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3日 星期三

神醫許叔微

神醫許叔微10.31.2020元始道長

許叔微少年時家境清貧,父親教他讀書要求很嚴格。他天資聰穎,數年工夫,私塾的經書都背熟了。好景不長,無憂的少年時代因家庭的變故而結束。在十一歲那年,父親患瘟疫,用了大夫的藥後病勢加重。在彌留之際,父親握著許叔微的手留下了遺言:「一定要多讀書,或為官濟世,或為醫活人,要做個好人啊。」父親的突然病逝,讓小小的叔微感到莫大的悲傷,此後母子倆相依為命。他的母親身體平時就很虛弱,又受到喪偶的打擊,日漸虛衰。兩個月後,因悲痛勞累過度,突然倒地,不省人事。許叔微緊急請來大夫,大夫診斷為中風病,得用瀉藥,開了三粒瀉下的大通丸。誰知母親服後大瀉數次,精神渙散,昏迷不醒,不久即撒手人寰。母親的去世,離父親去世還沒到一百天,許叔微百日之內痛失雙親成了孤兒。

好在那個時候同姓族人是聚居在一起的,許叔微就靠伯父和鄉鄰的幫助勉強度日和求學。在這幾年裡,他並未從失去雙親的悲痛中消沉,而是在伯父的照顧中感受到親情和溫暖,造就他慈悲善良的心。父母被庸醫誤治,使他感受到醫療水準的低下,病人家屬只能眼睜睜看著病魔奪走親人的生命,而束手無策。他發誓要成名醫,拯救眾多像父母一樣的病人,這成了十一歲孩童最初的志願。

許叔微一邊考科舉,一邊研習傷寒論等醫書,還要從事教學工作,曾經擔任徽州和杭州的教官。他對物質生活追求不高,每日只是粗茶淡飯。人對我以善,我以善回之。為回報幼年時養育他的村民和族人,他一生為人治病,從未收取過診費。在許叔微不斷地給人看病,學習工作的過程中,當時的局勢發生巨大的變動。靖康之難,皇帝被掠,北宋滅亡。南宋政權剛建立,局勢混亂,烽煙四起。有一股流寇向著許叔微的家鄉真州襲來,這股流寇是以張遇為首的軍事集團。沒過多久,真州被攻破,軍隊進入城中,大肆燒殺搶劫。很多士兵和無辜平民橫屍街頭,無人掩埋,因此引發嚴重的瘟疫。面對這場殘酷的浩劫,面對眾多遭受苦難的百姓,許叔微憑藉高明的醫術,救治不少百姓和宋軍士兵。他不管醫不扣門的規矩,帶著藥,主動挨家挨戶給患者治病,十個裡能醫活八九個人,這個治癒比例是非常高的。他還聯繫一些藥鋪為窮人贈藥,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靖康之變後,一直對許叔微有恩的伯父被擄去金國,不幸遇難。許叔微心中憤恨,便想考中官職,能幫助朝廷貢獻更多的力量。他十幾歲便考中秀才,後來一直參加進士的考試,卻十幾年沒有考中。當時有個貪官蔡京生病,請了很多大夫都治不好。後來聽說許叔微醫術高超,便請他來為其治療。許叔微藥到病除,蔡京很高興,想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許叔微謀一份官職,但是許叔微覺得這是對他的侮辱便斷然拒絕,贏得世人的尊敬。

後來,他向上天祈禱考試登科,夜裡夢到一位神仙。神仙問他:「你平生有什麼遺憾之事?」

許叔微說:「我平生有三件恨事。我父母都被庸醫誤診而喪命,使我沒有得到父母的撫養,也沒有機會去侍奉雙親,這是第一件;我自己讀書多年,現在已經四十多歲,卻沒有考中進士,也就不能謀得官職來自立門戶,這是第二件;後嗣未立,是第三件。」

神仙又問他:「你生平又做過什麼積德行善的事情嗎?」

許叔微說:「我在瘟疫爆發的時候曾經不分貧賤,挨家挨戶的為人治病贈藥。一些無家可歸的病人,就安置在自己家裡,為他們醫治。做這些好事,得到百姓的傳頌。」

神仙說:「你所說的和功德薄上的記載是一致的。上天可以賜給你官職和兒子,但是你的父母是見不到了。」

然後又取出一紙文書,給許叔微看。醒來後許叔微還記得,上面寫著:「藥市收功,陳樓間阻,殿上呼廬,喝六作五。」雖然他也覺得很驚異,卻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意思。

到了紹興二年,四十二歲的許叔微考中進士的第六名。後來又因為第五名出了其他的問題,他被提至第五名。龍虎榜上他的名字在陳祖言、樓材之間。同年他的兒子也出生,許叔微為其取名許必勝,表現出他的愛國情感。這些和在夢裡看到的文書一一吻合。

許叔微醫德高尚,為患者付出一切,不計個人得失。可是即使是這樣,有很多患者還是不瞭解他,有的患者還去責難他。有位鄉人名秋忠臣,患了外感病,發熱、頭疼同時心中煩、口渴,把許叔微請來。許叔微診脈「雖浮數無力,自尺一下不至」,就和秋忠臣說:「你這病本來是外感風寒,應該用麻黃湯,麻黃湯是解外感風寒的,但是現在身體正氣不足,要先補補脾胃之氣。」給病人開了小建中湯,加上點當歸補血,加上點黃芪補氣。

病人吃完第二天,外感依舊,於是就催促許叔微給他開點發汗的藥。那個時候粗通醫理的人都知道,外感病發汗就痊癒。病人家裡的人也都上來勸,許叔微說不行,尺脈沒有起來,還要給他補氣,接著用小建中湯。病人接著催,許叔微還是堅持。中醫認為人體正氣足才能抵抗外邪,正氣不足的話,外邪來了無力抵抗,人體平衡被打破,人就會生病。正氣足就營衛之氣足,營衛之氣就是身體裡邊的防禦系統,營衛之氣從脾胃而來,是脾胃吸收食物的精微物質,轉化成營衛之氣,肺氣將其輸佈到全身,所以營衛之氣與脾胃的關係及其密切。尺脈遲就是氣血微少,這種人發汗,身體反而會受到更大的損傷,現在只能先補脾胃,脾胃之氣足了才能發汗。但是這個道理患者不懂,就催著要發汗,說話非常不客氣,這對許叔微是一個考驗。許叔微還是堅持用小建中湯,用了六七天的時間,尺脈起來,說明正氣補足了。於是就給患者開麻黃湯,服了兩副之後,患者開始煩躁起來,大家更不理解,許叔微說:「這是正邪正在鬥爭,馬上就好了。」很快患者就出汗痊癒。許叔微沒有受其他因素所干擾,堅持正確治療,這個患者的意外收穫是以前脾胃不足,此刻被許叔微補足。

百姓都誇獎許叔微是神醫,許叔微想的卻更加長遠。當時醫生普遍治療水準不高,他認為一個名醫水準再高,能救的人也是有限的。因此他開始思考怎麼讓大家都能提高醫學水準。晚年的許叔微開始編寫歌謠,用這種最通俗的方式普及醫學知識,這本書就是傷寒百證歌,裡面詳細論述傷寒論辯證的原則及其辯證的方法。他把傷寒論打散,編成朗朗上口的歌謠,使學醫的人容易記住。近代名醫何廉臣評價這本書:「足以繼往開來,大有功於仲景者,當以傷寒百證歌為第一。」這本書後世流傳很廣,現在中醫學校的醫學生也把這本書當做重要的學習資料。他的著作還有普濟本事方傷寒發微論等。古樸的中醫,庇佑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歷史長河中的名家聖手,留下畢生心血實踐的理論及光輝的著作,不僅是中華民族,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在孫思邈真人的大醫精誠,對醫生有這樣的要求:「凡是品德醫術俱優的醫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無欲念,無希求,首先表現出慈悲同情之心,決心拯救人類的痛苦。一個德藝兼優的醫生的風度,應能使思想純淨,知我內省,目不旁視,看上去很莊重的樣子,氣度寬宏,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診察疾病,專心致志,詳細瞭解病狀脈候,一絲一毫不得有誤。處方用針,不能有差錯。」

並且引用經文說:「一個人公開地有德於人,人們自然地會報答他;一個人暗中有德於人,鬼神會報答他。一個人公開地作惡於人,人們自然會報復他;一個人暗中作惡於人,鬼神會來害他。探求這兩個方面的行為,陽施有陽報,陰施有陰報,難道是騙人的嗎?」

許叔微(10791154),字知可,號白沙,又號近泉,真州白沙(今江蘇省儀征縣)人,宋代傑出的醫學家、研究和活用傷寒論之大家、經方派創始人之一,享名醫進士之譽,百姓奉為神醫。許叔微之所以贏得世人尊重,不只是因為他的醫術高明,更在於他高尚的品德。據統計,從西元前243年到西元1911年的2154年裡,中國共發生有史可查的瘟疫三百五十二場。在與瘟疫幾千年的鬥爭中,總會湧現出拯救蒼生的大醫,老百姓敬他們為醫聖、藥王,世世代代感念其恩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