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4日 星期日

錢神論

錢神論12.01.2017元始道長

常聽說古人在某些方面具有極高的人生智慧,這些智慧就凝練在一些奇文當中,這些奇文或道明處世之智慧,或總結為人之道理,總之能夠給人帶來極大的啟發。

傳說古代有四大奇文,其中寒窯賦點破人生起起伏伏的真諦、誡子書傳授下一代做人做事的準則、馭人經總結上位領導者的管理之道,在下看來,最有趣的,放到如今還有警示意義的一篇是錢本草,作者張說將錢比作一味藥草,論述人對錢應該秉持的取之有道,不宜過量的態度。

雖然錢本草被列入四大奇文當中,但其實它並不算是古代論說的第一篇奇文,要說奇文,還有一篇更有趣的文章錢神論,更是十分有趣,也十分發人深省。作者首先在文章的開頭虛構兩個人物,一個是年輕而又富有地悠閒的四處遊玩的司空公子,另一個是準備拿自己的一身本領去拜見貴人的綦毋先生。二人在街頭偶遇,司空公子綦毋先生不帶禮物就去見人大加嘲諷,並非常詳細地論證錢的起源發展以及它所具有的通天功效,甚至直呼錢為錢神。按理說後面應該是綦毋先生對司空公子的反駁,但是由於文章失傳,僅殘存這些內容。

雖說只有這些,但是文章仍然具有極強的諷刺意味,可以說是對當時金錢至上價值觀的全面批判與諷刺。品讀這篇文章,不僅可以獲取與中國貨幣相關的文化知識,更能夠反思自身,反思社會,思考什麼才是對待金錢的正確態度。

錢在什麼樣的社會中會有通神的作用?從中又能看出錢的哪些本質屬性?

錢神論的作者是西晉的文學家魯褒,晉書有他的傳記,對他的生平做了簡要的介紹:「魯褒,字元道,南陽人也。好學多聞,以貧素自立。元康之後,綱紀大壞,褒傷時之貪鄙,乃隱姓名,而著錢神論以諷刺之。…蓋疾時者共傳其文。褒不仕,莫知其所終。」

從這裡可以知道魯褒是一名一生布衣的隱士,因為當時社會上的價值觀、原有的綱常倫理被極大地破壞,他有感而發寫下這樣一篇刺世疾俗的奇文,產生很廣的影響。

那麼,當時的社會環境是怎樣的呢?首先,錢是商品經濟的產物,錢的作用要想突出,就必然要求有一個較為發達的商品經濟的環境。西晉時期,尤其是前期,國家相對統一,社會相對穩定,再加上西晉政府執行占田制度等經濟措施,出現一個短暫的經濟繁榮期,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太康之治。這就為貨幣經濟的活躍提供土壤,貨幣能夠買到更多的東西,但是還不至於達到無所不能、人人渴望擁有的地步。真正導致貨幣異化,社會風氣敗壞的是西晉的統治階級。他們極度腐化,毫無綱紀觀念,只知用自己手中的權力來聚斂財富,不僅導致法律對社會惡行的治理失靈,更是催生拜金的社會風氣。

中國通史簡編這樣評論西晉的統治者:「封建統治階級的所有兇惡、險毒、猜忌、攘奪、虛偽、奢侈、酗酒、荒淫、貪汙、吝音、頹廢、放蕩等等齷齪行為,司馬氏集團表現得特別集中而充分。」

統治者為追求物質享受無視法規,貪汙腐化,無所不用其極。晉武帝司馬炎身為開國皇帝,毫無雄才大略,只是一個酒色之徒。他滅吳國以後,後宮的嬪妃居然達到萬人之多,以至於他常乘著羊車在後宮轉悠,停在哪就在哪過夜。湣懷太子司馬遹,每月開支常常在一百萬錢以上。丞相何曾每天的飯錢就要一萬錢,還對人說無下著處,食物這麼多還入不了他的法眼。奢靡浪費到如此地步,簡直令人髮指。高官如此,其他上下各級官員更是上行下效,愛錢如命。晉書記載,和嶠家境殷實、富可敵國,但是卻十分吝嗇,當時的人都以為他有錢癖。

統治者的極度腐化,必然帶來社會治理的失靈與異化。不說其他官員,單是皇帝司馬炎,就利用賣官的手段為自己聚斂財富,毫無底線。而法律更是淪為虛設,按照當時的晉律,幾乎所有的罪名都可以用錢來贖買,就算是死罪的價格也不過黃金二斤

不僅擾亂法治,在帶壞社會風氣方面,這些統治者也是罪魁禍首。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愷與石崇鬥富。石崇聽說王愷家裡刷鍋用糖水,他就用蠟燭當柴燒;王愷用絲綢鋪設四十里屏障,石崇就鋪五十里;王愷炫耀自己有一棵珊瑚樹,石崇就曬出自己的幾十棵珊瑚樹。

正是在這種社會條件下,錢的功能才顯得格外突出,若是政治清明之時,法律、道德還能對商品經濟展現一定的遏制作用。雖然在皇權一家獨大的封建社會,錢也無法掌控人們的命運,只有像西晉這樣社會秩序混亂的時代,錢權交易才會如此猖獗,錢的功能才會如此強大。

正如商品的一切質的差別在貨幣上消失一樣,貨幣作為激進的平均主義者把一切差別都消滅,但貨幣本身是商品,是可以成為任何人的私產的外界物。這樣,社會權力都成為私人的私有權力。貨幣的本質可以看作人的私權力,當公權力失靈的時候,人們對私權力的渴望便尤其強烈,拜金攀比則是水到渠成。

說過錢的通天神力,文中的司空先生又緊接著介紹錢的歷史與形制:「錢之為體,有乾有坤。內則其方,外則其圓。」古代的錢幣都是那種外圓內方的銅錢,那麼這樣的造型有什麼含義呢?說起這外圓內方的銅錢,還是要回到秦朝的半兩錢,百代皆承秦制度,連這銅錢的形狀都是一直用的秦朝錢幣的形制。那為什麼咱們的老祖宗要用外圓內方的形狀來鑄造錢幣呢?

這主要與先秦時期道家的天圓地方的文化觀念有關,周易「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中,就可見到古人心中的方與圓的哲學辯證關係。他們認為天道曰圓,地道曰方,天上的日月星辰是運動的代表,是圓形的,地上的天地和人造的房屋是靜止的代表,是方形的。加之清淨經又有動為陽,靜為陰的觀念,將天圓地方融合到錢幣之中,其實就代表一種陰陽和諧的觀念。此外,整體上的圓形又有防磨損的功效,更加實用,內嵌方形,與圓形相對比又顯得不單調,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從這一形制出發,古代的文人雅士為錢起一個雅稱,孔方兄。錢神論這篇文章就這樣評論錢:「親愛如兄,字曰孔方。…見我家兄,莫不驚視。」可見這孔方兄是古今讀書人所熟知的錢的別稱。

那除此以外,錢還有沒有其他別稱呢?當然有,其中用的比較多的就是阿堵物阿堵就是六朝人的生活習語,阿堵物的意思就是這個東西,是對錢的一種蔑稱。世說新語有這樣一則小故事:當時的名士王衍性情清高,從未說過錢字,他的妻子就故意用錢將他的床圍住,早起的王衍起來看到錢就大感反胃,連忙呼喊奴婢舉卻阿堵物。從此,那些清高之人便用阿堵物來代稱錢。跟這個類似的還有臭銅,同樣都是一種蔑稱。

除了蔑稱以外,民間還有的稱錢為錢神,而且還產生許多圍繞錢的民俗文化。比如,秦朝已經出現所謂的錢良日,漢代的墓葬中出現錢樹,漢代的裝飾中也已經出現錢紋樣式的裝飾。可見,錢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文化象徵意義,在眾多節日風俗中,同樣出現錢的身影,如春節貼紙錢,二月二引財神,清明節燒紙錢;新生兒出生要送洗兒錢,人死要有落氣錢。各種各樣的意義都被附著在錢的身上,這也說明錢在人們的生活中,擁有著越來越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樣也象徵人們對於大富大貴的追求與渴望。

在拜金主義抬頭的今天,如果人不加以調節,會有怎樣的後果?我們又能從儒學中獲取怎樣的啟示?

對金錢的過分追求從來都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這樣的風氣會帶來一個社會價值觀的崩壞,而作為一個民族發展根基的價值觀,一旦走上錯誤的軌道,後果將是整個國家的衰亡。錢神論中的相關描寫就可以佐證這一點。

首先,拜金主義造成人們心中的榜樣和典範人格的扭曲。錢神論說「若臧武仲之智,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可以為成人矣。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唯孔方而已。」這裡面的臧武仲、卞莊子和冉求分別是有智謀、有勇氣和有才藝的人的代表,原來只要像他們一樣就可以成為榜樣,但是現在,要想成為榜樣必須得有錢。

緊接著,作者又說「使才如顏子,容如子張,空手掉臂,何所希望?不如早歸,廣修農商,舟車上下,役使孔方。」儘管您像顏回一樣德才兼備,但是還是沒什麼意義,還不如趕快去從事農商業多賺一些錢。此時,金錢不僅把原有的榜樣擊碎,更是獲得前所未有的地位,甚至改變儒家原有的天命觀。儒家認為,自然意義上的天是最高的決定力量,以至於子夏會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但是,魯褒卻在錢神論說「死生無命,富貴在錢」,「性命長短,相祿貴賤,皆在乎錢,天何與焉?」人世間的這些貧富榮辱,已經不是靠天來決定,而是全取決於您有多少錢,只要有錢,幾乎就能改變一切。

現在,我們的社會物質生產力極大地提高,相信諸位也都有切身的感受,金錢在生活中越來越重要,諸位中的某些人也開始變成唯金錢是圖的司空公子

要扼殺這股風氣,傳統儒學財富觀念可以為我們提供些什麼呢?在儒學的財富倫理觀念中,先義後利是一個核心的概念,論語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老夫子是極其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的,獲取財富應該讓位於遵守道德規範。但是也並不是不能獲取財富,只要獲取財富的途徑是合法的,那麼就是符合義的,反之則是不道德的,是不被鼓勵和認可的。

在當下社會,不讓人獲取財富恐怕是不太現實的,但是總覺得孔老夫子的這些看法在當今仍舊適用。我們當然要賺取財富,只不過儘量不要去牟取一些不義之財,也不要故意炫耀,在儒家看來,故意的炫耀和過度的虛榮也是不道德的表現,這樣做只會帶來攀比風氣的滋長。

此外,這一點的另一智慧之處就是引導我們自省。每當我們忙碌於賺錢,忙碌於攀比的時候,想一想自己的這些財富是否合乎義?這就會引導我們反思自己,過度地追求財富到底給我們帶來什麼,失去道德追求,失去提升自我的閒置時間,失去陪伴身邊人的閒置時間,這樣做真的是值得的嗎?也許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思考,錢在我們的世界裡是不是已經成為神,要不要被錢掌握命運,我們是不是整天在追求那些超出生活所需之外的財富?這錢,真的是越多越好嘛?

不妨想一想,當我們把賺無盡的錢作為目標的時候,是不是就已經迷失生活的方向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