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獅子造型的變化07.31.2012元始道長
石獅子想必人人都見過,在古代,高門大戶人家的門口,經常立著兩個威武的石獅子,樣子十分高大威武。石獅子究竟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有著什麼作用呢?
一、石獅子的由來:
在古代的中國,是沒有獅子這種動物的。
獅子來到中國,要感謝東漢時期出使西域的張騫,漢武帝時期,漢朝希望聯合月氏夾擊匈奴,漢武帝便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絲綢之路的開通,聯通中國與中亞各地的關係,不僅將絲綢、青銅器、玉器等傳入西域,也給當時的中國帶回不少新奇東西。除了石榴、葡萄、胡蘿蔔、蠶豆等各種食品之外,西域各國還給中國送來駱駝、鴕鳥、汗血寶馬等各種神奇動物,而被我們稱作萬獸之王的獅子,就是這個時候作為貢品被送來中國的。
因為獅子形象雄偉,很符合當年的帝王之氣,所以深受歷代帝王的喜愛,因此外邦友人便常常進獻這種動物。與此同時,獅子的繪畫、石刻也逐漸出現。而石獅子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唐太宗時期,著名畫家閻立本就曾作獅子圖。
二、石獅子的等級
獅子頗受帝王喜愛,被認為是祥瑞之獸,有辟邪的作用,石獅子的地位也隨之升高,在古代除了皇帝,也只有王公貴族和七品以上官員門口才允許設石獅子,用來鎮宅,而普通百姓為了獲得獅子所帶來的祥瑞,節慶時候便興起舞獅,且這一項傳統至今仍然存在。
石獅子也有等級之分。七品以上官門口才允許設石獅子,而石獅子的等級,便是由它們滿頭的卷髮來判斷的。一品官員門口的石獅子,頭上有十三個卷髮,也被稱為十三太保,二品官員門口的石獅子,頭上便減少一個卷,以此類推,官員等級每向下降一級,獅子頭上的卷髮便少一個。
可想而知,皇宮門口的石獅子,頭上的卷髮是最多,有四十五個,這自然是象徵著皇帝九五之尊不可動搖的地位。
三、漢晉時期獅子
1.漢代獅子造型為虎頭(代表中國的東北虎)獅身,昂首闊步,莊嚴威武,矯健剛勁,敦厚沉實,有強烈的感染力。從側面看脊柱動態呈S線,獅子顯得矯健而充滿躍動之勢;裝飾手法多樣,以圓雕、浮雕及線、面、體相結合的手法雕鑿鬣毛、頜須及身軀上的卷雲紋、火焰紋等。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獅子造型多為仰首,作邁步前進狀。形體碩大,體態凝重,氣勢恢宏。風格圓渾俊美,形態豪放飛動,裝飾華美。
3.唐代獅子:唐代的獅子造型逐漸定型化。獅子石雕多呈蹲坐式,外形呈三角形構圖。獅子形象鮮明而強烈,體魄雄偉,氣勢非凡,寓寫實於裝飾,有很強的建築感、重量感。獅子作為石獅雕刻的巔峰之作,對後世石獅雕刻影響深遠。
4.宋元金遼時期獅子
宋代獅子最顯著的特點是,從陵墓獅子向生活化和裝飾化發展。這一時期除帝王陵墓之外,石窟、寺觀、祠廟、住宅、園林中也出現很多石獅雕刻。宋、元時期石獅較之唐代獅子,造型趨於寫實,雕工精細,線條流暢,技藝純熟,裝飾意趣更加濃厚。
5.明清獅子
明清時期的獅子的特點是:明清獅子的構思精巧,刻畫細膩,動感較強,形態多變,裝飾華麗而繁瑣;傳統獅子形象上升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符號,在民間文化中,獅子幾乎成為祥禽瑞獸的代名詞。獅子藝術從神龕神殿走入普通百姓生活,為各民族大眾所喜聞樂見。太獅、少獅、獅子滾繡球、獅童進門、回回耍獅子等,具有象徵寓意題材,廣泛應用在幾乎所有的民間美術品類中;民間建築裝飾中,門獅、門枕石、柱柮以及橋樑、欄杆、屋頂、影壁上無處不見獅子的形象;還有流行於大江南北的獅子舞,兒童的獅頭帽、獅頭鞋等等。
明代是中國獅子藝術在晚期的一個發展高峰。從現存作品來看,明代雖力圖恢復唐宋時期的那種雄邁作風,但傳統的獅子造型,終究抵不住世俗化和商品化的潮流。獅子造型從此漸漸趨於程式化。明代獅子的塑造非常廣泛,不僅在一些紀念性建築如帝王陵墓、宮殿前,甚至在一般的住宅門前,都可以看到好多獅子。明代帝王陵獅子追求唐宋的雄風,但與唐宋相距甚遠。明代獅子的總體氣度較弱,特別是十三陵的獅子,造型臃腫、形象呆滯,儘管用料考究、製作精細,但缺乏內在的精神和氣度。從形象上而言,走獅、立獅極少見到,所見都是蹲坐的形象,且裝飾性愈強,獅子滾繡球、母子獅等造型多見。
明十三陵的石獅雖然體積還較龐大,但已經失去原先那種博大堅實的氣魄和樸素幹練的特點。圓筒狀的身軀、蓬鬆的卷毛、缺乏神態的刻畫,只覺得種軟弱無力感,似乎連石頭的重量感也沒有。所以這些石獅在陵墓前,已經沒有那種震懾力,只是作為陵墓的擺設而已。
6.清代的獅子
清代的獅子造型,程式化特徵更強,墓道守衛獅、守門獅,都是雌雄成對的,雌獅都伴有小獅。精神狀態方面更趨向於衰靡,如帝王陵墓前的守衛獅子儀而不衛,獅子僅僅成為擺設。雕刻手法也達到成熟的程式化的階段,卷毛、鈴鐺雕飾細膩而豐富,眼、口、鼻、尾的細部刻畫精微不苟。
如故宮內的一對鐵獅,雖然仍呈蹲坐式,但身體已趨下趴之勢。頭部特大,其寬度超過胸和雙肩的總和,胸窄而內收,四肢短小,頭頂肌肉如疙瘩,卷毛呈高突螺旋狀,嘴扁平並有彩帶纏繞,小獅伏於身上,一小獅被踩於腳下作龜縮狀。雕刻雖精細,但繁瑣有餘氣勢不足。造型偏重細節,整體感不強,神態上趨向喜樂。至清後期,大多數造型都較繁瑣,不顧整體,甚至粗糙不堪、造型醜陋。繁瑣的紋飾,只能說明造型理想的萎靡和審美趣味的俗化,自宋以來日益衰竭的國力,正是這種人文精神的根源。
古時候,人們可以經由數石獅子頭上的卷髮來判斷宅子的主人地位有多高。
四、卷髮的由來
獅子的卷髮與蚩尤的髮型十分相似。
蚩尤出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惟我獨尊,做獅子吼,群獸懾服。另據說釋教用獅子喻釋,形容釋之無畏,法力無邊。
中國古代,人們常常將動物神化,而石獅子在古代最早是用來守衛墓地的,前文說過,獅子在古代被認為是祥瑞之獸,因此那時候的石獅子,經常出現在王公貴族墓前的神道兩側,起著驅逐邪祟的作用。到了唐宋時期,石獅子的工作漸漸從守墓變成看大門。石獅子除了辟邪的功能,又增加納福招瑞、迎接吉祥的作用。
五、石獅子的公母
石獅子通常是一左一右成對出現的,俗諺流行一句俏皮話:「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成對出現的石獅子,以前也是一隻公的一隻母的,到底哪只是公,哪只是母呢?最簡單的判斷方式便是男左女右。觀察仔細的人一定會發現,兩隻獅子在一隻腳下踩的是繡球,而另一隻腳下踩的是小獅子,可以透過這個系列來判斷石獅子的公母。在古代,有男尊女卑的封建傳統,人們自然也認為雄獅應當掌握權利,因此雄獅往往是一直前爪踩著繡球,或者兩前爪之間放一個繡球,這便是象徵權力和一統寰球。
當時的封建社會,女性常常是被要求多多為丈夫、為家庭繁衍子嗣,因此母獅子的前爪經常撫摸著小獅子,或者兩前爪之間臥著一隻小獅子,這也是宅子的主人子嗣昌盛人丁繁茂的美好寓意。
六、中國獅子雕刻造型
中國獅子雕刻造型,更多地來源古代藝術家的想像,這種想像又明顯制約於不同時代的民族自信心和審美傾向。
秦朝統一中國之後的兩漢時期,經濟、文化等方面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儘管獅子雕塑還處於起步階段,仍然顯示出矯健質樸的藝術風格。唐朝時期,中國的國力強大,尤其是安史之亂之前,高度發達的文化藝術,歷朝歷代罕有其比。獅子的造型當然不止以上描述的幾種,每一種類型都毫無例外地張揚著一種軒昂、雄強、博大、雍容的精神氣度。唐以後的中國,文治勝於武功,寄託著人文理想的獅子雕塑,也就漸漸趨於甜媚和萎瑣,在美的歷程中獅子的形象說法,確實能說明問題。
根源於民族自信心的審美理想,在歷代獅的造型得到相當充分的呈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