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元子修真辯難04.11.2012元始道長
序
羲皇道渺,厥旨幽深,火記六百篇,淪作趨避塵事而設。
東漢魏伯陽真人出,准易精義,著為參同契,徐從事等,從而箋注之,黃老丹學乃彰。
漢晉以來,得其粗而遺其精,流為採取旁術,禍延至今。
棲雲山悟元子,姓劉名一明,以儒入道,博覽群書數十年,窮理盡性,由參悟透入三易,著書一十三函,而易居其四。
道德經會要一函,參悟直指一函,西遊原旨四函,指南針一函,會心集一函,指南三書共一函,知其名,未見其書。
今春正月,新安鮑生,名蘭浦、字淦亭、號昆峰、派名陽用;從事玄學久矣。孔君昭璞授之書,交采抽添結圓之旨,行承亦有日。
以余曾遇至人,折節事餘,幾六年也。至日,乃以悟元子著修真辯難全編,印證於余。始得反復探討。
書為湖北長春觀主崔名教淳律師,募梓悟元子全書之一,上下共二卷,上有崔序,序言是書前編;言簡義該,意在學者先識正途,不致惑於淫辭邪說,誤入旁門外道,以害性命大事,是故言愈淺近,則道愈顯明,雖略讀書粗識字義者,亦可尋蹤而入,由淺及深,最為初學切要之書。
崔知論及此,故能發願首刻是書,續為盡刻所著,乃為圓願。
崔之護道傳宗,此功此德,倍於悟元子矣。不有崔刻,何由廣佈!他日得是書而因入正宗者,留則度師,而崔乃引進者矣。
不知頂禮而罔閱是書,必妄人也。要知是書得成,乃由讀破萬卷而來者,則其所著三易等書,不有數十年苦學,斷難發洩者也。
然即是書而論,惟於玄關一竅,致開功訣未備,則於虛空大交大媾,從何入手?所謂坤方不死之人,從何會面乎?如是則全部無用矣!
余感作者刻者一片婆心,千古一遇奇緣,余既有所聞,淦亭請問甚殷,不敢自秘,爰為採擇師傳,謹述補於問答則中義泄未備下,似注非注,似批非批,上以求印於悟元子,下以請證於得讀是書者。
書垂成,恍惚感至悟元長者,為易一答,諭非原本,易自從學某手,余述云云,均沐印證,可易是書為某子修真辯難參證,語畢遂隱,燈光黯然,乃坐夢耳。
既覺香氣猶存,而非蘭非麝,爰立注於原答之下,不敢為真,亦不敢為幻,三才本一氣,萬古本同心,余即悟元子,悟元子即余,又何異焉!
書成,爰並識諸序,以告鮑生,鮑生閱是書,慎毋勿如昔揣,是書乃吾宗之至寶,當如東漢魏氏書讀之。若得三易注略各種,幸即示我。
道光九年春二月吳興後學金蓋山人閔一得謹序。
原序
金城唐介亭先生來武昌,見示璞素老人所著道德會要諸書,並留存觀中,以為有志修真者法。中有前後辯難一書,衲反復熟讀,悅其前辯,言簡義該,意在學者先識正途,不致惑於淫辭邪說,誤入外道旁門,以害性命大事,是故言愈淺近,則道愈顯明,雖略讀書粗識字義者,亦可尋蹤而入,由淺及深,最為初學切要之書。
慈悲之德,不其大歟。
然蹤其所著各書,卷帙浩繁,重刊不易,明經秦瑤圃先生,乃雅意捐資,以廣流傳。是則為塔合尖,廣種功果,實衲之私心而虔祝者。書目並載於後,謹為條其厓略,弁諸卷首。
嘉慶十六年三月長春觀道衲崔教淳璞然子序。
悟元子自序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又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夫!理即道也,道即理也。陰陽之道即性命之道。
此理此道,位天地而育萬物,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最幽最深,至精至細。
知之者,成聖成仙成神;迷之者,為人為物為鬼。然不得師訣,千譬百喻,以有形無,以實形虛。
或露枝條,或泄根底,甚難窮究。加之後世旁門曲徑,穿鑿聖道,紊亂仙經,各說其說,各是其是,認真經書之喻言,埋沒古人之本意。或流而為閨丹,或誤而為爐火,或執其色身,或著於空寂。
邪說謠辭,流行宇內。即有一二志士,滿眼針刺,兩耳梆鈴,聰明無施,主意不定。一入網中,終身難出,此予辯難之所由作也。
辯何難?辯其似是而非、似真而假之難;辯其古人托言隱語、指象畫形之難。其中天道聖功、性命源流、藥火是非,無不一一分晰。書成之後,又恐頭緒渙散,語句冗繁,閱者不能會通一貫,故外著二十六條,名曰修真後辯,撮其大要,分出題目。言淺意顯,文簡理明。去譬喻而就實義,削枝條而拔根蒂,庶乎同道者見之,一目了然。
於陰陽性命之理,可以極深研幾,深造自得而無難矣。
籲!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時嘉慶三年歲次戊午三月三日,棲雲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自序於自在窩中。
悟元子自著後序
莊子謂大道不稱,大辯不言。
蓋以道本無名,有何可稱?道本無形,有何可言?稱且不可,言且不可,更何可辯?然世有稱道者,有言道者。一自有稱,則是非混雜,而道不真矣;一自有言,則邪正相爭,而道有假矣。稱道不真,言道有假,不是稱道,反是謗道;不是言道,反是埋道。謗道埋道,塞修真之門,阻行道之路,為害最大,此予不得不強辯,以破其稱之不真;不得不細辯,以辟其言之有假。辯不真之稱,則不可稱之道,學者可不難於漸悟;辯有假之言,則不可言之道,學者可不難於默會。
難悟者能使自悟,難會者能使自會,此前後辯難之存心也。
雖然,既辯矣,謂之無言可乎?既有言矣,謂之無稱可乎?既有稱矣,既有言矣,猶辯不真之稱、有假之言,可乎?
人亦稱矣,我亦稱矣;人亦言矣,我亦言矣;焉知人之稱者真乎,我之稱者不真乎?
焉知我之稱者真乎,人之稱者不真乎?
焉知人之言者假乎,我之言者不假乎?
焉知我之言者假乎,人之言者不假乎?
誰真誰不真,誰假誰不假,是在不稱道、不言道者,見而自知之,吾烏乎辯?
悟元子再序。
棲雲山悟元子修真辯難前編參證(一)
桐城劉一明先生 著 金蓋後學閔一得 參證
大清乾隆壬寅中秋之夜,月朗星稀。悟元默坐棲雲峰頂,神入恍惚杳冥之鄉,形歸虛無寂寥之境。〔即境通玄,門開山見,從而深入,何等活潑!個中正子、活子躍如昭如矣!學者莫作序事文看過〕
眾弟子侍側,候至中宵,一弟子啟而問曰:「師不動搖,無聲無臭,其悟道乎?其坐忘乎?」三問而三不答。〔非序事,乃假點此刻玄用耳!師是師,不作悟元子會,當作眾弟子侍側會,則得此則師字義矣!其旨腦在不動搖,無聲臭,故能由悟入忘。而中宵之一,乃啟而問,問有著落。子字非虛文,子動而口現於門下矣!故必三問而三不答,答在其中矣!
是明明一幅陽動寂采,無上玄況圖像也。
二千五百人曰師。師無動搖,師無聲臭,有一以視之。
一者誰?子中之悟元子。要知一子之啟,啟自門內者也。
厥口有三:曰天曰地曰人。
三而一則得,一而三則失,故此三問三不答。答字大有玄義。不歸於一,則答失所歸,烏乎可?吾故曰:三問而三不答,答在其中。學者審之〕
弟子復請曰:「師不發一言,毋乃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汙,不足與語乎?」悟元熟視良久,從容而告曰:「此非爾所知也。」〔此則是假問答從明妙義,以後亦然者,毋庸言外探討。此則玄意,蓋示門下當自靜省,故熟視良久,而仍告以非爾所知云〕
弟子問曰:「敢問其故?」悟元曰:「吾將以天地為逆旅,以日月為過客,以萬物為遊絲,以世事為夢幻,以人情為寇讎,以富貴為浮雲,以形骸為桎梏,以四大為枯木,以六根為孔竅,以身心為灰土,何動何搖?何聲何臭?」〔是僅答其所以能無動搖,所以致無聲臭焉耳!其實即是學啟玄關初步功法。悟元子極欲點破,無如世眾正在沉溺,急切棒喝,無從下手。故姑以放下身心入門,而逗有借假修真妙用,乃在於以六根為孔竅也。蓋言看達一切,心志斯一。我於斯時,即從六賊孔竅,透入希夷神域耳!無如學者不悟何?是乃舉世通病,法惟導之使由而已〕
弟子曰:「如師所言,一無所有乎?」悟元曰:「安得無有?」弟子曰:「所有者何?」悟元曰:「惟知有道耳!」弟子曰:「然則道無為乎?」悟元曰:「安得無為?道有體有用,有進有退,有逆有順,有急有緩,有止有足,有始有終,有先有後,有爻銖,有層次,有變化,有等等大作大用,安得無為?」弟子曰:「弟子入道多年,閱盡丹經,參訪多人,毫無一知。望師慈悲,稍開茅塞。」悟元曰:「道為天地所秘,鬼神所忌,非可立談。若非齋戒,不得妄聽。」弟子拜退:一、四大不著而身齋。
二、諸慮俱息而意齋。
三、回光反照而眼齋。
四、聲音不入而耳齋。
五、香臭不到而鼻齋。
六、是非不動而舌齋。
六齋已畢,復進而請曰:「弟子齋矣!敢問其道。」悟元曰:「未也,尚有一齋未完,如何敢問?」弟子曰:「六齋之外還有何齋?祈師指明。」悟元曰:「尚有心境一齋,此一境,其穢汙更甚六根。六根為外賊,有時而來,有時而去。心境為內賊,此境有識神居之,為萬劫輪迴之種子,此境不齋,六齋無益。」弟子大驚而退。〔莫謂六齋無益,第此六齋,皆屬有心。齋至於心,出諸自然,亦得謂之克齋矣!此六齋也,一一出諸自然,則可名心齋也矣〕
於是掃淨萬緣,離種種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片刻之間,如凍冰解散,毫無滓質。複誠敬跪前,位而問曰:「蒙師慈悲,已齋無齋,無齋可齋;齋之不齋,不齋而齋;不齋誰齋,誰齋其齋;齋者不齋,不齋是齋;知齋非齋,齋無可齋;若欲真齋,齋不見齋;齋既無齋,何用強齋?」悟元子曰:「爾知齋矣!爾已齋矣!可與問道,可與聞道。」〔功到此際,道體全現,一點即悟。若令從此體認,而仍有無不立,人法雙忘,造至無所無邊,自入無量化域,身機心機,自與造化合一。更令散齋七七,不失此況。待到時至,隨機應點,自已身證自然,而六通具足,何先天之或昧,而胎有不結不圓乎?如是開導,大可頓超無上知德。惜僅允以知齋已齋,可以問道聞道,不為當下點破,又不為加鞭策進,或即座前面試,相機棒喝,自必一了百當,乃竟坐失此機,惜哉!
蓋此種高弟,能自勉,能精進,其去生知,僅隔一線耳,餘惜未之遇。餘若遇之,餘必乘機踏入,是乘其銳,巧以接引,必奏奇功者也。縱或有阻,而玄關一竅,必自大開而常開;採取、結養、脫化等等,乃可隨問隨點;總以無住無所,覺而勿著為用焉耳!悟元先生豈不識此?蓋亦設此問答,以明至道,未必有此高弟得遇焉!有則未必如此失機者也。〕
問曰:「何為道?」答曰:「道者,先天生物之祖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包羅天地,生育萬物,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在儒則名曰太極,在道則名曰金丹,在釋則名曰圓覺。本無名字,強名曰道;擬之則非,議之則失;無形無象,不色不空,不有有無;若著色空有無之象,則非道矣!「〔按所答,道之本體,和盤托出,則此金丹大道,學者知所從事矣!其旨腦在一無著,覺而勿著,便是矣〕
問曰:「道既無形無象,是渾然一氣,何以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答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就道之用言;無形無象,是就道之體言。太極未分之時,道包陰陽;太極既分以後,陰陽生道。若無陰陽,道氣不見。惟陰陽迭運其中,道氣長存,曆萬劫而不壞。在先天則為道,在後天則為陰陽。
道者,陰陽之根本。陰陽者,道之發揮。所謂太極分陰陽,陰陽合而成太極,一而二,二而一也。」
問曰:「太極分陰陽,是即兩個陰陽矣!何以古人又言兩重天地、四個陰陽乎?」
答曰:「兩重天地,先天後天也。四個陰陽,先天後天陰陽也。先天陰陽以氣言,後天陰陽以質言。先天陰陽,太極中所含之陰陽;天陰陽,太極中生出之陰陽。金丹大道,取其氣而不取其質,於後天返先天,故曰先天大道。」
問曰:「先天後天陰陽各有分界,何以又雲後天中返先天乎?」答曰:「先天一破,生出後天陰陽;而後天陰陽,一動一靜,其中又生先天。至人於此後天中,採取所生一點先天之氣,逆而運之,返本還元,複全太極之體,故曰還丹。」
問曰:「陰陽既分先天後天矣,何以又有內陰陽、外陰陽之說乎?」答曰:「內陰陽,即後天之陰陽,生於形體。外陰陽,即先天之陰陽,出於虛空。形體陰陽,順行之陰陽,天地所生者也。虛空陰陽,逆運之陰陽,生乎天地者也。所謂內外者,以用言耳!」
問曰:「陰陽既有內外,五行亦有內外否?」答曰:「五行從陰陽中出,陰陽有內外,五行安得無內外?如十天干、十二地支,五行皆二。以天干而論:丙為陽火,丁為陰火;甲為陽木,乙為陰木;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為陽水,癸為陰水;戊為陽土,己為陰土。以地支而論:亥水為陽,子水為陰;寅木為陽,卯木為陰;巳火為陽,午火為陰;申金為陽,酉金為陰;辰戌二土為陽,丑未二土為陰。
陽為外,屬於先天;陰為內,屬於後天。此先後天之所分,內外藥之所別也。」
問曰:「內藥了性,外藥了命,乃是修持性命,各有時節矣。
易曰先天而天勿違,後天而奉天時,則是逆施順運,兩不相關矣!何以入藥鏡云先天氣,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也?」答曰:「祖師慈悲,分明說了,爾自不悟。
夫!內藥了性,即後天而奉天時;外藥了命,即先天而天勿違者。用逆道,先發制人,所以奪造化而結丹。奉時者,用順道,天然火候,所以融五行而脫丹。前後兩段功夫,故曰性命雙修;內外一齊修持,故曰逆順並用。」
問曰:「性屬陰,命屬陽,是太極所分之陰陽乎?」
答曰:「此有分別。性有氣質之性,有天賦之性。命有分定之命,有道氣之命。氣質之性,分定之命,後天有形之性命。天賦之性,道氣之命,先天無形之性命。修後天性命者,順造化;修先天性命者,逆其造化。大修行人,借後天而返先天,修先天而化後天,混而為一,性命凝結,是謂丹成。性命者,陰陽之體;陰陽者,性命之用。但有真假之分,先後之別,惟在辯的詳細,認的分明耳!」
問曰:「性命必賴陰陽而後凝結,則是有陰不可無陽,有陽不可無陰,何以又有群陰剝盡丹成熟之說?到底用陰乎?不用陰乎?」答曰:「所用者,真陰真陽;不用者,假陰假陽;真陰真陽為先天,假陰假陽為後天。先天成道,後天敗道。」
問曰:「何為真陰真陽?何為假陰假陽?」答曰:「陽中之陰為真陰,陰中之陽為真陽,此所用之陰陽,古經所謂陰陽得類者是也。亢陽無陰為假陽,孤陰無陽為假陰,此不用之陰陽,古經所謂孤陰寡陽者是也。」〔惜此節所泄類字,未為透頂泄出。蓋此精義,先聖所秘,故僅引丹經曾泄者歟!然此義泄不徹透,後之學者,仍在荊棘中也。余故於陰符經玄解正義中述示焉!無如唱和絕少知音。
噫!丹經所謂同類易施功,非種難為巧,此兩句訣法備矣!味此類字,知在先天中討同類。大地生人,龍虎無量,其中合星合潮者,亦自有無量數可接可取,第以見不見為可否焉!此道惟吾北宗得之。其謂種者,義更精矣!不知徹用種義,適合水火空煮之譏。
見此批者,幸勿草草看過。然此采法,豈僅不寬衣不解帶哉!鄞鄂寬廣,百里之內,不面不期,如磁吸鐵,而邇若同座也。
惟玄關竅開者,行乃不妄,亦不幻也!〕
問曰:「陰陽交感,天地自然之道,何以有孤寡?」答曰:「吾亦曾言矣!陰陽交感,即是真陰陽,不交,即是假陰陽,其真假,在交與不交上分別耳!」
問曰:「陰陽既有交感之道,則道出自然,何待修持?」答曰:「後天陰陽,有時而交,有時而不交。聖人先天學問,順中逆運,使長交而不散,所以人能勝天而不為陰陽所拘。」〔謹按是答,當循馬丹陽還原秘旨功法,不入歧途,謂須深耕以置種,浸灌無虧,所以待時也。已而人機齊應,是為天人合發,乃可假幻以勾玄。
個中反復,鬼神莫之測。不假混沌片時,得不圓成,不置身心局外,必有飛走等虞。鐘祖處之泰如,呂祖得而三失。
訣惟清和兩字,以濟以調,乃得四季長春,人定勝天也。其即所謂先天學問歟?
蓋以節節事事而先於天,乃得時至不落於後,切勿胡思雜測,致入歧途,而悟元子述既及此,不為和盤托出。餘恐後學,仍在荊棘中求生計,故為述而補之〕
問曰:「陰陽之交,在內乎?在外乎?」答曰:「然。後天陰陽在內,先天陰陽在外。在內出於自然,在外出於作為。」 〔若論後天之交,全在逆施,而答曰自然;先天之交,全在無為,而答曰有作。是猶貼兩色身之內外言歟?抑貼兩幻法身氣感之內外言歟?以貼兩幻論:陽幻藏有先天陰,陰幻藏有先天陽。若從先天,則當逆施,故曰有作;若從後天,則入順行,故曰自然。如是之答,謂之泛答,似非悟元子之本旨。應從幻法氣感而言,方有精義。
蓋按丹法:有形有象者,曰後曰內;無聲無臭者,曰先曰外。
當其兩幻相值,神凝氣結,出之自然;鬱而外透,達於虛際,亦出自然;已而太極應感,沛然元注,充乎兩幻,個中玄況,筆難罄述。
呂祖三還三失,正此時至焉!
必須步步合作,乃得泰定。是乃悟元子所述有作之宗旨,學者慎勿泛泛體之〕
問曰:「在外陰陽,必不關乎我身,或謂在天地,或謂在彼家,是否?」答曰:「愚人不明在外之義,或吐納天地雲霞等氣,或採取婦女紅鉛梅子濁血,棄正入邪,做孽百端。殊不知外者,包羅天地,不屬於我之謂。
有生之初,原是我家之物,因先天一破,假者用事,真者退位,日遠日疎,與我無涉,所以為外。這個秘密,不遇真師,難以識認。」〔按:所辟是也。然以秘密之物,端從同類中求之,曰內曰外,乃從現前而言,其實是一物,何有陰陽內外哉!行從先天立腳,天地日月雲霞紅鉛梅子等等,質皆是假,氣皆是氣,氣豈類外氣哉!古哲縷示,皆有妙用,第非初學所能,更非執著者可得。惟能步步不離先天,從頭尋討先天之先。玄關八達,觸著撞著,無不先天,如一亮紗大羅羅帳,物物珍珍,洞明洞見。只須具得千手千眼,隨意檢收。向所失物,全在此中。然不得遇真師,囑開玄竅於前,具此千手千眼法身於後,從何識得?悟元子秘之不泄,余故述以補之〕
問曰:「先天之物與我疏遠,則必一身純陰,不得執此身而修。何以易有不遠複以修身之說?」答曰:「大道不離此身,亦不執此身。在外求之,非我同類,便是入於邪道;在我求之,一已純陰,便是著於後天,是特有法在,能使無者而複有,去者而仍來,所以謂還元返本。」〔按此答云云,已詳前批;前批云云,正是此答特有之法。學者可詳味之,誠行無不驗也。究此特有之法,還自齋心一訣入手。此訣習透,然後循行馬祖所授口訣,加一恒字可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