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6日 星期四

道何以名道


道何以名道10.02.2019
聞道易,悟道難。得道易,證道難。悟道不足以得道,得道不足以證道,證道不足以窮道。證道以窮之,於是乎學在矣,於是乎性命在矣。治學即求道,道不悟則學不成。
道非如唯物論所謂的客觀規律,也非唯心論所謂的先驗理性。道如同量子態一樣,是認知與認知物件共同作用的結果。道是一種資訊,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又是非物質非精神的。道之名眾多,得之於不同的描述角度。正名之為中,反名之為空,偏名之為規律、理性,統稱之為道。
悟道之途歧而說亦異,得道之度差而行亦別。
是以有心,有識,有理性,有氣,有自然,有造物主,如是偏知偏信,顛倒眾生。雖小道亦有可觀處,雖大道亦有不足觀處。道至簡易,人皆得悟,惟蔽於物我不見全象。
聞道甚易,若不悟之終無裨益。所聞之道在人,所悟之道在己。他人之道或為泡影或為魔障,只會將人引入海市蜃樓。故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道可求於心,亦可求於物。道可推而求之,可格而致之,可冥想而悟之。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悟道就是在損字上用功,如削絲剝繭去蕪存真。
道無需信,需信之道皆為偽道。真道和而不同,偽道同而不和。殊途同歸方為道,可從不同時空不同文化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得出同一結果,如百川至海萬派朝宗。偽道則以信仰扼殺真知遮蔽正途,以傳道代悟道,是愚昧之本源。
真理是最常見的一種偽道,它以先驗式設定維護其僭主式權威,如同病毒一樣消滅異己繁殖自身。所謂真理不過是以人的生命為祭品的邪神,歷史上數億人為其貢獻生命,卻仍無法填飽它嗜血的胃口。
悟道是思辨的成果,是對理性的終極運用。
愚者止步於此,智者猶需前行。
得道是對道體的直觀感受,是對感性的終極運用。理性只是可能性而非實在性,不經得道體驗,所悟之道終為虛幻。人隨著心智成長,開始習慣於接受所謂正常的感受,並避免對異常的感知,如此形成符合於日常生活和社會文化的精神體系。所謂心理成熟的過程就是認知體系標準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心智自我封閉的過程,因為非正常的認知方式被視作正常精神系統的威脅而被意識所遮罩。從此意識被與潛意識隔離,七識磐注與八度意識隔離,認知被與認知物件隔離,人被與道隔離。而得道就是透過意識的自我保護機制重返認知本源的過程。
念是意識的本質,觀為眾念之首,是認知的本體。觀的功能就是排斥感受,通過遮罩多數感受形成所謂的注意力。意識活動建立在觀的基礎上,也就是注意力通過對不同認知物件的掃描以接納特定的感知。
內照,守一,坐忘,止觀等內修諸法便是通過對念的訓練和觀控制以改進認知拓展意識。當念力集中使注意力聚焦至單一感受時,人便獲得超感體驗。這是改變認知方式的結果,而非認知或認知物件發生了變化。
愚者卻常由此墮入神秘主義,或走火入魔精神失常,或以為獲得神通而淪為神棍。當觀遮罩了所有感受,即注意力集中到注意力自身之上時,認知與認知物件融為一體,此刻入火光三昧,物我合一,天地湮滅,虛空粉碎,究竟異度,道體於是得之。
其辭至神,其理至簡。
需要注意的是,心證定法門雖易得道,卻只為心智無助於形體,當輔以性命雙修的內丹道,若直取無餘異度更無益於證道。得道為生命的終極體驗,愚者止步於此,智者仍需前行。得道不行則得之無益。知行不合,則所悟之道為空想,所得之道為妄識。行合於道,道合於行,如是則道得證。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解者常誤作朝聞夕死,如是解則入道家而悖儒家。
夕死後省之字,如論語憲問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亦死後省之字。死之為先秦成語,意為死於某,為某而死。
朝聞道,夕死之,是聞道而行,終身不離,沒身不棄。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死道即守道,也即老子所謂抱一,皆行道也。行無窮,證道亦無窮。證道必自身始,身心不調不足以論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術則不得通,不通則道不得證。證道以術,是以儒家有儒術,道家有道術,法家有權術,陰陽家有數術,醫家有方術。迂腐者學而無術,蒙昧者行而無知。
一通易,百通難。術不厭多,愈通於術,愈近於道。道是一個極限,只能以證道逼近而永遠無法到達。窮道者為至人,可追不可及。故人也是一個極限,儒家謂之聖人,道家謂之真人,方家謂之仙人。
人之差別便在於離至人之遠近,證道過程就是人的自我完善過程。故證道即成人,無人則無所謂道。行道無懼於錯,因為人永遠無法做對。
正確只是理想,錯誤才是實在。因此對錯誤只求改進無需否定,否定錯誤等於否定自身,將墮入宗教式否定現實空想未來的邪道。道本天下公學,人常竊為己有。道無私而人有私,於是有種種宗種種教,揚此抑彼是己非人。道至簡而說至繁,於是有種種學種種論,繁難深澀故作高深。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於是有種種密宗秘法虛張聲勢蠱惑人心。此皆為利也,非為道也。群經皆為我注腳,萬法皆為我所用,如是方為達道。
道從辵首聲。導即導,從寸道聲,古文或從止。金文道導同字,後世亦通,如禹貢:九河既道。道與導,同聲易調,區別只是一名一動。又導蹈同聲,同源易詞,擇路為導,行路為蹈。導而複蹈,是以成道,此為漢語思維中道之內涵。道通首,如逸周書芮良夫:稽道謀告。首通道,如左傳成公十六年:陣於軍中而疏行首。從語源學上看,道之發音源自於首,則其含義亦有關於首。試觀於蛇,首以導頸,頸以領身,身以行道,是首為身之導。在語源上首從屬於一個有關圓的概念的龐大詞族。
首臼酉周包球上古皆幽部,含義均與圓相關。首又稱頭即頭,上古音所在侯部之豆句口兜珠亦與圓相關。髑髏為頭一詞的雙音節分化,相似輔音組合的雙音節詞尚有蜾蠃,葫蘆,軲轆,陀螺,骨朵,昆侖等,亦皆與圓相關。
老子謂道玄而又玄,周行不殆,皆取圓象。玄所在上古元部之旋員轅團亦皆含圓意。故道體混元,有著語言上的深刻背景。又德從彳惪聲。惪為古文德,從心直聲,直從屬於一個與直立概念相關的詞族。直從目十聲,十古文作丨,上古音與立同屬緝部,取義於立。直上古音與得陟同屬職部,說文:德,升也,德即陟。直與植值置同源異詞,置於手為得,值於心為德,故得道為德。道得則德亦立,道昧則德亦偽。又前行為導,後循為述,又術為邑中道,故術得以通於道。可見語言作為思維的第一載體是文化之本源,隱藏著相應文化的終極秘密。
本文的目的是為了給求學者一個治學過程的完整印象和框架,知道能做什麼和能做到什麼程度。對文中內容的理解不是一兩年就可以速成的,所謂頓悟也必須以長期積累為前提,如同井噴需要長期艱苦的找井和探井過程一樣。
另外,悟道得道證道不存在先後次序,多數人一生無法得道,並不影響其悟道和證道,反之亦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