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樂04.04.2021元始道長
教您看懂道教超度法會!
清明,是民間重要的傳統八大節之一。這八個節日分別是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春節)。清明節,據傳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淮南子‧天文訓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也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道教作為尊天和敬祖的傳統宗教,從一開始就影響著民間的信仰和民俗的形成,故在這一天各大道觀之中,都會設壇獻供,做隆重的超度大法會。清明節超度大法會基本分為兩個部分:攝召安靈,全真青玄濟煉鐵罐施食。
下面就以北京白雲觀超度法會程式做一詳細解析:下午法會:
發城隍牒文
道教祭祀孤魂,行大型超度道場,放焰口,都要舉行要發城隍牒科儀。其作用是通告本境城隍土地,奉請其監發牒文,指揮行下管屬裡域神司等,咸遵符命,遷拔亡魂等眾前來經壇,赴會受度。
攝召亡魂
攝招就是召請亡者臨法壇受度,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云:「攝召須知運元始之真光,消重泉之妄暗。十方三界,真光所照,如太陽東升氣象,無陰不燭,沉滯幽奭,隨光而來,皆可攝至。」又云:「諸攝召全以運神為主,至於歌章吟偈,乃科儀耳。」
安靈濟靈
安靈是給招請來的亡魂一個合適的位子、一個意念中的合適空間,證明其確實存在,這是古代靈魂不死信仰的具體表現。
濟度孤魂
孤即孤魂,也就是道教敬奉的鬼王,俗稱孤魂爺,其全稱為「沃焦山下幽冥教主,冥司面然鬼王大士。」道經稱其為救苦天尊化身。
上救苦疏
渡橋
渡橋科儀是常行的度亡科儀之一。南宋煉師金允中認為渡橋科儀自古有之,進世方用。
在道教中渡橋的意義是說,法橋是連接仙境和地府咽喉要道,橋頭、橋尾有仙官、獄卒把守,威儀森嚴。亡魂通過此橋後,就意為已離幽界,將入清都。
渡橋科儀由金橋、銀橋兩部分組成,因地域和教派的傳橋的形式有多種,以下兩種格式比較通用,看起來也壯觀。
先選一空地,中間放八仙桌,再把板凳放八仙桌兩側,凳、桌相隔三米,先用白布將三者連接在一起,搭成一座長橋,再把黃布重覆蓋在白布上,兩頭控制住,再把牌坊、欄杆等做好,兩側粘貼金、銀橋榜文和靈寶升度法橋真符,當金橋度過後,由殿主等將橋上的黃布去掉,露出白布後,依科闡事,再度銀橋。
另一種度橋方法,是用二丈四尺白布架一長橋,一頭在靈堂(地府),另一頭在法臺上(清都),兩橋頭有牌坊,中間有一升仙亭,橋兩側有欄杆,形似人間過河的大橋,靈壇一頭,有一仙鶴車,車上有靈牌,此車名曰度魂車,高功師用線繩控制,來去自由。
靈寶玉鑒指出為亡魂沐浴、更衣的原因在於衣食之計,皆由有身饑寒迫身,則衣食是念神即不能有生衣食,又將焉用,教之有此者,蓋恐死者存日業想障,其良久不能自悟,猶忉忉然衣食是求,故首之以黃華神水滌其舊染之汙,次則以冥衣法食消其饑渴之害,然後使之聞經聽法,受煉更生,凡所謂沐浴、更衣,加持法食,乃為死者妄念設也。
亡靈朝參
朝參是說,亡魂朝禮參拜三寶眾聖之意,透過「攝召、渡橋、沐浴、更衣」,借道力加持後,亡魂已是身穿七寶彩服,綾羅雲衣,變凡身已化為法身,但是六根未淨,八識牽纏,雖脫垢而離塵,尚徘徊而卻步,要步入諸天之聖境,還需三寶之威光。故經曰:「將傳金口之戒言,只佩丹文之簡籙。然未祛於宿障,恐莫悟於至言。敬依三寶之威光,為懺六根之罪累。」之後,誰辨前身與後身,光明不昧豈凡人。今朝了悟虛空界,揮手相將謝俗塵。
引領亡魂朝真後,再次安靈,請亡靈歸位,接受施食科儀。
施食科儀又稱斛食,今多成焰口,是道門普施幽魂的重要科儀。道教的施食科儀,至遲在唐代社會中已經盛行。
行施食科儀需要搭建法台,俗稱焰口台即設壇。法台又分三清座、五老座、七寶座、九天座、救苦座,壇場正中為法台,左邊孤魂案,右邊鬼王案。以三清座為例,主壇設高功都講監齋三師法座,設法物有朝簡、如意、令牌、鎮木、靈幡帝鐘、水盂、米盂、香爐、燭臺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