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和周易的區別05.23.2010元始道長
八萬多年前,一個龍背馬身的神獸,身披龍鱗,背生雙翼,高八尺五寸,淩波踏水,來到黃河之上。龍馬由黃河進入圖河遊弋於圖河之上。伏羲氏看到後,認為是上天授予的神圖,就依照龍馬背上的點,畫出圖樣。所得到的河圖又稱為河圖之象。也就是後人所說的連山易。
冊府元龜•帝王部記載:「夏禹即天子位,雒出龜書,六十五字,是為洪範,此所謂雒出書者也。」大禹因治水有功,有德於天下,故萬民稱頌,上天賜瑞,洛河出神龜。書中所記載的神龜,長1.2尺,龜背上有65個赤文篆字。禮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則之以作易。」
易經出現於夏商周,商朝的時候巫蠱之術十分興盛,商人慣用龜甲進行卜筮,形成甲骨文;在銅器上進行記錄,便形成鐘鼎文;濃鬱的巫祝文化則演變出易經。易經的出現,標誌著占卜之術逐漸用來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已經具備完整的理論性質。易經分為連山、歸藏、周易三部分,各有出處。
連山出於夏朝,歸藏誕生於商朝,因為年代久遠,歷時太久無法考證,所以作者和內容都不詳。自漢代之後,兩部書的偽作層出不窮,現代也眾說紛紜。周易作為三易之一,在當代社會隨處可見,家喻戶曉,相傳為周文王姬昌的傑作。易經在古代社會,是整個哲學倫理體系的核心,時至今日,年輕學子們早已不聞卜筮之事,卜筮之書與蒸蒸日上的科學相形見絀,在當代備受冷落。
易經不等同於周易,周易用卦和爻卜筮,輔之以陰陽之說,來預測前世今生;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歸藏也用卦象衍生萬物,不過卜卦的順序相反;連山大有不同,用氣象之說與陰陽結合,獨創一套蔔筮之法。三本書各有所長。
易經是國學古典之源,諸子百家都有適當的借鑒易經中的精髓。易經也代表男女有別的傳統思想,連山所用的卦都分男女,沿用上古時期檢驗靈柩內屍骨的方法,用人的恥骨來分辨性別,因為男性恥骨為根狀,便稱為"乾元";女性恥骨柔韌度好,能開能合,稱為"開元",這種方法在並不發達的的古代也十分實用。
周易是對易經的解讀和解釋,因此周易自然也就繼承連山中陰陽卦的方法,不過周易將其發展,並納入新創意。在周易中,陽卦的代表符號是一,陰卦則為--,其實這正象徵男陽女陰的說法,形象的比喻了男性的純陽之物,與女性的至陰之處。易經的太極、八卦陰陽、五行、術數之理,以及星象、山川地形等,至簡至易,又深邃無窮。甚至於曆法、節氣等都來源於此。
以易解道,或以道解易無論在道學史,還是在易學史上都不鮮見。
在道教的歷史上,東漢時期的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從這部著作的名稱上,我們便可以體會到作者合易於道的良苦用心。
所謂參、同、契,都具有融合貫通的意思,作者正是借用易理來說明仙道,以乾坤比喻鼎爐,以坎離比喻修煉所用的藥物,以十二消息卦來喻丹法火候的運用。
末初,陳老祖運用大易理論對丹道修煉的基本原理加以闡釋,並認為順則生人、逆則成仙。
張宇初天師繼承古聖先賢的這種以易解道的思想傳統,使易學和道教的思想高度融會貫通。
張宇初天師正是借用象數理論來闡明事物發展演進的規律。
他說:「日月星辰,水火土石,暑寒晝夜,飛走草木分隸於八卦,得生生之數,是以感而變者之善,暑寒晝夜。性情形體,色聲氣味也;應而化者之善,雨風露雷,性情形體,目耳鼻口。皆先天之數也。」
除了用象數學闡述事物發展的規律和演進之外,張宇初天師還運用陰陽五行的觀念來闡發事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夫!五行陰陽,陰陽太極,五殊二實,二本則一。二實者,天以陽生萬物,地以陰成萬物。動而陽,靜而陰,陽變陰合而生五氣,由五氣而生萬物,故曰五殊也。五殊木於陰陽,互為其根也。兩儀生於陽,交於陰,陰交於陽而生四象,四象分而生八卦,八卦錯而萬物生焉。是曰一動一靜,天地之至妙也歟。是以五氣佈,四時行,萬物生生而無窮,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
天陽地陰,二者相互作用、結合而生五氣,五氣也即是五行。和陰陽本於一,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只是事物發展演化過程的不同階段而已。
再進一步具體到兩儀、陰陽、四象、八卦,再到萬物,這樣事物發展衍生的序列才真正完成。
張宇初天師的宇宙萬物的衍化序列是以易為基礎和藍本的,張宇初天師不但通曉易理,用易道來解釋事物的發展變化,更將易學運用於自己的道教修煉法門之中。
「若夫!乾坤坎離、金精木液、火龍水虎、水中之金、火中之木、返還顛倒之妙,鼎爐藥物之論。皆嘗聞其既獨百立基、十月胎圓、脫胎神話之機、火符下手之工,卒未之決疑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