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經03.28.2000元始道長
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經
原文:
敬天地,重日月。懼國法,依王道,孝父母。上謙讓,下和睦。好事行,惡事止。成人學,破人斷。高知危,滿知溢。靜常安,儉常足。慎無憂,忍無辱。去奢華,務真實。掩人非,揚人德。行方便,和鄰里。親賢善,遠聲色。貧守分,富施惠。行平等,休倚勢。長克己,莫嫉妬。少慳貪,除狡猾。逢冤解,積人行。許不違,話有信。念孤寡,濟貧困。救危難,積陰德。行慈惠,休殺生。聽忠言,莫欺心。依此行,可超升。
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經注解:
太上老君
混洞一炁,化為玄黃、元白、始青三炁。一而三,三而一。三炁化為九炁。九炁合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歷劫應化,隨方設教,有八十一化。其無始無因,為元炁之宗祖,假名易號,隱聖顯凡。天皇時,號通玄天師(或玄中大法師)。地皇時,號有古先生。人皇時,號盤古先生。伏羲時,號鬱華子。祝融時,號廣壽子。神農時,號大成子。少昊時,號隨應子(或太極先生)。顓頊時,號赤精子。帝嚳時,號錄圖子。帝堯時,號務成子。帝舜時,號尹壽子。夏禹時,號真行子。商湯時,號錫則子。商高宗時,號老子。商紂王時,號燮邑子,周文王召為守藏史。周武王時,號育成子,為柱下史。成王時,號經成子,仍為柱下史,後出遊西海大秦、天竺、安息等國,自號古先生。康王時,號郭叔子,復為柱下史。昭王時,駕青牛西過函谷關,度尹喜。前漢文帝初時,號河上公(或河上丈人)。成帝時,降世授干吉太平經。漢順帝和漢桓帝時,授道於張天師。靈帝時,授道於葛玄仙翁。
老子,為太上老君分身化炁第十八個化身,玄妙玉女懷胎八十一年所生。後自以空虛身化生李母之形,自孕自胞,商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在李樹下脫胞降生,指樹為姓氏。按正史傳與經籍考證,老子在殷一百七十四年,在周八百二十二年,綿歷九百九十六年。太上老君年譜要略說:「魏明帝贊云:為周柱史,經九百年。大學博士昊楊昊亦云:老君變通,靈應難測,既生商日,又仕周時。計其始終,乃歷千歲。此皆舉其成數也。」
外
與內對應。本經言外,是授積功累行之法。另有太上老君內日用經,言內丹超凡之法,與本經合用。
日用
道不離日用。人在氣中不知氣,魚在水中不知水,萬物在道中不知道。二六時中,常積功累行,行持不輟,如滴水鏤石。誠念修持此外日用經者,善緣深厚,天官護持,即便不求仙果,也當抱此信心:「一證今生之福果,二修來劫之不墮。」
妙
法界玄音,福滿三界,四生沾恩,猶如黑夜朗燭,功德難量,不可稱讚,不可思議。
經
經,神明或聖真之言,修道之門徑。五道六橋眾生,莫不尊崇。眾生常沉苦海,流浪生死,輾轉不息,於追逐中迷失自性,困途難返。天尊慈憫,開經示道,懸黍珠說法,練就赤文,設教垂科,以救濟眾生。大羅玉清元始天尊天寶君、玉辰大道君靈寶天尊靈寶君、太上老君混元皇帝道德天尊神寶君分別於龍漢、赤明、開皇三劫初年,演經十二部,合洞真、洞玄、洞神三十六部尊經,大開法筵,廣化群迷,無量接引眾生。
此經為太上老君所授。收錄於明代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
敬天地,
人生有四恩,一是天地蓋載恩,二是日月照臨恩,三是皇王水土恩,四是父母養育恩。四恩不可不報。文昌帝君孝經說:「天地姻縕,萬物化醇。惟人之生,最秀而靈。」天地為人之真父母,萬物莫不依賴。上有三台北斗、三官五老、糾察神靈,人間有灶神、城隍、五嶽山神、四瀆水神、土地祇靈。修道之人,二六時中,堂堂正正、坦坦蕩蕩、出入不懼、內外無憂,一生磊落光明,不愧對天地、父母、日月、五星。這是修行第一要義。
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敬天地,與道相違;合於天地,仙梯可登。
重日月。
日,太陽之神。月,太陰之神。黃白二道,常行常輪。日中藏陰,有金烏,如離中真汞。月中藏陽,有玉兔,如坎中真鉛。天地是大鼎,時氣為火候。人秉炁而生,在身中子午為日月,輪流不息。日月之道即是人身之道。不裸體對日月,不用手無端指日月,不久視、直視、忿視日月,不呵罵日月。
懼國法,
國法,刑利之器,不可逾越。如麻雀在猛禽爪之下,謹小慎微,恪守不韙,不可以身試法。
依王道,
王道,又曰王炁,太平經中稱為太平炁。秉於自然,行於天地橐籥之間。浩然坦蕩,不韙背真性。用於治天下,則為仁義、明賢。在人日用,則為脊中正氣。不投暗昧,不違逆父母,不捨真求偽,不妄語,不自欺。道德經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孝父母。
王重陽有訓,全真道弟子以孝為本,先讀孝經。未立仙道,先修人道。仙經又云:自古沒有不孝的神仙。功課經•報恩寶誥曰:垂念我等眾生,有相脫生。父母懷耽十月,乳哺三年。辛苦百千,殷勤存念。憐我父母,日漸衰朽。我今持念平等,悉滅險峻貪嗔。禮帝為師,祈恩報本。願我現在父母福壽增延,過去祖宗早得超升。
上謙讓,
對兄長、尊者、師友、同學行謙虛、禮讓之道。凡年長於己者,都是長輩。凡知識淵博者,都是師尊。先賢孔聖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字經曰:融四歲,能讓梨。求學無高下,抱道無老少。道德經:「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川;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淩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下和睦。
對幼弱者、地位廉下者能如山谷一樣虛靜和睦、包囊寬仁,如溪水一般不爭、不居上。道德經說:上善若水。功課經•虛皇懺說:願慈心下氣,恭敬一切。
好事行,
行其好事。太上感應篇說:「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劉備留文於後主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惡事止。
止其惡事。太上感應篇說:「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惡念起,當止其於未發。道德經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判,其微易散。為之於其未有,治之於其未亂。」知惡而改,也為善事。
成人學,
幫助他人學有所成。視人若己,幫助同修,扶持後輩。利己利他。自度度人。一人獨善不如天下齊善,一人樂進不如天下樂進。聖人無我心,以天下心為心。
破人斷。
當他人疑惑不能決斷時,助他解困。增一惑不如損一惑。道德經說:「聖人恒善救人,故無棄人;恒善救物,故無棄物。」又說:天之道,利而不害。
高知危,
高以下為基,人以貧下自安。危樓不可久居,危簷不可久立,如積累卵於轆轤,如臨深淵而策馬。名不可恒存,利不可長保,權不可大於天,身不可不朽。止於可止,常行於中。南華真人嘗言:「吾守形而忘身,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陽極必陰。少陽生太陽,太陽生少陰。
滿知溢。
水滿自溢,月圓自虧。尚書•大禹謨曰: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道德經說: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人常處強,則敗。人常取獲,則失。失與敗,自招其果。
靜常安,
守靜者常安。修身之道惟在一靜字。治一身如治一國,君澹泊則臣有序。一身之君在心。心為神竅。內觀經曰:「人能常清靜其心,則道自來居。道自來居,則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則生不亡也。」又曰:「常虛心靜神,道自來居。愚者不知,勞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遠,而神愈悲。」
儉常足。
知儉者常足。道祖老子視儉為固躬養身之寶。道德經說,儉,故能廣。儉,一者指外在物用少而樸實,一者指內在思慮、掛礙、事務簡少。道德經說:少則得,多則惑。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
慎無憂,
防微杜漸。慎其小,則無憂。聖人無過,在於常搜小過。聖人不建功,而常成功。凡人平時無憂,憂患到時,如房屋頹塌,就已無力濟拔了。
忍無辱。
真大丈夫,能捨己從人。韓信胯下受辱而成大事。古語說:曲則全。時節不當,能忍者是真大丈夫。忍己之過,忍他之過,以大局觀事,則終無辱。小忍不能,則終受大辱。
去奢華,
身不可長保,物不可恒留。惟有神與天地存。奢華,一是日用的餘綴,二者耗費自身福業,三者勞身累心、反賓為主。所以,當去之。道德經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務真實。
修行者,日用抱道,行不離輜重,純一守真,保精貴氣。此是務實。道德經說:「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又說:「虛其心,實其腹。」百姓日用,則不離其本。太平經說,百姓有一大急和兩小急。一大急,為命;兩小急,一為食,二為婚配生育。天下不寧,在於百姓離開了生活本質,人人捨棄根本而追逐遙遠的事物。若能人人自歸於生活的本來,天下則復歸於安寧、太平。
掩人非,
不得張揚他人過錯。遇人議論,當避之;或當掩人之過,使不裸露。背後不得言人過錯、是非、敗跡、逸聞等。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藥經曰:「不評論人,是一藥。好言善語,是一藥。」人沉淪苦海,流浪生死,皆因造十惡業。十惡業者,身造殺、淫、盜三業,意造貪、嗔、癡三業,口造惡言、妄語、兩舌、綺語四業。口不造四業、不參曲直,其善功莫可思量。
揚人德。
讚揚他人功德,但不可違心稱頌,須秉自真心。語善,是一功德。同時,以他人長處,為自己修行的榜樣;以他人過失,檢查和彌補自己的缺陷。道德經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行方便,
往昔的修道者雲遊時常帶方便鏟,路遇白骨而掩埋之,遇路坑坑窪窪而填埋之。積功累行,順手而為。不分時間、地域。不以刻意。太上感應篇說:「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日用中,往往舉手之勞,就可造福無數百姓,此等大功德事,三元赦罪天尊必記錄在冊,以報天庭。
和鄰里。
和睦鄰里,不起爭訟。不與親朋鄉黨疏遠。亦不可相交過密,例如刻意諂媚示好。南華真經曰:「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親賢善,
鳳凰擇枝而棲,智者擇人而交。得一良友,如得一良師。遇一賢善,如荒漠得甘霖,必敬之、惜之。前賢言:「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交,如入鯗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親賢善,可以明哲,可以達志。遠邪佞,則遠於惑、避於禍。
遠聲色。
耳目,為二賊。盜人神思,竊人精力。使元神失所,賓客反主。三魂七魄,流離不歸,沉著虛幻,不得解脫。道德經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貧守分,
不因貧賤而逾越王道,能守其分。孟子訓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富施惠。
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自愛愛人,形成良性循環。或施財物,或施利行(如義工、志願者服務,參加助殘、助貧、助孤老、助困等活動),或施善愛心(如宣導公益、環保、和平),或施法(道士無財無物的,可以開示講法,福惠信眾,恩澤四生五道六橋)。富者能兼濟周邊,受惠者再以更多善心、善行回饋社會,一善變百善,百善成千善。
行平等,
人我無二,常行平等。不可處尊居高,懷優越心。常以德服人,不以物資、名權欺人。
休倚勢。
不攀援諂媚、卑躬求乞、陰徑暗道、希捷圖利。不得狐假虎威、仗勢壓人、捏善騙良、行小人之徑。
長克己,
克己之私欲、克己之不道。常見人之善,而法之;常搜己之過,而改之。修行的物件是自己,克己,端身,正行,合道。千經萬卷,只在自心下功夫。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莫嫉妬。
嫉妒、傲慢、怨人、疑人,如自飲毒水。
少慳貪,
貪求、嗔恨、癡愚,謂之三毒。真藏經中,元始天尊將斷除貪、嗔、癡謂為三寶。經中頌曰:「三毒性淨真寶門,智力慧力能排卻」、「業相消融入性海,滌蕩無邊絕思慮。」
除狡猾。
毒人者自毒,害人者害己。小巧積禍,反累己身。多巧一世,終被巧害。不如一念純真,灑脫自在,去狡除猾,活個真性情,跳出輪迴,做得大清靜。
逢冤解,
全真青玄濟煉焰口鐵罐施食全集•咽喉咒曰:「眾生多結冤,冤深難解結。一日結成冤,三世報不歇。」結冤不如解冤,記冤不如免冤。
積人行。
行(音衡)。內修功,外積行。積功累行,天曹記薄。薩守訓十世積行。文昌帝君十七世累德。慈航真人十方化身,普濟無量。呂洞賓一百二十化,施藥度人。邱處機磻溪六年積行,龍門七載修功,一言止殺救漢人於水土。修行不離人道,未聞一個無功的祖師。張良、范蠡、關公等,均為功德成神。
許不違,
一諾千金。道德經說:輕諾必寡信。不輕許,許必有兌。
話有信。
妄言虛語、道聼塗説、以訛傳訛、捕風捉影,不杜撰誆騙人。語必有實,言必有質。不褻犢詞彙,說市井語、暗語、網路自造詞、不雅語。
念孤寡,
溫飽時,當念孤兒、寡老溫飽。秋往寒來,四季更迭,當心懷貧寒,常以慈憫心度之。又有地府、餓鬼眾生,常生饑餓、煩惱,當常以食賑濟;或以大慈悲心說法,為寒林眾生洞燭幽暗,使其明達真性、脫離苦海。
濟貧困。
有貧困眾生,無論胎卵濕化,視同己身,常濟拔之。建功不分時,累行不分地,行善不分大小。心之所在,即為道場。紅塵環宇,即是法筵。道德經說:「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救危難,
善,莫大於救人。救人於危難,猶如再造人命,功不可量。尤貴速。妙應真人孫思邈在備要千金方•大醫精誠中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測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研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積陰德。
天道循環,因果累積。一人之身,前承五代之禍福,後負五代之禍福。民不敢越善作惡,說:「我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子孫後代著想。」道諺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太上感應篇說:「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前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文昌帝君陰鷙文說:「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行慈惠,
不驚散鳥雀,不便尿蟲蟻上,不無故砍伐草木,不浪費糧食,不污穢糧食,不惡口對人詈罵,不越井越灶,不越人越食,不在冬月挖掘蟄藏昆蟲,不污穢飲水,不豢養六畜,不虐待動物牲畜,不觀玩釣弋以為娛樂,不得上樹探巢破卵,不食動物肉,不購買動物肉,不穿、戴、用、購買動物皮毛、皮革製品,不從事動物皮毛、皮革製品加工業、銷售業。常發慈惠心,普及與一切。
休殺生。
人類最大的惡,莫過於戰爭。世人最大的惡,莫過於殺生。殺業不休,地府不空,五道不淨。全真青玄濟煉焰口鐵罐施食全集•九真妙戒曰:「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老君戒經曰:「一切眾生,含氣以上,翾飛蠕動之類,皆不殺。蠕動之類無不樂生,自蚊蟻蜒蚰鹹知避死也。」
易經•繫辭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乾父坤母,造物不易。遇惡徒、邪魔、魑魅魍魎,也不得妄殺,殊不知殺一人不如勸一人,殺一魔王不如化一魔王,殺一惡鬼不如度一惡鬼。
聽忠言,
忠言逆耳,良藥苦口。魏徵之言,猶如明鏡,能斷愚迷,鑒自己之過。能聽忠言,能辨忠言,能有人說忠言,都是自己積的福。先須自心正直、明辨、坦白。忠言生自賢者。池塘之中無巨鯨,沆瀣之地無香芝。愚人耳中無忠言。
莫欺心。
大通經曰:「靜為之性,心在其中矣。動為之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滅,心滅性現。如空無相,湛然圓滿。」不欺心,如雲翳不遮朗月,自性內現,道果成。劉長生言:「有形則有壞,無形則無壞。心悟則邪欲不生,心慧則常照不滅,元神自見。然後保命長存,三才虛無,混而歸一,成自然之功。」坦坦蕩蕩,混混融融,不瞞己,不欺天。了心經曰:「心為禍本,心為道宗。」又曰:「老君曰: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乃至虛無,有何所得。為諸眾生,強名得道。吾觀眾生不了其心,徒勞浩劫,虛役其神,於心無了,永劫沉淪。依吾聖教,逍遙抱真。」
走到天邊,口要對著心,心眼兒要放在正地方。人生的每一步都要行得端,走得正。對誰都要把心眼兒放在正地方,做啥事來回想想。
依此行,
老君真言,字字如珠,對照日行,不可違逆。內觀經說:「老君曰:知道易,通道難;通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可超升。
上古無教,初為自然自化,後為神明無為教化眾生。言教,起自三皇五帝,以無上虛皇為師,元始天尊傳授。無迷途之羔羊,則無羊鞭。無沉淪之眾生,則無可立教。元始天尊慈憫,令太上老君再立返俗之教,使人淳樸,守真抱一,以得長生久視,得見本來。古籍道典記載的得道者數千人,然而,更有不可計量的苦海眾生,迷途不返,自積承負,認假為真,指幻為實,顛倒夢想,流浪愛河,一去不回。更有無盡眾生,得獲人身、生在中華,而不知正法的;或正以誹謗正法為榮的。世道日下,人心不古,孔聖人乃立訓世之教,使人歸根,立德為仁,復其心性。雲笈七籤•道教三洞宗元說:「自玄都玉京已下,合有三十六天。二十八天是三界內,八天是三界外。其三界內者,欲界、色界、五色界。從下六天為欲界,次十八天為色界,次四天為無色界,三界合二十八天。」道教修行之旨,蓋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經,為徑,通往真道之津梁。道、經、師三寶已立,法筵打開,神度自度者,只差眾生自己用心、用功。道門大開,只救回頭人。功課經曰:愛河千尺浪,苦海萬丈深。欲免輪迴苦,大眾稱天尊。
止惡,立善,正己,澄神,內功外行齊備,方可超凡入聖、出入玄境。功課經•玄蘊咒:寂寂至無宗,虛峙劫仞阿。豁落洞玄文,誰測此幽遐。一入大乘路,孰記年劫多。不生亦不滅,欲生因蓮花。超淩三界途,慈心解世羅。真人無上德,世世為仙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