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02.09.2021元始道長
張三豐無根樹云:「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這逆為仙,是說通過逆修可以成仙。逆修是道家修煉的一個最重要也最基本的法則。
什麼是逆修?性命圭旨這樣解釋:「順:心生於性,意生於心,意轉為情,情生為妄。…逆:檢妄回情,情返為意,攝意安心,心歸性也。」意謂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內心的需求和客體的刺激,會不斷產生種種欲念和情感活動,如果順其發展下去,這便是生老病死的自然過程。要是能夠經常轉化、清除內在的種種欲念和情感,讓內心回歸到恬淡虛無、童稚無邪的純真本性,這便是逆修的功夫。
逆修之道源於易理。易‧說卦:「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這句話說得很清楚,知道來的路才能逆修回去,易經是教逆修回去的悟道絕學。道家受此啟發,洞察於天道之數,知命於逆修之道,所以崇尚逆修。所謂逆,即逆於來時的路,這裡有個前提,就是先要知道是怎麼來的,才能知道怎麼逆回去!逆不是指違背大自然,恰恰相反,道法自然,逆也是遵循自然規律!
易•繫辭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是大自然規律。而逆修,即要返八卦、四象、兩儀於太極,返萬物於道,返有於無;亦即讓形化為精,精化為氣,氣化為神,神化為虛。這就是順去生人生物,逆來成道成仙。
逆修有下述三種情況:
一、有無逆修
世上的萬物,都是從無到有的,人們的思想感情活動是世上萬物的反映,也是從無到有的;而逆修即要化有為無,從後天返先天。具體說,即要讓人們從思緒紛呈、雜念叢生的心態中解脫出來,返回到恬淡虛無、物我兩忘的童真境界。這是逆修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要求。古代攝生家透過多種方法來進行從有到無的修煉:
1.致虛守靜。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廣成子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這種將思想意識活動逐漸淡化、靜化、虛無化的修煉,是實現從有到無的重要途徑。
2.觀空忘我。
道家認為「大道以空為本」(諸真聖胎神用訣)。常清靜經說:「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透過不斷觀空的心理運演,可以使自我意識活動這個有,逐漸淡化、空化、虛無化,最終變成形神兩忘的無。
3.凝神氣穴。
張三豐在道言淺近說:「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內也。心未清時眼勿亂閉。先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清涼恬淡,始得收入氣穴,乃曰凝神。」又說:「心止於臍下曰凝神。」將雜亂之心變為清靜之心,將外向性的雜念變為內向性的正念(無念之念,即正念);將大腦的識神活動變為臍下(丹田)的元神默守,這便是逆修的功夫。
4.心息相依。
道鄉集說:「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始曰大定。」道言淺近說:「調息不難,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息也。」莊子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都強調要把思想意識活動引導到氣息出入上來,讓心意輕輕地跟隨氣息的出入,久之,就能萬念歸一、一念歸無。
二、升降逆修
常見的有下述三種方法:
1.乾坤易位。
傳統修煉以人體之首為乾,常以百會穴為代表,稱乾首、天根;以人體下腹部為坤,常以會陰為代表,稱坤腹、地戶。腦為元神之府,下腹部為元氣滋生彙聚之地。周易•泰卦說:「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乾本在上,坤本在下,而泰卦卻上下移位,變為坤上乾下。根據周易的原理,修煉時引導乾首的元神下降到坤腹,引導坤腹的元氣上升到乾首,這樣就能神氣相交,達到泰的目的。這就是逆修。如道家乾坤交媾法,修習時先繫念於兩目之間的天根,久之沉至地根,是謂以汞投鉛;復念地根,久又升至天根,是謂取坎填離。如是精修熟練,自能交媾中央。即所謂乾坤交媾罷,一點落黃庭。
2.心腎相交。
周易•既濟傳說:「水在火上,既濟。」本卦上卦為坎,坎為水;下卦為離,離為火,水處火上,水澆火熄,大功告成。周易精義•離謂:「坎水潤下,愈下則陷矣,故以行為尚。離火炎上,愈上則焚矣,故以止為吉。」根據周易原理,修煉應將原來居上的心火下降於腎,應將原來居下的腎水上升到心,這樣才能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這就是逆修的功夫。張伯端金液還丹大道的立丹部分,便要求「心火元神下降,腎中元精上升,相交丹田。」張三豐在道言淺近說:「調息者,調度陰躍之息與吾心中元氣相會於氣穴也。」在醫學衷中參西錄說:「欲心腎相交,須於有意無意之間,運心中元神隨呼吸之氣息息下降,與腎中元氣會合。他們都強調要使心腎相交,必須坎離顛倒,火降水升。」
3.升督降任。
根據中醫學理論,任脈是陰經的總匯,督脈是陽經的總匯,一行於身前,一行於身後。任督兩脈乃人身之乾坤,人能通此兩脈,則百脈皆通。陰升陽降是人體陰陽運化的常態,但修煉通任督兩脈時,卻反其道而行之,要讓督陽上升,任陰下降。此即丹經上說的黃河水逆流。
督脈在脊柱中,脊柱之精道而向下行,此乃淫欲之路,精竭必髓枯,故為死亡之路。為使精不下泄,需積精聚氣,逆之上行,以還精補腦。(道家養生學概要)這便是逆修的功夫。如傳統的小周天功法,先以意引氣沿任脈從丹田下達會陰,再越尾閭逆督脈西上,經夾脊、玉枕西達崑崙,最後倒下鵲橋而至丹田。丹功以此煉精化炁,還精補腦。
三、外內逆修
將機體的外向性功能,逆用為內向性功能,此即外內逆修。有下述三種表現。
1.逆用感覺功能。
最明顯的是,丹經上經常看到的內視、內觀、內聽。內視、內觀均是視覺功能的逆用。視感覺是由電磁波刺激眼內視網膜引起的。神經興奮衝動沿著視神經到達皮層枕葉,於是主體便感覺到外界客體的存在。而內視並非外界的電磁波引起,而是由中樞神經發出指令,阻斷外界電磁波的刺激,讓視覺器官對機體內部的經絡臟腑作逆向照射。
如意守時的結合內視丹田,便能增強意守的效應。內觀是內視結合存想。像孫思邈的禪觀法,存想五彩祥雲由上而下彌漫全身,便是結合內視進行的。此時主體進入想像性的視覺和觸覺體驗,禪觀的效應便大為加強。內聽是聽覺功能的逆用。聽覺的功能,在於通過接收聲波而獲取外部世界的資訊,從而為主體認識世界提供感性材料,故聽覺是人體同大自然、社會溝通的重要管道。但運用內聽時,耳朵內的鼓膜沒有接收到聲波,因此沒有震動,耳蝸液體也不發生震動傳導,而是由中樞神經發出指令,讓聽覺神經感受器去逆聽體內特定部位或特定狀態實際上並不存在的聲音。如配合意守的內聽丹田,如為誘導入靜、排除干擾而內聽氣息的出入等。
2.逆用呼吸功能。
呼吸是人同大自然交換氣體的一種本能性運動。人們平靜呼吸時,以肋間肌活動為主要動力,膈肌常隨胸內壓力改變而被動移位,腹壁運動不明顯,這種呼吸稱為胸式呼吸。而傳統氣功則常取腹式呼吸作功。這種呼吸是以膈肌活動為主要動力,而且腹壁運動也明顯。傳統修煉正是利用腹式呼吸的膈肌活動和腹壁運動所產生的震動波和內壓力,對經絡臟腑和丹田等重要竅穴進行良性激惹,從而促使真氣萌發和循經運行。
傳統修煉在運用腹式呼吸時,特別強調真意對內息的調控作用。蓋其存神於虛,則內息方有,所以息戀神而住,神依息而安。神息兩平,若存若亡,不知神之為息,息之為神也。這就是神融於息。(太上十三經注解)古人把腹式呼吸時外在的氣體交換是外息,把腹式呼吸時膈肌有節律地一降一升,腹壁有節律地一鼓一收是內息。道竅談說:「以內息踵外息,以外息踵內息,以息息踵息息。」這便是內外息的關係。這種利用外息帶動內息,利用內息引發內氣,正是呼吸功能的逆用。比如丹功中的氣沉丹田,修習時,主體的意念隨長吸氣時的膈肌下降而緩緩進入丹田,呼時聽其自然,久而久之,就有氣沉丹田和丹田得氣之感。這便是內息的妙用。
3.化外勁(剛勁)為內勁(柔勁)。
人體發力的過程是這樣的:根據大腦指令,肌肉收縮,拉動筋骨,將人體儲存的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於是骨架就有動能,勁就出來了。這便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外勁、剛勁。而傳統氣功中的椿功,運用的卻是內勁、柔勁。椿功是介於靜功和動功之間的一種氣功修煉模式。它的最大特點就在於有特定的站姿和手勢要求。樁功站姿一是要求臀部略向下裡(似坐高凳),二是要求兩腳穩穩抓地,如樹生根。
椿功的手勢要求,是配合意念做出特定架式,如抱球式。煉功時主體要稍運內勁於腰臀和兩腳,再稍運內勁於手勢上,覺得手在輕輕地抱住球體。通過站姿和手勢的持續運勁,就能不斷地激惹全身的氣脈,旺盛內氣的運行。椿功運用的這種內勁,和外勁有明顯的不同:一、它是在全身松靜基礎上發勁,這種鬆靜要貫穿運勁的全過程。就是說,它要求把放鬆和用勁和諧地統一起來,是放鬆中用勁,用勁中體現放鬆。與外勁的緊張、剛性相反,它是舒緩、柔性的,所以稱柔勁。二、這種內勁的動向是向體內彌散,即稍用意念輕輕引導勁力向體內作全方位的彌散,而且要做到持續、均勻的彌散,讓內勁去激蕩全身的氣脈。這與外勁的集中指向外部某一特定目標,完全相反。據此看來,化外勁為內勁,化剛勁為柔勁,正是外內逆修的一種表現。
逆人欲,所以存天理;逆人情,所以存道情;逆人心,所以存天心。順則失之,逆則得之。(道家養生學概要)因此可以說,只有透過逆修,才能奪天地之造化,盜天地之真機;才能無中生有有還無(道家•丹鼎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