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哪裡12.03.2018元始道長
道德經開篇說:道可道,非常道。道是無處不在的,天地始有,即有道。可是道究竟是什麼呢?物質還是精神的?老子沒說。我們只知道,道是無時無處不在的,悟到什麼,什麼即為道,個體不一樣,道的屬性也就不一樣了。所以道是無常的,即不是永恆不變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不管您悟到了什麼,是意識層面的也好,語言層面的也罷,這都是普通的道,有屬性的道,而非常道。常道應是永恆不變的道。所以道也是有常的,即永恆不變的。
道德經第一章第一句就蘊含了哲學裡的辯證法,繼續往下讀的話,會發現,若無辯證思維,無法理解道德經。
除了辯證思維,還需淨心,放下執念,即放下意識裡舊有的一些觀念,以一顆嬰孩之心去觀道。
有人在道德經講堂裡聽完了第一章的講解後,反而雲山霧罩,更不明白什麼是道,什麼是名,我想就是沒有淨心,受舊有觀念的牽制,受意識的羈絆,所以道在眼前而不識。
記得倚天屠龍記裡有這樣一個情節:張三豐閉關悟出一套太極拳法,傳授給張無忌時,張無忌邊學邊忘,學完後就忘了大半,再一細想,幾乎全忘了,原以為自己太笨,誰知張三豐說忘得好,悟性極高的人方能如此。
只有不拘泥於固有的一招一式,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以無招勝有招。讀道德經也須如此,恰如學張三豐的那套太極拳。
曾與一友人聊天,引用了道德經第十二章裡五色令人目盲之語。道友理解的五色令人目盲,即繽紛的色彩讓人眼花繚亂,視覺不明。並立即將之與他認識到的現實聯繫起來,燈紅酒綠,物欲橫流,常常讓浮躁的心辨不明方向,看不清世相的本真,所以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猶如盲人摸象。
當他將這句話的理解講給他師父聽,其師父說他的理解只是皮毛。然後她引經據典的給他說了一通。這樣的對話有過兩次,奇怪的是,平日裡所講的他都能聽懂,唯獨講到對這句話的理解,他聽後就忘了,一點痕跡也沒留下。這個忘異於張無忌的忘,張無忌是忘了招式,招式只是一個載體,記住了其中蘊含的道。他是什麼都忘了,純粹沒懂,其實並非這句話有多難理解,就是沒聽進去。究其原因,他對這句話有了先入為主的理解,並且認為自己的理解是符合實際的,是正確的,只有放下這份執念,才能聽進其師父的話吧。
由執念,讓道長又想到了一句話:欲念在哪裡,道就在哪裡。您想成為名師,這就是道的方向,就去悟名師之道;您想成為富商,就去悟富商之道。
較高的境界莫過於能開啟大智慧,使之在生活中如魚得水,又如水利萬物而不與之爭。所以,適當的放下執念,淨心悟道,以得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