關閉,風停就打開;我所坐的座位,前面有簾子後面有屏風,太亮就放下簾子使室內光線柔和,太暗就卷起簾子讓室外光線照進來。這樣內心安定,眼睛也舒適,心和眼都安定了。光線的明暗都需要調節,更何況有太多的事情要考慮,太多的情欲要控制,怎麼能做到內外都安定呢!所以學習修道要把安處作為第二步。

安處  原文

何謂安處?曰:非華堂邃宇、重裀廣榻之謂也。

在乎南向而坐東首而寢,陰陽適中,明暗相半。屋無高,高則陽盛而明多。屋無卑,卑則陰盛而暗多。故明多則傷魄,暗多則傷魂,人之魂陽而魄陰,苟傷明暗,則疾病生焉。此所謂居處之室,尚使之然。

況天地之氣,有亢陽之攻肌,淫陰之侵體,豈不防慎哉。修養之漸,倘不法此,非安處之道。

術曰:吾所居室,四邊皆窗戶,遇風即闔,風息即開。吾所居座,前簾後屏,太明則下簾以和其內暎,太暗則捲簾以通其外曜。

內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矣。明暗尚然,況大多事慮、大多情欲,豈能安其內外哉。故,學道以安處為次。六、存想

就是保存我的精神,就是想像我的身體。閉上眼睛就能看到自己的眼睛,收斂心神就能看到自己的心。心和眼睛都不離開我的身體,不損傷我的精神,這就是存想的初步階段。一般人的眼睛整天都在看別人的事物,所以心也跟著向外跑;整天都在處理別人的事情,所以眼睛也跟著向外看。這樣,人們的心神就像營營飛舞的浮光一樣,沒有再回來照耀自己,怎麼會不生病並且短命呢?因此,回歸根本就是靜,靜就是回復生命的本原,真誠地保持本性存在,這是通向眾多玄妙境界的門徑。這就是存想的初步階段,學習修道的功夫已經完成一半了。

存想  原文

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閉目即見自己之目,收心即見自己之心。心與目皆不離我身、不傷我神則存想之漸也。凡人目終日視他人,故心亦逐外走,終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瞻。營營浮光,未嘗復照,奈何不病且夭邪?是以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誠性存存,眾妙之門。此存想之漸,學道之功半矣。

七、坐忘

坐忘是透過存想而得到的境界,也是透過存想而忘卻一切的狀態。行走在道路上看不見行走的痕跡,這不就是坐的含義嗎?有所看見但不去實行所看見的,這不就是忘的含義嗎?什麼稱為不實行呢?回答說:因為心不動。什麼是看不見呢?回答說:因為形體都消失了。天隱子閉上眼睛不去看,有的人領悟了道就隱退,說:道果然在我心中!我到底是什麼人呢?天隱子到底是什麼人呢?於是自己和別人都忘卻了,完全沒有觀照的對象。

坐忘  原文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也,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非坐之義乎?有見而不行其見,非忘之義乎?何謂不行?曰心不動故。何謂不見?曰形都泯故。天隱子暝而不視。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隱子果何人哉?於是彼我兩忘,了無所照。

八、神解

第一步齋戒稱為信解(沒有信心就不能解脫),第二步安處稱為閑解(沒有閒適的心就不能解脫),第三步存想稱為慧解(沒有智慧的心就不能解脫),第四步坐忘稱為定解(沒有堅定的心就不能解脫)。信心、定力、閒適、智慧這四門通向神通,稱為神解。所以,的含義是,不用行走就能到達,不用急速就能迅速,陰陽可以變通,天地可以長久。從天、地、人三才的角度來說,可以稱為易(繫辭說:窮盡就會變化,變化就會通達,通達就能長久);從萬物齊一的角度來說,可以稱為道德(老子的道德經講的就是這個);從本性的角度來說,可以稱為真如。天隱子生於易中,死於易中,動因為萬物,靜也因為萬物,邪由一性產生,真也由一性產生。所以,無論是生死、動靜、邪真,我都可以用神來解釋它。在人間,這被稱為仙;在天上,被稱為天仙;在地上,被稱為地仙。所以,神仙之道最終五歸一門(指五漸最終都同歸於仙道)

神解  原文

一齋戒,謂之信解。士無信心,即不能解。二安處,謂之閑解。言無閑心,即不能解。三存想,謂之慧解。言無慧心,即不能解。四坐忘,謂之定解。言無定心,即不能解。信定閑慧四門通神,謂之神解。

故,神之為義,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陰陽變通,天地長久,兼三才而言謂之易。繫辭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齊萬物而言,謂之道德。老子道經、德經是也。本一性而言,謂之真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