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炁銘04.03.2021元始道長
戰國玉杖首行炁銘:揭秘數千年修行密碼!
行氣銘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道家養生理論文物資料,據考為戰國後期的作品。
1975年在長沙馬王堆發掘時發現在二千五百年前藩王的墓葬中,已經把它作為重要的陪葬品。此器為一杖首,青玉,有灰黑色暈斑,十二面棱柱體,高5.2釐米,寬3.4釐米。中空但未穿頂,用來套在杖上,頂部為圓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與內腹相通,棱面經拋光。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陰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號,共計四十五字,記述行氣的要領,是我國發現的有關練氣的最早記錄,也是古代醫學理論較早的文獻記載。現藏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說法一:
原拓片見三代吉金文存卷二十。全文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奴隸制時代釋其文為:「這是深呼吸的一個回合。吸氣深入則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則定而固;然後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長,與深入時的徑路相反而退進,退到絕頂。這樣天機便朝上動,地機便朝下動。順此行之則生,逆此行之則死。」有練氣學者認為,此銘文主要闡述小周天功的作法和行功時的注意事項。該玉佩為現存最早的有關氣功文物。
三代古金文存。玉器本無名稱,當代氣功界人士把它稱做行氣玉佩銘,又稱玉銘和行氣銘。但天津博物館不同意此名稱,因為它不是佩在腰間的玉器,而是手杖把頭上的裝飾,因而他們將其定名為行氣銘玉杖飾。
第一節為十句,即吸氣與呼氣的吐納過程。「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指的是人體在吸氣過程中,清氣從上而入一直運行到下腹;定則固,為吸氣與呼氣的中轉;「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說的是人體在呼氣的過程中,濁氣自下腹逐漸升至頭頂。後四句說的是呼吸過程中的要點,指的是氣必須要到達指定部位,如「吸氣必須至下腹,呼氣必須至頭頂。」
第二節為四句,後兩句順則生,逆則死,說的是行氣必須要依次而行,不可相互顛倒,否則必然有性命之憂。
故此,專家們確定,該段文字的內容,正是鍛煉氣功的秘密口訣。
說法二:
這並不是一個飾物,其銘文也不是記述氣功修煉的內容。這枚戰國青玉杖首是一枚用於祭祀的祭器。
說文:以玉事神。墨子‧尚同:「其事鬼神也,圭璧幣帛,不敢不中度量。」周禮規定以玉器禮天地和四方。
從銘文上看,描述的是風。說文:「風,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閭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
杖首銘文:「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首先,關於銘文的解釋。第一句行氣應該解釋為山川之氣的流動,禮記‧月令:「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說文:氣,雲氣也。按,雲者,地面之氣,濕熱之氣升而為雨,其色白,乾熱之氣,散而為風,其色黑。
說文云:風動蟲生。銘文是以蟲的潛藏和生發來寓意萬物生機與天地之氣的關係。故接下來,從深則蓄到長則退八句,指從產卵藏於地下到破蛹蛻變的八個過程,也就是說文中的蟲八日而化。第九句退則天是指成蟲振翅飛走,退,指蛻,破蛹。天幾舂在上指溫暖時則破蛹成蟲飛去,地幾舂在下指寒冬時幼蟲蟄伏,如果不按照這個自然規律,則不能成活,順則生,逆則死。銘文寓意萬物生機從冬季到春季潛藏到萌動的過程,這合於周易:「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順應自然之意。
其次,關於風或者風神的祭祀,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風俗通義‧祀典稱風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養成萬物,用功於人,王者祀以報功也。」
再次,此杖首以青玉製成,青主東方,東方生風。周禮:「以青圭禮東方…東方謂之青」,「正日景以求地中…日東則景夕多風。」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東方生風,風生木。」
最後,從外形上看,杖首棱柱體的外形,並不適宜握持,而且也不見握持的痕跡,因此並不是短的手杖,而是一支較長的儀杖。
因此,這枚杖首,是公器,而不是私器,銘文描述的是外在的天地山川之氣,而不是內在的人身體內之氣。開頭的行氣二字,更像是一些禱詞中的敕令。
這枚杖首所構成的儀杖,大概是當時春天祭祀的祭器,其用途應該是祈求農業生產,得到自然神靈的庇佑,祈求風調、雨順。對身體以及自然之氣略有一點親身體會,有感而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