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8日 星期日

心有天地幾於道

心有天地幾於道10.17.2011元始道長

大腦不能想像的東西,心卻能感知明白,如那首有名的唐詩,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用大腦可以想像出白日依山盡的情景,也可以想像出黃河入海流的情景,但要同時想像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大腦就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這個時候,心裡卻很明白,這是一個從最西邊到最東邊形成的宏大的空間。

在文學作品中,如三國演義曹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所說的自然就是心,心能包藏宇宙吞吐天地,心比宇宙天地還大。

傳統文化經典陰符經:「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手身。」五賊就是指保養身體、利用物品、關係交際、克敵制勝、思想智慧,這五件事情包含人生的所有內容,這麼多的內容事務都可以放在心裡,還能夠在天地之間實施,說明人心比大腦更大,也有宇宙天地那麼大。

傳統文化所說的心,早已超出西醫解剖學心臟的範疇,也超出中醫學的範疇。西醫學的心,僅僅指人的心臟;中醫學所指的心,是指維持身體健康的功能,包含心臟、血管、腦、神經等器官組織的全部或局部功能。若將心的功能擴大至感知認知,則心所包含的內容更加豐富。

所以,傳統文化所說的心,從形體上講,跟道很相似,都是虛無縹緲、似有似無的。

道生天地萬物,也生人類和人心。道在生這一切之後,不會就此斷絕與天地萬物人類之間的聯繫,肯定是會保留聯繫的,人心的作用就是很好的擔當起人類和道、人類和天地萬物之間的聯繫。

道之所以要生人心,就是為了讓人類透過人心,領悟到道、回歸到道。如果人類沒有人心,或者人心不具備感知認知以及歸納總結抽象綜合的能力,跟行屍走肉一樣,人類也就不可能領悟到道,也就不可能通過做對而回歸到道,顯然這是不符合道的生生不息的。人類是依靠天地萬物而生存的,如果天地萬物不是現在這種微妙平衡的狀態,人類恐怕難以生存到今天。

人類是離不開天地萬物的,但天地萬物可以不依靠人類,如果現在地球上沒有人類的話,太陽系地月系應該還是現在這個樣子。但是,若宇宙天地之中如果沒有人類的存在,宇宙天地萬物也就沒有意義。因為,人類具有心這個感知認知的功能,心發揮連絡人類和天地萬物的作用,人類可以透過人心對天地萬物及其運行變化進行感知認知,進行歸納總結抽象綜合,從而領悟到道的存在,再進一步依道而行回歸到道。

陰符經:「天性,人也。人性,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就是說,天道的特性是生人類,人的特性是有個人心,人心又像是個可左可右的機關一樣。正因為人心像機關是全方位靈活的,才可以摸索領悟到天道,從而就可以根據天道來確定人的言行。所以,人心的作用,本來就是用來領悟天道的,通過領悟天道來達到人生的完善、生命的完整。所以,人心的用也是接近於道的生生不息的。

綜上所述,人類的心才是最接近於道,人心才是人類和道之間的聯繫橋樑,心和道是可以相通的,明白這個道理,也就找到一條正確修身修心的路:人類只有用心才能領悟到道,才能依道而行。

道者作為傳統文化,就是要領悟到藏在宇宙天地萬物幕後的道,以及躲在身體大腦背後的心,如果連道和心在哪裡都找不到,修身修心也就無從談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