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7日 星期日

讀道教經典的五層境界

讀道教經典的五層境界10.31.2010元始道長

凡是奉道者,身心都要皈依道經師三寶。太上玄門皈依科儀提到:「夫!此三寶者,乃天地之樞紐,神仙之根柢。」

修道學的是神仙之法,歷代仙真祖師各有成道之路,後學者若想要參悟其中一二,必須要從經典入手。只有參悟祖師垂訓,才可證得自身修行路。

經中有云:「無上經寶,當願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皈依三十六部尊經,是修道者明道德之體、感師真之恩的依憑所在,由此,也就特別強調讀經、學經、用經和證經的多重意義和作用。

一、讀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

初學道者,讀經是明道的前提。理清每段經文、每個密咒的文字含義,這是讀經典的第一步。朱子在談論如何讀經典的時候提到「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讀經典,並非普通意義上所說的讀書之,最重要之處在於要把經書上的祖師之言,讀到自己心中,內化成自己的道之理,才能使自我的修持得到進一步的驗證和領悟。

相比起其他方面的經典,道教的經典又有其與眾不同的地方。

道教是一個注重實踐的宗教,修行是需要去切身體驗的。

只透過參悟經中之語尚不足以證得大道,更需要親自去踐行經典中已經指明的修真方法和途徑。所以讀道教的經典,就需要超越心到層面,使經典的作用落在更具有指導性的層面上,這才能讓讀經這一活動,成為具有實際意義的修道方式。

二、讀經典的五個階段

提到如何讀經典、學經典,可分為五個具體可行的不同階段:

1.其一。參字在這裡有兩重含義,一是指參透經典本身的主旨意思,這是讀經的最基本。

如讀太上感應篇時提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這句話是全篇文章的點題,如果能參到這一層意思,也就無須耗費更多精神在餘篇所說的善惡報應的內容上。

參,是要求讀經典之人能夠提煉出經文的主旨,而不是去囫圇吞棗地全面接受,不分主次地閱讀只能是空耗神形。

與此同時,參字還具有參拜的意思。經云:「經之為經,是前聖之心宗;咒之為咒,乃古仙之妙法。誦之誠者則經明;行之篤者則法驗。」

因為經典中含有諸多天尊名號、修行密法、寶誥靈咒…平時持誦經典就等於在禮拜天尊、修持道法。道教中也有修持某部經典的傳統,如王常月祖師曾夜夜誦持北斗經而感應斗姥下降。

鑒於此,讀經之前要先拜經。每一本經文都是經寶,是足以為修行者指點迷津的法門,只有虔誠禮拜、虔心誦讀,才能得到高真感應,讀之才會愈加靈驗。

正如清靜經所云:「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其二悟。玄門聖典道德經有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語點明道教經典的一個最大特點,即

道教的教理教義是具有哲理性和隱喻性的,如有無無有色空均、相配龍虎生雷電等隱語,道教經文中經常會出現此類玄妙之處,此時單純從文字上下功夫,最多只能解讀到最表層的含義,卻難以體會到背後的深遠意義。

讀經典需要悟,是用自己的智慧去悟透祖師留下的字字珠璣。因此,修道便特別講求慧根。不同慧根的人讀同一部經典,從中悟出的內容也一定大不相同。

歸其根本,正如張伯端祖師在悟真篇提到:「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要樞,則立躋聖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於幻形。」此便是大要。

其三曰。道教講求修煉,從最早的神仙方術,到外丹的燒制,再到內丹的煉養,道教所有的修仙密法都是和實踐密切相關的。

讀經的目的不僅在於讀,更在於學習祖師的密法心咒,為自己的修行作迷津之航。

更重要的一點在於,每個人基於自身的情況不同,其修行之路也千差萬別。不同的人可以從同一句經文中體會到不同的含義,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修行階段去讀同一部經典也會產生不同的領悟。

所以讀經一定要講求體的意義,去用自身的實踐去證明從經中領悟到的法門是否適合。

老君有言,道者徳之體,德者道之用,道有體有用,修道德者也講求內外的知行合一,只有體用不二,才能得真道之理。

其四曰。修行講求的是且修且行,從行中去感知修的含義,從修中去指導下一階段的行的方向。

讀經之理,也不外於此。讀經,讀的不是紙上的文字,而是文字背後祖師所留下的行跡。既然已經參悟到經中之理,就需要用來指導自己修行,並從自我的行持中獲得更深一層的領悟。道家修行特別強調雲遊參訪的過程,祖師在重陽立教十五論提到:「參尋性命,求問妙玄。登之巇嶮高山,訪名師之不倦;度喧轟之運水,問道無厭。」

這是在說雲遊參訪雖為行道之方,卻也不能舍內證之本。行的意義在於十方求學,更在於能在十方遊歷中守得內心的清靜真一。

儘管塵緣萬千,卻始終神形形神。能做到這一步,才可以說自己從經中所得來的內容得以驗證,得以內化為自己的道行和修持。

其五曰證。功圓行滿,大道證盟。

祖天師立教時,所立教門稱之為正一盟威之道,所有入教者以五斗米為盟誓之約,身托天地水官,心寄萬物自然。

修道,不僅是和組織、神明訂立盟約,更是和自己的內心訂立盟約。

如能做到以身來證道,這是上升到修道的高層次,此時早已超越讀經的概念的。

在證的階段中,修道人是在用自己的修行過程去反證經典中提到的法門和途徑,並把自我的修持和成就留存下來,以供後來者有所借鑒。

修道的整個過程,是在返歸身心意的過程,即是在證明大道慈悲的過程。前有天師立教行化,後有邱祖以身止殺,正是因為有歷代祖師以自己的功行去證道,才可使大道種子不絕、香火綿延。

讀經是在學習祖師行化,更要自我行持,從而把真正昇華到的高度。

道經不同於世間之書,道教的每一本經典都承載著祖師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望。

讀道經,是要學祖師言行。能把每一部所讀過的道經都昇華成具體的修道功行,才不枉費光陰滋養和大道生化的恩情。

修道,在於讓我們能回歸到內心的質樸。讀經,正是説明修道人達到此目標的終南捷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