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五臟的養生08.13.2006元始道長
立夏處於二之氣的最後十五天,火氣依然熾盛,仍要小心上火和肺部疾病。
若有上火症狀,可用通陽東加解毒散、麥冬、百合各十克,水煎服;若火熱過盛,可再加蒲公英和魚腥草各十克。
立夏之後日照時間更長,而天氣變暖的速度也會加快,這個時候,陽氣越來越重,多喝水以退熱降火滋養陰液。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而養陽重在養心。此時胃病較易發,要注意防範。
立夏節氣常常衣單被薄,即使體健之人也要謹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輕易運用發汗之劑,以免汗多傷心。因血汗同源。
一、養生重養心,天熱宜戒怒
夏三月(農曆四、五、六月)是草木繁盛萬物秀美的季節。這時,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陰陽之氣相交,萬物開花結果。人們應該晚睡早起,面對白天燥熱的天氣,也要心態平和。順應萬物生長,使體內的陽氣能夠向外散發。
故立夏養生要注意養心,四季中夏天屬火,火氣通於心,加上氣候炎熱,汗液外泄,易耗傷心氣,令人煩躁不安。要靜養,避免大量出汗,汗出傷陽。在飲食方面,也要堅持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的原則,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粗糧。
醫學源流論曰:「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在中毉文獻中,對心解釋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血肉之心即指實質性的心臟;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活動的功能。醫學入門曰:「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
「心為火髒,燭照萬物」故凡脾胃之腐熟運化,審陽之溫煦蒸騰,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謝、汗液的調節等等,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其二,心與夏氣相通應。即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是相互關聯、相互通應的。心通於夏氣,是說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提醒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保養心臟。也只有在夏季養好了心,固好了氣,才能避免出現腦梗、心梗等高危病症。
二、迎初夏,養心脾
道醫認為:暑為陽邪,最能消耗人體的能量。有些人一到夏天,總是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在室外呆久容易中暑、暈厥。這是因為在暑天到來之前沒有注意補足氣血,心腦血液供給不足,才會發生這種情況。
夏季在五行屬心,心屬火,這段時期心火正旺卻不盛,正是心火生脾土的好時候。在養心同時也要注意提升脾胃功能,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它們功能強了,氣血也就充足。有儲備充足的能量,就再也不怕炎熱酷暑帶來的危機了。
三、宜靜養,防濕邪
立夏後晝長夜短更為明顯,此時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應重視靜養,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
老年人要注意避免氣血瘀滯,以防心臟病的發作,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
隨著空氣中濕度加大,人體也容易感覺沉重、困倦。這是因為濕為陰邪,性質黏膩、穢濁,容易阻遏氣機,從而影響體內氣的運行。因此,預防濕邪致病也是此時節的重點工作。
在飲食方面應以低脂、低鹽、清淡為主,選擇一些健脾祛濕、生津養肝的食物。如蜂蜜、山藥、薏米、芡實,可益氣養陰,健脾除濕。
四、扶陽方,補陽氣
按照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論述,「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
夏季氣候炎熱萬物生長,陽氣在外陰氣在內,這時人的體表是熱的,身體內部是涼的,因此夏季最容易傷人體的陽氣。
有些人不懂養生,致使現在陽虛的病人非常多。自從冰箱和空調的出現,人們很容易獲得和節氣相反的東西,夏天喝冰水和啤酒、吃涼的水果,吹空調等。
五、夜臥早起順應陰陽變化
黃帝內經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進入立夏後,人們明顯感覺晝長夜短了。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人們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睡眠方面適宜晚睡、早起,以保證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及充足的體力,讓身體平和過渡到夏季。
立夏前後氣候變化比較顯著,早晚溫差大,人們容易得病。在這樣的情況下,過分消耗體力的運動會給身體帶來一定損傷。正確的做法是,適當做一些有氧運動,每次幾十分鐘,讓身體微微出汗就可以了。立夏到來,除了天氣變化,人們的生理狀態也發生改變,應該注重適量運動,可選擇相對平和的運動如太極拳、太極劍、散步、慢跑等。不可過度出汗,運動後要適當飲溫水,補充體液。
六、增酸減苦補腎助肝
立夏過後,天氣變熱,人們會覺得煩躁上火,食欲也會有所下降。因此,立夏的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具體說來,飲食應清淡,以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可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一併煮粥,擱涼後食用,能起到健胃、驅暑的功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