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一貫天機直講


一貫天機直講03.01.2004元始道長
將欲養性延命卻期,生身受炁立道始基。
修道者,安爐立鼎,將以鍛煉真日月也。日月即坎離,坎離交而成丹,乾坤交而成大丹。先煉精化氣,次煉氣化神,終練神還虛,即由太極返於無極也。外藥了命返太極也,內藥了性返無極也。
曰:「將欲養性,延命卻期。」延命須求命寶,養性還其虛靈。蓋人之形身,自先天化為後天,即乾坤化為坎離。乾之一陽,陷於坎中,坎中之一陽,即為乾金,亦即命寶。取坎填離,即將此命寶,由坎中取出,而返之於離;離中一陰,仍還為坎之中爻,復全其乾坤之體,而命工區畢矣。
欲明此理,不能不先講明造化生成之次第,及人生受胎降生之順序。
茲詳述之
造化由太極生太初,太初生太始,太始生太易,太易生太素。
太始者,氣之始也;太易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象即光,光屬火,象之始即陽火也;氣含潤,潤為水氣之始,即陰水也。(此段論述嚴重錯誤,應為太易生太初,太初生太始,太始生太素,太素生太極)
有實體而隨時變化,故為生生之本,形之始即木也;質實體而不可變,故為堅剛之金,質之始即金也。
有此火、水、木、金四者,五行方能成立,其始混然一太極也。太極真空,由真空生妙有,而天地開基矣。
譚子曰:「摶空為塊,見塊而不見空;碎塊為空,見空而不見塊。」真空妙有,同出異名;中中有一,一中有中。此所以為太極也。人生之初,亦猶是也。由無而生有,由太極而生五行,而結胞胎、備肢體,固與宇宙之造化同功。當其未生之前,一物無有,空之至也,無極也。道書言:「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即此是也;而父母生時之本來面目,則為太極矣。
蓋人之初生,由父母男女二體之媾精,感動先天之炁,從虛無中來,而結胞胎。當其將媾之際,情欲一動,而為肉體結合,漸臻精神結合。因肢體作用,而生快樂,迨快樂之及,男女二心,皆空洞無一物,即快樂亦不自知,而成真空。以有形交合之事,化純坤無形之象;坤為真陰,惟真陰可召真陽。於是,遂能感動先天太極中之一炁,周流六虛,無中生有。一點真陽乘空而來,投入母胞,始成胎孕。此點真陽,即是天命之性。在天為性,在人受之以始胎,則謂之命。
蓋男女因快樂而空其身心,初成無極;繼而二人神氣合一,又為混沌之太極,真空因之生出一點理炁之妙有。
自太極言,則為無中生有;自人身言,則為感召而應。此炁本空,遂為人最初感受之炁,故稱為先天之先天,乾元真性也。然當此炁由虛無中生出之時,男女二體之精神,已合在無形中打成一片。
此點陽炁,即投其中,如○之象甲。內虛圈中空,為此炁外虛圈,為精神結合之象。又精神既合,則男女呼吸之氣亦混合,而產一團有形之氣,如○之象乙,隱於陰蹺之間。甲象因乙象所招攝,遂入合其中,如丙圖之象,隨呼吸投入子宮。此氣即為坤元之真命,故稱後天中之先天。既合為丙,則性命合一,然後父精母血,包裹於外,乃成胎原。
共五重造化,分之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也。
如丁圖之象:
甲為先天一炁;乾元真性;先天之先天。
乙為父母精神和合之情,氣質之性先天;。
丙為父母坎離凝結,而生之氣;坤元真命;後天中之先天。
丁為父精;後天。
戊為母血;後天。
注意:虛線皆空,故為三層包羅,而數合五行。
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順道生人,亦合天地之造化。
甲、乙均為先天,有其象而已,故均得之於天;丙、丁為後天,有形有質,故均得之於地。
胎原既立,受之天者,主宰動靜;而受之地者,留戀先天以化形體。形上形下之道全,乃日新月異,而五臟、六腑、百骸、九宮,漸以積成全身矣。迨胞胎成後,由臍帶通母之呼吸,以為呼吸,而吸收外來之氣,是為後天氣。此後天氣入腹,留戀先天炁及後天之先天氣,而在天成象;長養後天之先天氣,及後天氣,而在地成形,潛滋暗長,而發育其胞胎,此人生在母腹受形結胎之次第也。及至後天氣足,十月胎圓,動已極矣。極則窮,窮靈變,變則化,忽然遽生知覺,踏破胞胎,而下生者,因中陰入主,神氣已全也。
中陰者何?俗謂靈魂是也。
此物,道家稱之元精,謂夾帶情識,又謂識性;儒家名之人心,謂含食、色之性;釋氏稱之中陰,謂帶無始劫來之業根。感附人體,則為神魂;混合塵情,則為識神;飄蕩空中,則為中陰。中陰二字,或因其為純陰無形之空體耳。
俗總稱為魂,義實不當。蓋魂對魄言,必此物入人身中,清靈者化魂,濁惡者化魄。此時無魄,烏可為魂!又儒書謂人死魂歸於天,魄歸於地,又似以性為魂。又人有三魂之說,則似一為不生滅之性,一為此有生滅之中陰,一為地府受報之鬼魂。後人著書,漫不加察,多混三教所命之名而言,故難詳為分晰,且與道無關,亦不必為之解釋也。
夫!人之天性,體本一無,原無生滅。道家謂人人具足,個個圓成;儒家謂道心惟微者;心經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也。而識性則有生滅,故釋氏以轉識成智為道,玄宗以煉魂魄、化識神為道。中陰之有輪迴,跡似不滅者,以帶有歷劫業根情識故也。若無此,則人死即滅,何能投胎?
中陰無主,飄蕩空中,因胎兒之感而附入人體。
參同契闡幽謂:十月胎圓,純然混沌虛無中生出一點元精,入我中宮神室,作我主人。故曰:人所稟軀,體本一無。元精雲布,因炁托初。是也。
蓋男女媾精,感受先天之虛無一炁而始胎;及其一生落地,又感受後天之虛靈一炁而成人。當其十月既滿,母腹臍帶所通之後天氣,貫足胎身,衝動真空。寂然不動之中宮,倏然而感此,乃以純陽感同類之純陰也。此純陰之中陰蕩漾空中,既受此感,如磁石吸鐵,兩電相引,瞬即投附胎兒身中,直入中黃神室,作此身之主人。中陰既入,即生知覺;知覺主宰氣血,通及肢體,而手足立動。正如大夢初醒,伸舒四體;又如高山墮地,忽然大驚。立時兩手劈開,兩足跌破胞衣,腳下忽虛,立身不穩,翻一斤斗,頂開產門,故頭先落地,是謂之顛倒而出也。然胎兒之有知覺,雖由中陰感附,而中陰亦非入人之身,其覺不靈。當其飄於虛空,仍屬混混沌沌;胎兒未得中陰,亦是不識不知。
中陰必憑依人體,與前丙之後天中先天氣合,乃能啟發其覺;又必有呼吸之後天氣以鼓動之,乃能運用其覺。三者相附則靈,散之則皆等於無也;是以人將死時,身中之元氣(即丙氣)一盡,後天之呼吸立斷。呼吸一斷,中陰即離軀殼,飄忽無蹤。
道書謂「人之一分陽氣未盡不死」,即此理也。
上述為胎兒身上之事,而身內之性命,亦於此時分離。
茲再詳之:
人之受生,先天乾元之炁為性,而後天中之先天坤元之炁為命。如前圖,性命混合,本在一處,同主無形之造化,而以臍帶所通之呼吸氣留戀之,故凝結不散。且運用父精母血,化成有形之肢體,至七月後而完成。完成之時,胎兒坐於胞中,兩足盤並,而足踵相接,緊低陰蹺一竅。
張紫陽八脈經曰:「陰蹺在腎囊之下,穀道之上,即兩股中間之巽卦地也。」足為震卦相並,正是長男、長女相配之象。胎兒兩手互相抱持,塞於鼻口之竅前,故鼻口不能呼吸,而必由臍通氣。此手之所以為總持門,為人關也。手為艮卦為口舌,正是少男、少女相配之象。眼不外視,耳不外聽,正是坎、離中男、女相配之象。臍竅開闔,氣貫頂心,而頂心一躍一落,正是乾坤、陰陽相合之象。此先天八卦之配合適道也,皆自外象言之也。
至於內,則乾性坤命,並處中宮,混為太極之象。及至十月,後天氣足,衝動中宮,而太極之無中生有,感而遂通。太極為一,後天氣為二。一炁二炁,混為氤氳之象,合而生三,產出元精,鴻蒙始判。蓋中陰自外投入,雖為感附,而自太極言之,則為產育,理如是也。方其中陰之入,因受二氣氤氳之感,而被吸攝,直入中宮,憑依於三炁之中,遂能知覺。此覺一動,天地反復,而我性命合一之中宮,因此覺衝動,恍如雲開日見,忽然光明。於是清氣上升,乾元祖炁之性,即驅至頭頂,上泥丸之空穀;濁氣下降,坤元真炁之命,即落入兩腎間命門之空竅,而太極分為兩儀矣。
後來之中陰,強賓奪主,據我神室,而為主人。正如天地既辟之後,則天地中間之虛空,為化生萬物之府也。以象理言中陰,為乾坤混合所生,當然為性命之子,而子繼父體,則代父執政矣。但中陰本含情識,又帶歷劫業根,開我六識,陷我性命,則又為賊矣。故道、釋兩宗,均有認賊為子之喻也。此中陰既為後天形身之主,覺因氣而功,氣因覺而動,迴圈互動,六門大開。
然當其初動之際,即為下生之時。胎兒在胞,母通呼吸。落地而兩手辟開,露出呼吸之竅。乾元真陽,又在天穀之中,以陽招陰,遂使後天空氣,直由鼻入,先貫口中,故哇然一聲而能啼。臍帶剪斷,坤元真炁,退居命門之內,深藏潛伏。臍下之胎息遂絕,不能自己營養,故忽覺腹空而能食。從此一呼一吸,留戀中陰,以愈開其知覺。一飲一食,長養形身,而閉其宿慧。人間水乳,都帶塵情,識神用事,道心漸昧矣。故世有生而能言,及知前因者,食乳後則茫然矣。
俗說迷魂湯,即是世間水乳,人之初生,固未有不略知宿事者也。此所以至誠前知之時,多在斷絕煙火之後也。又中陰入居中宮,靈而能覺,為我主人,而身中之先天五行,於以成立,其象如下:
此五者,皆無形象,故為先天。其分別則在動靜之間:
元性即先天祖性,靜時本為空體,動而能靈,則為元神也;元情本受胎時得之父母者,而化合中陰以成之,故其靜即為本體,動則稱為元精。若元氣為人立命之根,元性、元神、元精,皆必因元氣而後動,實為先天之主,而居中運用者也。人生有魂、魄二者,魂者神炁之影,靜無形,而動有象;魄者精氣之餘,靜有形,而動有質。魂清而好靜,靜則通靈;魄濁而好動,動則貪欲。故有陽魂陰魄之分,同為識神所役使。人死之後,魂散而償其宿報,魄居而守其屍體。
謂享祭祀、為人害者,皆魄為之是也。
中陰入居胎中,胞胎即靈而能覺,蓋中陰非入胎不神,而胞胎非結合中陰不動。後天之造化,有賴於中陰,中陰亦以後天之氣為憑藉,迨結合而能動。是即胎兒之元情,動而下地,哇然一聲,鴻蒙辟破,悲啼不止。
中和集曰:一劍鑿開混沌,兩手劈破鴻蒙是也。
此後識神用事,先天之五行,又變為後天之精、神、魂、魄、意矣。
其象如下:
此分為精、神、魂、魄、意五者,而不言氣,蓋氣入意中,意即氣也,故不言氣,而言意。
其實,五者非氣不動,捨意而舉氣,謂為精神魂魄氣,亦無不可。
人生識神害事,使吾人去理從欲,為非作惡,皆此故也。
修士必須築一城廓而拘制之,使其居中不動,乃不為我害。此實修道者所當有之事。
曰: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軀是也。
至於氣為成始成終之物,養性必先養氣,養氣方能保命,氣為五種之源。當一無所有之時,惟氣先生,而了道之時,實有賴於氣。氣即金也,惟乾金能全始而全終,故丹經皆以金為言也。所謂精神魂魄意者,精即交感之精,神即思慮之神,意即妄動之意,純是後天情欲之主。從此根塵相因,墮落先天之本性,而我清淨圓明之性,為所蒙蔽,而消失於無形。然赤子時,尚能保其天真,至破體則愈難度矣。
經曰:五千四百生黃道何也?
人自下生之日起,至五千四百八十日之一日,乾金氣足,滿身生陽,是為純陽之體。上德童真,若從此一日而修,可以不必用返還之功,高拱無為可耳。蓋因破方須修,不缺奚用補!值此氣至足之時,奚用積陽之法!徑用煉氣化神功夫足矣。女子則為五千零四十八日,比男子差一歲餘,是為純陰之體。上德女真,若在此至足之時而修,其容易與男子無異也。
陸子野曰::男子二八而精通,女子二七而癸至。」
悟真篇所謂白虎首經至寶也。
當將通未通,將至未至之日,即為乾、坤純體;過此一日,即為破體矣。男乾體也,破而為離;女坤體也,破而為坎。男子坤交,乾陽爻入陰卦中,坤化而為坎,真氣由腦後落下,經夾脊入兩腎中間之一穴,陰陽交而精生;女子乾交,坤陰爻入陽卦中,乾化而為離,子宮真氣上行,衝動兩乳中間之一穴,陰陽交而癸至:皆因神氣至足而化生第三物之白精與赤癸也。若從此流而不返,則順而生人,而人事日繁矣。
修道者,若欲返本還源,返離坎為乾坤,則不外顛倒坎離之法。男子在坎府求玄,即取鉛於坎,煉己築基之事也,道在兩腎中間之一穴;女子在離宮修定,即取汞於離,斬斷赤龍之事也,道在兩乳中間之一穴。憑此兩穴,求得陰陽兩爻,而返之於原卦,則其道得,而顛倒之事畢,仍還其未破之童體也。
脈望曰:人身孔竅,乃為卦爻之竅,而成乾坤二卦。
如口、外腎、肛門,皆單竅,三陽也;目、耳、鼻皆雙孔,三陰也。人身三陰三陽,陰在上,而陽在下,正合成一地天泰卦。天地之間,正為虛空之太極,故謂之中。亦即任督交會之地,凝聚神氣之所。
茲本其理,而配其餘六卦之外象如下:
,耳在後,故下之。丹書曰:「求之於坎。」又曰:「口耳相傳。」是也。
,行周天時,坎之真陰,從後而上,將至目而離,離陰液下降,經重樓而入於丹田,觀此可知矣。
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艮為督脈,起於尾閭,止於鼻下,行庭之象也。
,兌為口,丹書曰:「兌合不以談。」兌,說也,神氣出入之所也。
以上係就後天而論,火候升降上用之,即外八卦也。內八卦,即人身中之五臟六腑,修道者無需乎此,故存而不論。內卦之大用,在心、腎二臟,即坎、離二卦是也。取其用而不取其體,俟後更詳論之。
茲就先後天八卦方位於火候有關者,略解之。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離東坎西是也。若四卦互易,即為後天,則變為離南坎北,乾東坤西。茲圖如下:
東居左,而西居右;左為背,而右為腹,東升而西降,即從後升而前降也。又前為陰面,後為陽面,陽升而陰降,即從乾東升,而由坤西降也。坤在後天,又為西南方,坤卦六爻皆虛,故虛空即坤方也。
說文:西南方為奧。
論語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
奧為西南之空方,媚之何用!又為堂奧,堂亦空處也;亦為明堂,明堂亦空意;又為玄奧,為深奧,意皆謂玄奧難知。
蓋奧為西南之坤方,即空方也。
悟真曰:要知產藥川源處,只在西南是本鄉。
丹書多言坤方,皆取無中生有之象也。既乾東而坤西,則後天兌居西,先天坎亦居西,坤之位同於兌,兌之位同於坎,坤、兌、坎一也;後天震居東,先天離亦居東,乾同於震,乾、震、離一也。後天坤亦居西南,先天巽居西南,巽為風,風為氣,空穴之氣,蕩而為風,所謂大氣出入之門戶,是巽亦坤也。後天乾退西北,是艮亦乾也。
人生神氣出入之處,在人首之泥丸宮。泥丸者,丸泥可封之謂,亦即祖竅。茲為圖之如下:
人首中有一虛空,與耳、目、口、鼻、咽喉之各竅相通。此虛空與所通之各竅,總名之曰泥丸。若分言之,則上為泥丸,而泥丸下謂曰明堂。洞房又下為絳宮,又曰懸膺,亦名懸壅。懸者,空中虛懸;膺者,胸上之虛穴,又謂腔子,又謂虛無腔子,腔子亦空之意也。
中庸曰:「得一善則拳拳服膺。」拳拳,總持之意;服膺,即以空處為總持門也。
懸胎鼎之懸字,亦是懸空之意,朱砂鼎則以其紅也。凡人身內之穴,無不紅,故喻身內者,不曰汞,即曰也。
曰:「先天地生,巍巍尊高。旁有垣闕,狀似蓬壺;環匝關閉,四通踟躕」者,言蓬壺瑤島,乃仙人所居之處也。巍巍尊高,言高深之不可測也,與中庸:「浩浩其天,淵淵其淵」同意。又曰「蓬壺」,蓋形容其為元神元氣出入之本鄉,而至高無上,有似神仙所居之處故也。八脈九竅,皆為氣所周行,皆為垣闕,而神氣之祖竅,即是引內外相通之泥丸宮。
外而耳、目、口、鼻,內而重樓雙竅,皆通於此泥丸之空中,故有下圖大小虛空連接之象:而所以連接,而成天地人物互盜神氣之象者,則在此通外之九竅間。九竅閉塞,則人窒息而死矣。有由九竅之一而得者,有由地、水、火、風而得者,誠以內外虛空,各具太極之體也。
丹經之玄門、牝戶、天谷、應谷、靈谷種種名稱,無不指虛竅而言。唯其虛空,乃能發生造化,而內外銜接之空中,始為玄牝之真中。
道家圖其象如此,學者當可言下悟矣,故又曰:「可以無思,難以勞愁。神氣滿室,莫之能留。守之者昌,失之者亡。動靜休息,常與人俱」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