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6日 星期二

欲望止不住

欲望止不住02.15.2021元始道長

人們被過度的欲望所控制,導致看似為了自己,實則害了自己,所以人們需要正確地對待欲望。要正確地對待欲望,就需要有正確對待欲望的方法。

對此,道家有多個方法進行調控,現總結為四個方法:不顯露引起貪欲的東西不追求屬於貪欲的東西看清楚貪欲帶來的危害追求更高層次的東西,簡言之,就是不可見欲、不可過欲、看清危害、追求更高。

一、不可見欲,使心不亂

假如一個人在人流、車流擁擠的時段,向馬路上空拋撒錢財,勢必引起人群的騷動哄搶和交通秩序的混亂無序,這就是一種人為造成的見欲。所以,不顯露足以引起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於被擾亂,是其中的第一個方法。

道德經說:「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周易繫辭上:「作者其知盜乎?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編撰易經的人,很瞭解盜賊吧?易經說「背負著重物而乘坐華麗的車輛,必然招致強盜前來。」這就是說盜寇實際是自己招引來的啊!

對於欲望,道家追求的是順應自然。道家追求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崇尚無為,道家思想和傳統的自律有相通的地方,但道家不強調克己,講究,道家思想認為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所以應當順應自然,順應法理。所以說,對於人類的欲望,道家重在疏通。

道門的修行首先要做到知欲而行,欲望是在某個時間段內產生的思維活動,並不是恒定不變,一如:天地人生殺,在不同的時間段內生殺的運行在變化,今天有自行車出行,看著摩托車好,有摩托又覺得汽車好,開上汽車,到堵車又羡慕起,隨意穿行的自行車,欲望變化據天時地利人用,變化滋生,選需而動,擇利而行。

二、不可過欲,不辱不殆

人對欲望的把握也需要遵照適度原則,懂得珍惜已有的,就不會貪求未有的。知道滿足和適可而止,就不會在貪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就不會遭受因為貪欲而引發的困辱與危險,能夠獲得一種長久的平安。

針對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的掠奪與兼併,老子提出,諸侯若循道,則必專心守好已得的封地,不求未得到的東西。如果硬要掠奪別國的土地,則自己所有的封地就會亡失;如果老是循著人家之所有去想問題,就會產生貪欲。

擴展開來,這啟示人們不要一味貪求他人之物,重要的是把握自己所有的,學會珍惜。

道教的欲望概念是獨立任何一個領域地存在,對道的理解沒有一定的智慧是很難產生其思維形式的,所以道長說出以上個人對待欲望的理解,也希望看這些文字的善信,能對欲望的解釋有個最直觀的概念。

文子:「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

道德經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三、認識貪欲,看清危害

只有認識貪欲,看清楚貪欲的種種危害,才能夠真正去除貪欲,避免貪欲。在各式各樣、紛繁複雜的貪欲中,人們的五感遭受到外界的各種刺激,容易迷失其中,擾亂內在的心智。懂得「少則得,多則惑」的道理,人們才能將心神安寧下來,有所收穫。

顏色少的時候,我們容易分辨;顏色多了以後,就眼花繚亂了。各種聲音同時出現,根本就聽不清楚;各種味道混雜在一起,食而不知其味。出去打獵,強的殺,弱的也殺;大魚也捕,小魚也捕。最後自己神不守舍,心神不寧。稀有的財貨,讓人行為不軌。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道教崇尚自然,自然中必有欲望,太上老君說清靜經:欲豈能生,欲既不生,既是真靜,對人心中的欲望說明,從我們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哇哇大哭是為能吃飽、呼吸空氣生存的欲望,難道也是有罪的麼,要拋棄的麼?隨著長大對生存的欲望也在改變,這就要我們控制欲望使其合理化,明白自我欲望的合理度,便是真正的清靜。

四、見素抱樸,追求更高

貪欲之門並不能通往幸福,「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所以需要從欲望的反面入手,以「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來獲取幸福。

現在流行的所謂極簡生活,就是一種見素抱樸的生活。去除一切不必要的負贅,去除對資源的亂采濫伐和對環境的破壞,只追求一種必要而簡潔的生活方式。

的生活看似簡樸無華,其實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生活。人們見素抱樸,現其本真,守其純樸,可以不為外物所牽。在簡單樸素的生活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在老子看來,消除貪欲,返璞歸真,就是打開一生幸福的大門。願望簡單自然,時時感受到滿足,這才是真正而長久的幸福。「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自生自長中即使出現個人貪欲,就用道的質樸純正去引導控制,教人敬畏質樸純正的道,就不會在產生各種貪欲。沒有貪欲就回心歸柔靜,天下就自然歸於太平安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