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道體論四

道體論09.02.2001元始道長
問曰:道家辯常以道為通。所言通者,就何處而辯?答曰:就體教明通
問曰:所言體者,取物盡不?答曰:既言是體,取物皆盡。
問曰:體既取物皆盡,應言塞而是體,何故但言以通為體?答曰:體據您取教,唯通。
問曰:所言教體明通者,為教即是體而明通,為教教為非體,仍能荃體而明通義?答曰:俱得。
問曰:若教非體者,體則取不盡。若教即是體,體則想取通塞,亦應以通塞為荃,何教獨荃於通?答曰:教非體者,教則不離體,言教則體。故言教非體,教即是體,而偏明通者,豈可不論於塞。但一體之上,則優劣兩明,言塞為非,顯通為是,此是教行之義耳。
問曰:一體之上,優劣兩明,教學之方皆以通為是,以塞為非者,遣人棄塞就通不?答曰:棄非是取是,居然就通。
問曰:既言總取,通塞皆是,何故遣我棄塞而就此通?答曰:就體本無修義,何所可遣。今明遣者,就教而論。問曰:所言就體以道為通,就何而辯?答曰:就教而辯。問曰:就教明通者,教之與通為即是體乎?答曰:論通則唯通無體,說體則唯體無通。
問曰:所言通者,是對塞之稱。今言塞者,為是體是教?答曰:塞非體教,亦同為教辯。
問曰:既言通塞同為教辯,所以教中唯貴於通,若偏貴通者,塞非教乎?答曰:通塞為教,所辯俱非是教何獨塞非乎?
問曰:通亦非教塞,通塞俱非,何獨教中偏荃於通也。答曰:正以教非通,故能辯通塞。一辯之中不無貴賤,何以知之達性悟理,則教顯為通。封惑守愚,則教顯為塞。教辯貴賤,竟有何疑。
問曰:如前所辯,論體則唯體無通,說通則唯通無體。通塞者,為在體外,為在體內?若在體外,則體取物不盡。若在體內,云何言通時非體?答曰:通塞不離體,辯而通塞非體,說體不離通塞,而體非通塞。
問曰:前言辯體不離通塞,而體非通塞?又曰:前言辯體無通,說通無體,今言通塞不離體,辯而通塞非體者,亦應通塞從於體辯。何故方言說通無體,論體無通?答曰:惟通體辯在義,名通不離體,就實彰稱,名實兩分義,體雙辯異同分,故為物不盡。
問曰:道為生物,為不生物?答曰:生不生。
問曰:生不生之中,其義幾等?答曰:生不生之中,略有三種。一者即用是義,義而用之,即生不生。二者道無生察受,而察受得之以通,辯從邇起,故曰道生,無心察受,故不生。三者物物自生,無道可生,故道不生。
問曰:造化之理有生,萬物之理,有優劣不?答曰:造化之理亦優劣,亦無優劣。何以得之?據其性一,可得言無有優劣,今就可分,復得云有優劣。
問曰:可分之宗,置而不論。今問據其理性則無者,云何物從理起?安得物生獨辯優劣。答曰:譬如人唾,大者如露,小者如霧,無心大小,而小大自見。
問曰:若唾有可分之性,則理處定有優劣。若唾無大小之性,則無霧露之性,而理無優劣之實也。答曰:前云互宗二義,並明性有性無,則應曉解。今就可分而辯,性則有優劣。未分之時,優劣何辯?論其無者,據在未辯。言其有者,顯就可分。言實則淳一義分,說分則體有流化。二理周圓,何所疑乎?
問曰:性有性無,理然可解。今就物差,由未通悟。形雖大小,各得其理,得理恒同,有貴賤乎?答曰:尊卑據性而言,體統則人物怛一。故南華論云:以道而觀,無貴無賤;以物而觀,自貴而相賤。又云: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問曰:言實則淳一義全,說分則體有優劣。無者據其未分,有者從其流化。今言體統人物恒一者,有人有物同差分,安得恒一等於未變淳一哉?答曰:未變理性而言差分,就形質而辯,言分則無體而不異,說體則人物而無變。豈可人物之外獨有不變乎?即事非有,非有信而可宗。
問曰:以道而觀,人物一恒,就其情隔,物有貴賤者。隔情之中,審有貴賤不?答曰:就而辯隔有貴賤。
問曰:既以道而觀,無貴無賤,以物而觀,自貴而相賤,物各自貴,人何貴乎?答曰:所言人貴者,經教旨稱,信而有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