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

玄女經第二十七篇 怨 注譯

玄女經四十九章第二十七篇 怨

觸吾之心,吾不欲,難苛。苛吾者,故元生戾也。束吾者皆萬物。萬物於吾不苛,始怨也。

有逐之者,不允,怨也。有植之者,無天,怨也。有嗣者,不慧,怨也。貴吾心,知變化,通玄理。以吾之心合萬物,何餘怨也?然世之人,莫能識,不為學,常以已欲合天地,何久哉!

償思而通萬物,常通而有萬物,常玄而明萬物,故萬物於吾心,何戾浸元身。

有生者,有戾存,戾之生,魔之性,魔者性,神之通,不可消,難寂滅,怨生也,恨出關,吾心動,動必發,發必剋,剋必變,變者空玄動機,發也。

是謂唯吾之數,天未動,地未發,心變故怨生,戾起,人換,萬物變也。何怨哉!

第二十七篇  怨

這個是談怨氣起源

原文

觸吾之心,吾不欲,難苛。苛吾者,故元生戾也。束吾者皆萬物。萬物於吾不苛,始怨也。

釋譯

觸動我的心,我沒慾望,不會生成戾氣。這個很好理解,就像我們看到蘋果手機又出新款,我們欣賞但沒有很強的慾望,就不會去購買。但現實中有人為買手機可以去賣腎,得不到就產生怨氣,這就是「苛吾者,故元生戾也。」不滿足,才有戾氣。

「束吾者皆萬物。萬物於吾不苛,始怨也。」意思是束縛自己的全是萬物罷了。覺得世界對自己不公,所以就有了怨氣。比如,鄰居長得又醜又窮,憑什么有那么漂亮的老婆;這個沒素質的人也能當公務員,氣死我了。諸如此類。

原文

有逐之者,不允,怨也。有植之者,無天,怨也。有嗣者,不慧,怨也。

釋譯

有個人求官而不得,罵世道不公;種地的人遇上天旱,罵天時不對;有人兒子智商低下,罵祖上沒德。

原文

貴吾心,知變化,通玄理。以吾之心合萬物,何餘怨也?

釋譯

如果人都能明白萬事變化,這樣就明理通達了。用自己的心去合萬物的心,哪會有怨?

原文

然世之人,莫能識,不為學,常以己欲合天地,何久哉!

釋譯

可是世上好多人,不明白,不學這個,總想世界來迎合自己,滿足自己的慾望,又如何能長久呢?一定要上北大、清華,畢業就想當官。如果沒當上,他就憤憤不平:那個人憑什么當縣長?三流學校畢業,我可是北大、清華的。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原文

償思而通萬物,常通而有萬物,常玄而明萬物,故萬物於吾心,何戾浸元身。

釋譯

多思考就通達萬物,常精研玄理就明白萬物變化。所以,世界萬物變化就在自己心中,怎么會有戾氣侵入身體呢?

原文

有生者,有戾存,戾之生,魔之性,魔者性,神之通,不可消,難寂滅,怨生也,恨出關。

釋譯

世上有人就會有戾氣。戾氣從魔性出來。魔性追溯到根源,又與神性相關,它與神性一樣不可消除,無處不在。但戾氣招怨,恨就隨之而來。

原文

吾心動,動必發,發必剋,剋必變,變者空玄動機,發也。

釋譯

我心動,心動必行動,行動必帶來變數。這個變數,又造成其他變化。一牽而動全身,萬事隨之變化。

原文

是謂唯吾之數,天未動,地未發,心變故怨生,戾起,人換,萬物變也。何怨哉!

釋譯

所以,萬事變化只是人心中的變化。天沒動,地也沒動,是心動招怨。戾氣聚集後,人先變化,萬物才跟著變。這樣,還有什么好怨的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