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日 星期六

傳統五禮

中華傳統五禮05.01.2020元始道長
中國的禮儀文化源遠流長,早在西周時期,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就已十分完備,其禮儀制度周禮,被後世奉為古制,延續了幾千年,周禮中對禮法,禮義作了權威的記載和解釋,並制定禮儀制度的基本結構,將劃分為五類,稱為五禮,後世修訂禮典,大體都依吉凶軍,賓嘉五禮為綱,對歷代禮制有著深遠的影響。
吉 禮
中國古代宇宙觀最基本的三要素,為天、地、人,禮記禮運稱:「夫!禮,必本於天,肴於地,列於鬼神」。
吉禮為五禮之冠,即祭祀之禮
周禮春官宗伯記載:「以吉禮祀邦國之鬼、神、示()。」
為敬奉神與鬼的典禮,祭祀物件分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類。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廟等禮儀活動。
天神
祀天神時,只能由天子來祭祀,天子選擇在冬至這天,陰盡陽生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圓形的祭天之壇(陰陽五行中南方為陽位),祀昊天上帝。
第二等為祀日月星辰
第三等祀除第二等之外,凡是職所有司、有功於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等。
此外還有祈谷於天的雩祭。雩祭分為「常雩」和「因旱而雩」兩種。常雩為固定的祭祀,即使沒有水旱之災,都會在固定的時間進行祭祀。
常雩的時間,左傳曰「龍見而雩」。所謂「龍見」,是指蒼龍七宿在建巳之月(夏曆四月)昏時出現在東方,此時萬物始盛,急需雨水,故每年此時有雩祭。
「因旱而雩」是指因旱災而臨時增加的雩祭,多在夏、秋兩季,雩祭的對象,除上天外,還有「山川百源」即地面上的水源。
祀天神的各種儀式
與祭祀用品都經過精心設計,一名一物,無不含著深意和敬意,在祭天儀式中,通過虔誠地祈福,希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地示
遠古時已有對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長五穀,養育萬物,猶如慈愛的母親,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說法。
地示時,也依照尊卑分為三等。
第一等為社稷、五祀、五嶽。社為土地,稷為百穀之主;五祀在此為五行之神;
第二等為山林、川澤。此類祭祀的對象還包括社稷、城隍、四方山川、五祀、六宗等,主要祭祀四方的大河、大山;
第三等是四方百物。所謂四方百物指的是,掌管四方百物的各種小神,包括戶、灶、霤、門、行等五祀。
禮記月令說,春祀戶,夏祀灶,中央祀中霤,秋祀門,冬祀行。此五者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厚於民生,故要祭五者之神。
人鬼
祭祀人鬼,主要是對祖先的祭祀
祭必於廟,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昭、穆是指宗廟的排列次序,各個廟都向南,昭廟在左穆廟在右,依次排列。
小雅天保說:「禴祠嘗烝,於公先王。」禴、祠、嘗、烝分別是春夏秋冬四時的祭名,所謂四時祭,就是每逢歲時之首,用時令蔬果祭祖。
對父祖的祭祀還大量集中在喪禮中,有奠、虞、卒哭、袱、小祥、大祥、禫等名目,甚為複雜,並包括歷代帝王、先聖先師、賢臣、先農、先蠶、先火、先炊、先醫、先卜等。
關於先聖先師的祭祀,中國古代重視禮教,對於在倫理教化上有突出表現者,即所謂「禮樂讀書」之官,國家將其納入祭奠「先聖先師」的祀典。最初的祭奠沒有特定的物件,至漢代先聖定為周公孔子定為先師。到唐太宗時期,尊孔子為先聖。此後,孔子在祭祀中的地位再也沒有變化。配享先師的人,後來漸漸增加到四配、十哲。四配為顏回、曾參、子思、孟軻;十哲指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宰予、子貢、冉有、季裡、子游、子夏(後來顏回升為配享後,升顓孫師為十哲之一)。他們都是孔門弟子中非常優秀的人。到清代,增加有若朱熹為十二哲。此外,在孔廟中還有一些受祭者,他們的級別低於四配、十二哲,被稱為先賢(仍是孔門弟子)先儒(歷代儒家傑出學者)。祭祀這些先聖先師地點在學宮孔廟,每年春秋行祭祀大禮。
嘉禮
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嘉禮親萬民。」嘉禮為古代禮儀中內容最豐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襲,下至鄉飲酒禮,婚冠、賀慶等無所不包,其最主要的內容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之禮,脤膰之禮,賀慶之禮,即位改元禮等。
關於嘉禮,鄭注云:「嘉,善也,所以因人心所善者而為之制。」嘉禮旨在規範秩序與導正人心。周禮中嘉禮的幾項內容,後代也有不少變化。這裡從饗燕、飲食、冠、射、鄉飲酒、養老優老等幾個方面略加介紹。
饗燕飲食之禮
1.饗燕禮
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上古時,饗、燕是有區別的。饗禮太廟舉行,烹太牢(祭祀時使用的祭品)以飲賓客,但並不真吃真喝,有一定之規,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禮寢宮舉行,亦有一定之規,燕,通,為吃喝之宴。
2.飲食之禮
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這裡說的飲食也是宴飲,通常專指宗族之內的「宴飫」,而不是日常家居的飲食。宗族兄弟合族宴飲,大抵有兩種,一種逢祭而宴,一種以時而宴
冠禮、笄禮
冠禮
冠禮是成人禮,是給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禮儀。在氏族社會,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要參加一種「成丁禮」,這樣才能成為自己部落的正式成員,享受應有的權利和履行應盡的義務。冠禮應當是從這種「成丁禮」演變而來。
禮記冠義說,冠禮是「成人之道也」,「將責成人禮焉也」,要按照「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四個方面的禮的規範加以約束,使之成為具有「孝、悌、忠、順」完美品德的人。故古人重冠禮,行之於宗廟,告於先祖,民族之新生命,已由幼苗而長成,負擔繼往開來之責任。
笄禮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十五歲許嫁之時舉行笄禮,結髮加笄。結髮是將頭髮梳成髮髻,盤在頭頂,以區別童年時代的髮式。梁代賀瑒說,笄禮由主婦為笄者結髮著笄,由女賓以醴酒禮之。女子到了二十歲,雖然還未許嫁,這時也要舉行笄禮,表示今後要以成人相待。
宋史禮志記載,公主舉行笄禮後,聆聽訓辭:「事親以孝,接下以慈;和柔正順,恭儉謙儀;不溢不驕,毋詖(偏頗,邪僻)毋欺;古訓是式,爾其守之」。然後,笄者再接受皇后、妃嬪的祝賀。
笄禮至明代即廢而不用。民間女子婚嫁時將頭髮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與婚前髮式明顯不同。這也算保留了些許笄禮遺風。
射禮
射禮有四種。
一是大射,即天子、諸侯祭祀前選擇參加祭祀人而舉行的射禮;
二是賓射,即諸侯朝見天子或諸侯相會時舉行的射禮;
三是燕射,即平時燕息之日舉行的射禮;
四是鄉射,是地方官為薦賢舉士而舉行的射禮。
射禮前後,常有燕飲。鄉射禮也常與鄉飲酒禮同時舉行。大射前燕飲依燕禮,納賓、獻賓、酬酢及奏樂歌唱娛賓,宴畢而後射。
投壺之禮
與射禮相仿的還有投壺之禮。有人推測投壺乃是射禮的變異,或者由於庭院不夠寬闊,不足以張侯置鵠;或者由於賓客眾多,不足以備官比耦,因而以投壺代替彎弓,投壺,以箭矢投入壺中為勝。以樂嘉賓,以習禮儀。
鄉飲酒禮
鄉飲酒禮是敬賢尊老之禮。
周禮地官鄉大夫說:「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鄉老及鄉大夫,帥其吏與其眾寡,以禮禮賓之。」
鄭玄歸納鄉飲酒禮的意義有四項:一是選拔賢能;二是敬老尊長;三是鄉射,即州長習射飲酒;四是卿大夫款待國中賢者。(儀禮鄉飲酒禮孔疏)鄉飲酒是基層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養老、優老之禮
我國有養老、優老的傳統,古禮中對此有詳細規定。禮記王制說:「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九十使人受。」這雖是儒家的理想制度,但對歷代都有很大影響。
優老是指對老年人的優待政策,往往由國家頒佈律令加以施行。如在田役方面,規定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家庭中可免除一名男丁的田役;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全家免除田役。在道路交通方面,規定車輛、行人見到老人要主動讓路躲避。在刑律方面,規定七十以上不得為奴,八十、九十雖然有罪,亦不加刑。北魏時,還有為高年老人授名譽官職的辦法,也表示了一種恭敬之意。
康熙時又規定,給百歲老人「升平人瑞」匾額,賜銀建牌坊;節婦百歲給「貞壽之門」匾額,也賜銀建牌坊。歷代養老、優老的法令和規定,表現了社會文明與進步的一個方面。
小結
古禮者,履也、體也。實踐謂之履,即人生行為之法則,立本謂之體,即民族、國家、社會、家族等人群之秩序。
時至今日,由於各種原因,丟失了很多可以承載中華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氣度的傳統。「儀禮」就是其中之一。
「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種寓教於「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有著民族特有的人文傳統。禮樂文化強調秩序與和諧,故而回歸民族文化傳統,無疑將增添中華民族屹立風雨的底氣,給浮躁庸俗文化有氾濫趨勢的當今,注入一股雅正的新風。
誠然,如今時代不同,對古人追求的「禮義」不需要完全生搬硬套,然而按照「禮」的內涵,恭敬而恰如其分地發揚,對中華傳統文化而言便是一種可貴的傳承,衷心希望中華優秀傳統禮儀,能得到更多的關注和發揚,國家昌盛繁榮,民風淳樸溫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