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7日 星期六

道家仙道


道家仙道09.13.2010元始道長
所謂道家是以老子和莊子的思想為宗脈,是春秋戰國時期興起的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學派之一。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國傳統的兩大派系之一,與儒家相互激蕩,相輔相成。
儒家是入世之學,主要作為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於社會。就個人來說,偏重個人的品格修養;道家是出世之學,主要修為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於個人,而且偏重於個人的精神層面。
道長認為: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儒家是表,道家才是真正內在。儒家其實是吸收了道家思想本質的,道教都是在以道為本質上出現的。可以說整個中國傳統文化,其實是道家的文化骨子。
關於道教,現在瞭解的人相較之下還不算太多。關於道長,更多人的意識仍然停留在出家道長,不結婚不吃肉,深山修行不問世事的階段。
人們更願意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當作崇拜的標竿,把自己無法過上的生活稱為世外桃源,把自己世俗心態外的善良、美好,視為靈魂的昇華。這一切美好的假像,唯有附加在一位出家不問世事之人身上,才方顯完美。是天真還是無邪,是自我激勵,還是自我欺騙?就好比,一個至理名言、人生大道理,百分之八十的人心中都是知道的,但是如果一個成功人士或者所謂的高道大德說出來,就變得異常的激勵人心,變得萬分有道理。甚至被標榜為成功名言,人生哲理。
也許俗世中太過淒苦,人們更願意在心靈深處,為自己尋得一方淨土,來慰藉靈魂深處那一絲絲冰冷的空虛。可是,不要把世俗的心態延伸到道教中來,因為道教的思想、教義和理念不同於其他(外來)宗教!
道教追求天人合一、順其自然、返璞歸真,不論是出世也好,入世也罷,只要向道的心相同,人人都能參悟道法、修成得道。何苦糾結於是否出家?是否脫離世俗的嘈雜?要知道,真正嘈雜的都是人心,而不是外界。道長常說:「家都修不好了,哪裡有資格修仙道。」這就是告訴三清弟子,身在紅塵是責任、是義務,是修道心;心在仙道,是修慈悲心、是修七情六欲,是修三界五心。
縱觀古今,在道教中很多被現在世人推崇的高道,都未把是否出家看做成道的標準,甚至可以說,都未曾有一絲絲在意過。盛唐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李商隱等,都是道教思想的代言人,人們關注的是他們宣導的思想,關注的是他們留下來的文學著作,而他們是否是出世的道士,沒有人在意,也不會在意。
老子的道德經被道教推崇為經典之一,也是入道修行之人必讀之物,裡面反復表現出對社會熱切的關注,和教導人們如何管理一個小家、治理好一個大家!
老子宣導的無為並非消極的無為,而是無為無不為。道教崇尚的個人主義也是為了獲取幸福,並且關注的是整個社會的福祉。老子留下五千真言,把他治理國家、治世修道的哲學留給後人,這就是為。為或是不為在於時間與機遇,可以是動態的為,也可以是靜態的為;可以是言語,也可以是行動。
這就是道家和儒家的不同之處,前者可行則行,該止則止,遵循自然條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莊子人間世;後者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論語憲問
道德經收篇之作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什麼是為而不爭,我做了,並非要公示天下,不求名聲,默默而為,無為只是表面現象,就像一條河,看上去沒有變化,實質卻一直在流動。
勸君莫談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灰,生命是最可貴的,不可隨便成為他人的棋子。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經,愛自己才能愛他人,然後才可能幫助國家治理,使得人民生活安樂,實現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社會理想。
道德經說「龢其光,同其塵」,有道之人不顯出自己的道,融入普通人之中,好似低進塵埃裡,當然前提是自己是有道之人,至於普通人,本身就是塵埃。所以,道教並不是一味地堅持出世,不參與社會事務,只是需要看機會和條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