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為肝膽有熱所致。口感苦者常兼有頭痛、眩暈,苔薄黃、脈象弦數等症候,治宜清瀉肝膽鬱熱。
方藥選用龍膽瀉肝湯:龍膽草15克,柴胡、澤瀉、車前子、木通、當歸、梔子各10克,生地、黃芩各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日服二次。
口臭09.01.2008元始道長
口中出氣臭穢,自覺或為他人所聞。一般有三種情況:
1.胃火上蒸,舌紅或口舌糜爛生瘡,或牙齦腫痛,口氣熱臭,並兼有口渴喜冷飲,尿黃便乾,苔黃等症狀。治宜清瀉胃火。方藥選用三黃瀉心湯:大黃、黃芩各10克,黃連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日二次。
2.胃腸食積,口臭如酸腐,或夾有生食味,伴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噯氣腐穢,舌苔垢膩等傷食症狀。治宜消食化積。可用中成藥保和丸或山楂丸吞服。每日二次,每次九克。
3.平時不注意口腔衛生,患有齲齒或口腔炎症。可用黃芩、藿香、石膏、生地各10克,甘草4克,煎水漱口。
口酸09.01.2008元始道長
口中自覺有酸味,但並無酸水吐出。多為肝膽之熱乘脾所致。口感酸者常伴有胸悶脅痛、噁心、食後腹脹、舌苔薄黃、脈弦等症狀。治宜瀉肝和胃。
方藥選用左金丸與六君子東加減:黃連、吳茱萸、茯苓、白術各10克,人參、甘草各8克,陳皮15克。每日一劑,日服二次,水煎服。
口淡09.01.2008元始道長
口中味覺減退,自覺口發淡而無法嘗出飲食滋味,多伴有食欲不振等症狀。臨床上主要分為脾虛和濕阻兩型。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氣短,腹脹便溏,舌淡脈弱等脾虛症狀,治宜益氣健脾和胃。
方藥選用六君子東加砂仁、焦穀麥芽等。後者可見口淡黏膩,噁心胸悶,苔膩脈濡等濕阻脾胃症狀。治宜芳香辟濁,化濕醒脾。
口甜09.01.2008元始道長
又稱“口甘”,多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臨床上,分為脾胃熱蒸口甜和脾胃氣虛口甜。前者多因過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內熱或外感邪熱蘊積於脾胃所致。表現為口甜而渴、喜飲水、多食易饑,或唇舌生瘡、大便幹結,舌紅苔燥,脈數有力等。治宜清脾瀉火。
方藥選用瀉黃散:藿香15克,梔子、石膏各10克,甘草8克,防風2克;或清胃散:黃連、當歸、升麻各10克,生地、丹皮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後者多由年老或久病傷及脾胃,導致氣陰兩傷,虛熱內生,脾受津灼所致。表現為口甜而幹、氣短體倦、不思飲食、脘腹作脹、大便時幹時軟。治宜益氣健脾,和胃養陰。
方藥選用益胃湯與四君子東加減:沙參15克,麥冬、玉竹、白術、茯苓各10克,生地、藿香各12克,砂仁、炙甘草各8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口鹹09.01.2008元始道長
多為腎虛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軟、頭昏耳鳴、五心煩熱、盜汗遺精、苔少、脈細數等症狀,屬腎陰虧損,虛火上炎,即腎陰虛口鹹。治宜補益腎陰,滋陰降火。
方藥選用知柏地黃東加減:知母、黃柏、山藥、丹皮、茯苓各10克,熟地15克,山茱萸、澤瀉、附子12克,肉桂8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日服二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