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燒金銀紙的真正意義04.02.2008元始道長
燒化金銀紙這種現象,在地球上各民族文明和各宗教文化中,可以說是中國獨有,亦是道教獨有。為什麼會燒紙?要從紙具有的屬性說起。
紙由中國人所發明,而中國人對紙的認識則極為深刻。紙的出現,直接推動文明的進程。中國的古聖先賢由此認為紙是一種神奇的東西。某種意義上,紙張、書籍、字畫一切紙製品都是神奇的,是文明的象徵。因為神奇所以珍貴。
而在中國的祭祀文化中,都是用當時珍貴的物品來祭祀天地祖先,紙,作為其中之一,亦是祭祀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所以,用紙來祭祀,在中國由來已久,可以說是是中華文明的表現形式。
為什麼說祭祀用燒化金銀紙是文明?這就要說另一個類似的故事。三國時諸葛亮用饅頭代替當時用人頭祭河神,挽救眾多生命。而此事亦同理,漢代盛行用各種貴重器物珍寶來陪葬,有些貴族富戶即會使用大量的金屬貨幣來做陪葬品,並不利於社會發展。無可否認的是,陪葬品對亡人的意義並不大,而窮人家用燒化金銀紙來代替金屬錢幣來送葬祭奠,亦達到安慰亡靈和在世之人的目的,某種程度上減少貴重資源的浪費。
而焚化紙錢,則替代將食物、物品直接焚燒。在更古老的時代,世界上的每個種族部落可能都會有這種景象,就是人們圍著一堆篝火焚燒各種物品,跳著狂亂的舞蹈來與天溝通。這種形式無疑來源於原始,而中國早早的用燒化金銀紙,取代這種焚燒糧食木材的浪費行為,這種進步在歷史上值得尊崇和稱讚。而燒化金銀紙在道教則有著更特殊的意義。道教的教義有陰陽五行的義理,萬事萬物都囊括歸納於其中,互相影響,產生複雜的運動和轉化關係,而紙錢則濃縮蘊含這種義理。
傳統的紙錢,多以黃色、白色為主,有些加上錫箔,就有金的屬性。而紙錢多為竹葉等或者其他農作物纖維所制,則具有木的屬性。造紙,必不可少的是需要用水來做紙漿,其中則有水的屬性。燒化金銀紙必然要用火,燒完後剩下的紙灰則屬土。紙錢未燒之前是實物,屬陽,燒完後部分化為無有則屬陰。燒紙的煙灰飛向虛空,散歸大地,則是從有還無。可見,燒紙中就包含陰陽五行的轉化。
再加上,紙展開平面上的字與畫,可以承載無窮的資訊。所以,在道教中,很多法術需要焚化符咒文疏,其基本原理即是借助自然中的這種五行運化過程,來感應天地人物。而用焚化紙錢來祭祀鬼魂,一定程度上亦是同理。
有些做成金銀錢幣元寶的形狀或者效仿貨幣圖樣,甚至紮成紙偶、房屋,目的則是滿足安慰靈魂的貪執之念。有些印上經咒神像,則是借神靈的法力來度化這些靈魂。這些是紙區別於香、蠟燭等其他物品的特殊之處。而在燒紙的過程中,猛烈的釋放出來的光和熱,則是用光明灼熱的陽性能量去中和陰質鬼魂,使其快些隨火上升,解脫沉淪地下的苦惱,獲得新生的力量。
燒化金銀紙不僅是中國的文化現象,也是道教不可缺少的一個獨特形式,具體究竟該如何看待燒化金銀紙,國人應當有正確的認識。
一、中元節為什麼要燒包袱
燒包袱是一種敬祖的習俗,是活著的人趁鬼門大開的日子給先亡宗親送冥資,以備陰間過活。送的方式,就像陽間給親朋好友寄信一樣,先將冥資(即錢紙)折疊好,再用白紙包上(白紙包起著信封作用)。接著便是寫信封(各地寫法亦有不同)。焚化地點各地不一,有的在家宅附近,有的在宮觀廟宇,還有的在墳前。日期一般在農曆七月十二、十三兩日。如果家中有新亡不滿一年的,則在七月十四日。時間一般選在下午四點以後。
二、中元節燒包袱的格式
不同的輩分,稱呼亦有不同,一般上溯四代,即先考、祖考、曾祖考、高祖考,以示慎終追遠。尊稱都是男右女左。自稱亦自然隨著改變,相對應的分別是:子、孫、曾孫、高孫。袱皮背面的交合處應寫上一個大大的封字,以表示封口,其他鬼魂等不得隨意拆看。
除此之外,還得卷上一卷錢紙,用白紙包好,寫上挑夫專用。挑夫即陰間的郵差信使,如果沒有挑夫,冥錢是無法送到的。如今街市上已有制式袱皮出售,填寫起來就簡單多了。
拜祭要分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餘此類推。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最後提醒您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三、中元節燒包袱的寫法
男稱大人,女稱孺人。
父母死三年內:稱新逝顯考,母稱新逝顯妣。
三年後:父稱故顯考,母稱故顯妣。
孝家稱呼 燒袱子火單寫法 自稱
九代:稱鼻祖 故鼻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耳孫
八代:稱遠祖 故遠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雲孫
七代:稱太祖 故太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乃孫
六代:稱烈祖 故烈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弟孫
五代:稱天祖 故天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來孫
四代:稱高祖 故高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玄孫
三代:稱曾祖父 故曾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曾孫
二代:稱祖父 故祖考(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孫
一代:稱父親 故顯考(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男
父之兄:稱伯伯 故伯考 公 老大人收用 孝胞侄
父之弟:稱叔叔 故叔考 公 老大人收用 孝胞侄
父之堂兄:稱伯伯 故堂伯 公 老大人收用 孝堂侄
父之侄:稱兄或弟 故堂兄或弟 老大人收用 堂兄或弟
母之父:稱外祖父 故外祖考 公諱 老大人收用 孝外孫
母之兄或弟:稱舅 故舅考 公諱 老大人收用 孝外侄
母之伯爺:稱堂外祖 故堂外伯祖 公諱 老大人收用 孝堂外孫
母之堂兄:稱堂母舅 故堂母舅 公諱 老大人收用 堂外侄
父之姐夫:稱姑父 故姑父 公諱 老大人收用 內侄
父之姐妹:稱姑母 故姑母 府 氏老孺人收用 胞侄
父之姑爺:稱故姑公 公諱 老大人收用 孝內侄孫
父之姑娘:稱姑婆 故姑婆 府 氏 老孺人收用 孝侄孫
同父母之姐:稱胞姐 故胞姐 府 氏收用 胞弟
胞姐之丈夫:稱姐夫 故姐夫 收用 內弟
母之姐夫:稱姨父 故姨父 府 老大人收用 姨侄
母之姐妹:稱姨母 故姨母 府 老孺人收用 姨侄
妻之父:稱岳父 故岳父 公諱 老大人收用 孝婿
妻之伯爺:稱伯岳父 故伯岳考 公諱 老大人收用 侄婿
妻之伯娘:故伯岳妣 母諱 氏老孺人收用 侄婿
妻之祖父:故內祖考 公諱 老大人收用 孫婿
妻之姐夫:故襟兄 府 公諱 收用 襟弟
妻之姐姐:故姨姐 府 氏收用 姨妹弟
祖母之姨侄:故姨表爺 公諱 老大人收用 表侄
母之姨侄:故姨表兄 收用 姨表弟
岳母之舅娘老表:內表母舅 老大人收用 外侄婿
妻之表兄:內表兄 收用 表妹弟
乾爹:故寄父考 老大人收用 寄男
乾爹之父親:故寄祖考 老大人收用 寄孫男
乾爹之岳父:故寄祖考 老大人收用 寄外孫
乾爹之子:故寄兄 收用 寄弟
後父:故繼父 老大人收用 繼男
後母:故繼母 老孺人收用 繼男
大媽的兒子與小媽:故妾母 老孺人收用 孝嫡男
小媽的兒子與大媽:故嫡母 老孺人收用 孝庶男
奶媽:故乳母 府 氏 收用 孝奶男
丈夫:故良人 收用 荊室
妻:故賢妻 收用 為夫
朋友:故彥兄 收用 世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